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里,“老年癡呆” 這個詞似乎越來越頻繁地闖入視野,像個令人憂心的陰影,悄然影響著許多家庭。就拿 71 歲的張福林大爺來說,他的經歷,正生動地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張大爺曾是一位退休的公交車司機,年輕時風里來雨里去,對城市的每一條街道都了如指掌,那方向感,簡直如同精準的導航儀。退休后,他獨自居住在老舊小區的兩室一廳里,兒女在外地忙碌打拼,妻子又早幾年離世,日子雖說簡單,倒也安穩。平時,他就愛和老鄰居們嘮嘮嗑,偶爾下樓溜達溜達,享受著悠閑的晚年時光。
可從 2023 年 5 月起,一些細微卻又讓人不安的變化,悄然降臨在張大爺身上。有一回,他像往常一樣去樓下小賣部買醬油,付完錢后,轉身就走,竟把找回的零錢忘得一干二凈。店主扯著嗓子喊了好幾聲,他才如夢初醒,撓撓頭,苦笑著說:“哎呀,年紀大嘍,這腦子真是越來越不管用啦!” 周圍的鄰居們聽了,也都只是付之一笑,畢竟人上了歲數,忘點事兒似乎也在所難免。
然而,這僅僅只是個開始。沒過幾天,張大爺在小區門口站了許久,眼神里滿是迷茫,怎么也想不起來自己究竟是正要出去買菜,還是剛買完菜回來。回到家,他站在廚房門口,望著手里的菜籃子發起了呆,嘴里還不停地嘟囔:“我剛才到底干啥去了呀?” 這樣的 “小狀況”,就像雨后的春筍,接二連三地冒出來,而且愈發頻繁。
張大爺有個保持了幾十年的習慣,每晚睡前都要喝上一兩二鍋頭,他覺得,這一小杯酒下肚,渾身都舒坦,睡眠也格外香甜。可漸漸地,他發現自己早上醒來時,腦袋昏昏沉沉的,前一晚吃了些什么,也怎么都想不起來。但張大爺并未把這些放在心上,他只當是年紀大了,身體自然就不如從前,再加上他平日里就愛熬夜看電視,新聞聯播結束后,還得追兩集抗戰劇,常常熬到凌晨一點才肯上床睡覺。兒女們打電話來叮囑他早點休息,他總是滿不在乎地擺擺手,自信滿滿地說:“我這身子骨硬朗著呢,沒啥大不了的!”
到了 2024 年春節過后,事情變得愈發嚴重起來。張大爺有個不太好的習慣,那就是總愛自己給自己 “開藥方”。平日里,一旦感覺身體有點不舒服,比如感冒了,他就徑直跑去藥店,隨便買點藥對付一下;頭疼了,就吃上兩片止痛片,從來不愿去醫院,總覺得醫生就是小題大做,凈瞎折騰。那段時間,他感覺自己腿腳發軟,走路時還總是晃晃悠悠的,于是便自作主張,買了瓶跌打酒,每晚都往腿上抹一抹,想著能緩解一下。可抹了好幾天,腿軟的癥狀絲毫沒有改善,他又聽隔壁的老李說,吃點補藥或許能管用,于是又匆匆跑去藥房,買了瓶號稱能治頭暈腦脹的 “補腦丸”。他連說明書都沒仔細看,就一天三頓,猛吃起來,這一吃就是半個月。
眼看到了 3 月初,張大爺的情況急劇惡化。那天清晨,他下樓去扔垃圾,回來時,卻在樓道里呆呆地站了十多分鐘,怎么也想不起自己家住在幾樓。鄰居老王路過,瞧見他臉色不對勁,關切地詢問,張大爺結結巴巴地回答:“我好像…… 好像忘了我家門是哪一個了。” 老王趕忙把他送回了家,可張大爺一進家門,就像泄了氣的皮球,癱坐在沙發上,嘴里不停地念叨:“我這到底是怎么了呀?”
