當前社會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需求迫切,對人才的要求也就意味著對高校改革的助推,要求高校在強化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學科建設,推動交叉學科融合的同時,還要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而這一切變革都需要堅實的高校資源與設備作為支撐。
有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職業院校,在這方面就采取了及時的舉措,其新區校區的建設,不僅為師生打造了一個現代化、功能齊全的學習生活環境,更以豐富的辦學資源,為學生成長搭建了多元化的發展平臺,讓農業職業教育真正“接了地氣”“有了底氣”,這所高校就是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這所高校的建設同樣得到了官方的高度重視,3月10日,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安國民一行深入新區校區考察調研,可以看出,從學生公寓到實訓基地,從科研項目到產業合作,甘農職院的這些資源相互支撐,形成了一張覆蓋學習、實踐、創新、就業的立體網絡,為學生鋪就了一條從課堂走向田野、從理論邁向實踐的成長之路。
在其新區校區,最直觀的感受是硬件設施的全面升級為學生提供了“學得踏實”的基礎保障。學生公寓和師生食堂的改造,讓師生不會有生活上的后顧之憂,窗明幾凈的居住環境和安全衛生的餐飲服務,讓來自各地的學子都能夠感受到家的溫暖。
而連棟溫室、實驗田等教學場所的標準化建設,則將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在日光溫室里,園藝專業的學生可以實時觀測作物生長;在節水灌溉試驗田旁,農業工程專業的學生能親手調試智能灌溉設備。這種“教室與大棚相連、課桌與苗床相接”的空間布局,打破了傳統校園的物理界限,使專業技能培養真正實現了“現學現用、邊做邊悟”。
更值得關注的是,政校行企的深度合作為學生打開了通向行業前沿的窗口,省農業農村廳與學校共建的科研示范基地,把甘肅農業發展的現實課題帶進了校園。當學生在抗旱作物育種實驗室參與基因測序,在智慧農業項目組調試物聯網傳感器時,他們接觸的不僅是實驗儀器,更是全省農業轉型升級中的真實需求。
特別是圍繞“八大產業集群”開展的產業孵化項目,讓學生提前進入職業角色——畜牧專業學生參與肉牛育肥數據采集,中藥栽培技術團隊為隴藥產業改良種植方案,這些實踐經歷既錘煉了專業技能,更培養了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正如座談會上強調的“產學研創融合”,這種將課堂知識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的培養模式,讓職業教育真正“活”了起來。
在科研反哺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技術能力的提升,更是創新思維的錘煉,學校重點推進的堿性土壤改良、生態循環農業等科研項目,本質上都是開放式的實踐課堂。跨學科、重實操的科研訓練,培養出的不是照本宣科的“技術員”,而是懂得因地制宜的“新農人”。
從后勤保障到科研創新,新區校區的每一處辦學資源都在詮釋著職業教育的本質——讓學習與生產實踐零距離。當學生在標準化食堂吃著產地直供的實訓基地蔬菜,在職工宿舍與行業導師探討種植方案時,這種浸潤式的培養環境正在悄然重塑農業人才的特質。
未來的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子,不僅是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專業人才,更是懂科研、會經營、能創新的復合型新農人,隨著校政企合作機制的持續深化,這片充滿生機的校園,正在成為甘肅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孵化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