當天晚上,滿心焦慮的張大爺,撥通了遠在上海的兒子張強的電話,聲音帶著一絲顫抖:“強子啊,我感覺我這腦子好像壞了,你趕緊回來吧。” 張強心急如焚,第二天一大早就匆匆趕回了家,帶著父親直奔市人民醫院。醫生先為張福林做了全面細致的檢查。血常規的各項指標顯示,白細胞計數為 8.2×10?/L,紅細胞計數 4.5×1012/L,血紅蛋白 135g/L,這些數值都在正常范圍之內,然而,血糖卻偏高,空腹血糖達到了 7.8mmol/L。
緊接著,腦 CT 檢查結果顯示,大腦皮層出現了輕度萎縮,顳葉和海馬區也有一些異常情況。醫生又安排了神經心理評估,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進行測試,結果張大爺只得了 19 分(滿分 30 分),明顯低于正常標準。隨后的腦電圖(EEG)檢查,顯示額葉和顳葉存在散在慢波活動。最終,通過核磁共振(MRI)確認,大腦白質有輕度缺血性改變,這提示可能存在血管性病變。
檢查結果出來的那天,主治醫生李主任把張強叫進了辦公室,看著報告單,眉頭緊緊皺了起來,嚴肅地說道:“你父親的情況,可不只是簡單的老糊涂,很有可能是老年癡呆的早期癥狀,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性相當大。他這些年喝酒、熬夜、亂吃藥的習慣,很可能是把這個病給‘催’出來了。唉,老人家啊,寧可老老實實在家待著,也千萬別這么瞎折騰,不然這病只會越來越嚴重。” 李主任一邊搖頭,語氣里滿是惋惜,又帶著幾分語重心長的告誡,“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習慣,對大腦來說,簡直就是慢性毒藥啊。”
那么,老年癡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老年癡呆并非是一種單一的具體病癥,而是由于大腦退化所引發的一系列癥狀的統稱。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阿爾茨海默病,大約占了老年癡呆病例的六七成。這種病會悄無聲息地讓大腦里的神經細胞逐漸凋亡,尤其是負責記憶和思考的區域,比如海馬區和顳葉。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就會出現記憶力減退、認不出人,甚至連基本的吃飯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相關數據顯示,在中國,60 歲以上的老人當中,每 10 個人里可能就有 1 個存在癡呆的早期跡象,而到了 80 歲,這個比例更是會翻倍。至于為什么會患上這種病,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大腦里會逐漸堆積一種名為 β- 淀粉樣蛋白的物質,它們相互黏連,形成斑塊,就像一堆障礙物,把神經細胞堵得 “喘不過氣”。還有一種叫 Tau 蛋白的東西,會在細胞內部胡亂纏繞打結,使得大腦的信號傳遞受阻。這些病變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是經過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悄然積累,等人們察覺到不對勁的時候,大腦其實已經遭受了相當程度的損傷。就像在之前的檢查中,CT 所顯示的大腦萎縮,以及核磁共振里發現的白質缺血痕跡,都是這種病變留下的 “罪證”。簡單來說,老年癡呆就好比大腦 “生銹” 了,運轉起來越來越卡頓,最終甚至可能完全 “罷工”。
說起老年癡呆的誘發因素,生活習慣絕對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就拿喝酒這件事來講,許多人都覺得,晚上喝上一小杯,能放松身心,舒緩一天的疲憊。然而,酒精對大腦可一點兒都不 “友好”。研究表明,每天攝入超過 20 克純酒精(差不多相當于一兩白酒),就會致使大腦皮層變薄,尤其是額葉這個負責判斷和控制的區域。長此以往,腦細胞受損嚴重,患癡呆的風險也會直線上升。
再談談熬夜,睡眠其實是大腦進行 “自我清潔” 的寶貴時間。通常在晚上 11 點到凌晨 3 點這段時間,腦脊液會像勤勞的清潔工一樣,沖刷掉白天在大腦里堆積的各種廢物,其中就包括 β- 淀粉樣蛋白。要是經常熬夜,大腦的這個 “清潔工作” 就無法順利完成,廢物越積越多,大腦遲早會出問題。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 “大坑”,那就是亂吃藥。老人家一旦感覺腿酸頭暈,就喜歡自己去抓點藥來吃,可他們不知道,不少藥物如果服用不當,對大腦的傷害極大。比如說,一些抗焦慮藥、抗過敏藥,其中含有抗膽堿能成分,會干擾大腦中一種名為 acetylcholine(乙酰膽堿,一種對記憶起著關鍵作用的化學物質)的正常工作。長期服用這類藥物,患癡呆的風險能高出 30%。更別提那些來源不明的 “保健品” 了,它們成分不明,劑量也不規范,有的老人吃了半個月,不但腦子沒補好,反而變得更加糊涂了。所以,醫生們常常叮囑,老人寧可啥都不做,也千萬別瞎給自己當大夫,胡亂吃藥。
在醫生眼里,有幾件事是他們最怕老人去做的。第一件,就是愛熬夜看電視。電視節目一個接一個,精彩紛呈,老人往往看得入了迷,盯著屏幕一直看到半夜。要知道,電視發出的藍光,不僅刺激眼睛,還會讓大腦持續處于興奮狀態,根本得不到休息。研究發現,每天睡眠時間不足 6 小時的人,患癡呆的概率比睡夠 8 小時的人高出 25%。
第二件,是喝酒沒有節制。雖說常言 “小酌怡情”,可一旦飲酒過量,那對大腦的傷害可就大了。酒精會破壞腦血管,加重白質缺血的情況,核磁共振片子里那些白花花的斑點,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三件,是自己隨意買藥吃。藥店里的藥品琳瑯滿目,老人往往缺乏專業知識,隨便抓起止痛片、感冒藥、補藥等混在一起吃,還覺得 “多吃點也沒啥事兒”。可醫生們看到這種情況,往往急得直跺腳。就拿跌打酒來說,它含有酒精成分,涂抹過多,酒精照樣會滲透進血液里,大腦也會跟著遭殃。
第四件,是不愛動腦子。有些老人退休后,整天無所事事,就喜歡窩在家里發呆。要知道,大腦可是 “用進廢退”,越閑置不用,就越容易退化。用 MoCA 量表來測試認知能力,經常動腦的人得分往往能比不愛動腦的人高出 5 到 8 分。所以,醫生們總是反復叮囑,這些事,老人們可真的碰不得,大腦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那么,我們該如何預防老年癡呆呢?其實,預防老年癡呆并非什么高深莫測的難事,關鍵在于要盡早行動起來。首先從睡眠方面來說,每天一定要保證 7 到 8 小時的充足睡眠,而且最好在晚上 10 點之前就上床休息,別讓大腦總是 “加班”。
在飲食方面,不妨多吃點深海魚,比如三文魚。這類魚富含 Omega-3 脂肪酸,對腦血管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有研究表明,每周吃兩次魚,患癡呆的風險能降低 15%。同時,要盡量少吃油膩和甜食,因為血糖一旦升高,就會損傷血管,大腦也會跟著 “倒霉”。像空腹血糖超過 7mmol/L 的老人,就一定要格外注意了。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