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重塑世界的浪潮中,當算法能完成80%的標準化工作,人類如何守住不可替代的20%?
2025年3月22日,陳春花老師以“共生課堂”為起點,發表主題演講《智能之下,智慧至上》,提出智能與智慧的本質區別,以及人類主動進化的五大訓練。正如她所言:“智能也許是答案的捷徑,智慧卻是生命的燈塔?!贝宋牟粌H是對抗焦慮的思辨指南,更是人類在技術狂飆中守住尊嚴的行動宣言。
演講 / 陳春花
今天在談論夢想的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人工智能的現實挑戰。我們目睹的變化與曾經的想象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空間。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里,我們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僅僅將其視為困難,就會陷入“機器能力碾壓人類”的巨大焦慮中。
當機器學會思考時,人類何以為人?
記得阿爾法狗與柯潔對弈時,阿爾法狗的那一步決勝之棋讓柯潔當場愣住,那一刻他突然意識到:機器竟擁有如此深邃的智慧。
自那之后,我們開始重新認知、深入討論并逐步接受“機器擁有智慧”這個命題。直到ChatGPT橫空出世,我們才突然發現:人工智能早已滲透進人類生活中,而且其展現出的能力遠超人類預期。
當AI能完成你80%的工作,剩下的20%是什么?
根據二八定律,20%的因素決定了80%的結果。那么當機器可以完成80%的事情,人類決定的20%到底是什么?
引發出這個定律思考的緣由是因為GPT—4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僅需要26秒。我是一名老師,清楚考試對人們的重要性。我們能夠進入一個領域,源于具備基本的基礎——知識儲備的基礎。而這個基礎靠什么證明?考試便是一種普遍的方式。大學畢業考試,資格認證考試,認知能力考試,都源于知識的儲備。
但當AI僅需26秒就能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我們發現機器可以勝任人類80%的標準化工作,人類可以做的20%是什么?這也是今天我選擇探討《智能之下,智慧至上》這一議題的根本原因。
智能與智慧
我們應該怎么樣討論智能和智慧?我相信當機器可以完成80%人類工作的時候,剩下的20%是人類獨有的,這20%,我們定義為智慧。
關于智慧與智能,我們看到很多的定義。
從人工智能的角度去看,智能是被定義為機器模擬人類智能的能力。如數據處理、模式識別和自動化決策等。智能=數據?算力?算法。
當智能被定義為數據、算力和算法的時候,人類幾千年的數據積累,在算力和算法幫助下,智能對很多事情的判斷是高效而準確的。比如AI去診斷癌癥,它的準確率已經達到了98.7%。
同樣從人工智能的視角來看智慧,智慧則更側重于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洞察力和判斷力。智慧的核心特質:價值觀嵌入、意義感知,情感共鳴。
當AI診斷癌癥準確率到了98.7%,好醫生一方面擁有準確的判斷和診斷,另一方面,他可以給患者一個充滿智慧、溫暖的答案,真正幫助患者去戰勝癌癥——37℃溝通法則。這點,我們會在后面詳述。
因此,我想強調的是,智能與智慧存在著本質性區別。從人類最初懵懂地理解人與神、人與自然、人與萬物之間的距離和獨立性的“蘇格拉底之問”,到今天ChatGPT時代,我們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人類與萬物、自然、世界的本質區別的命題依然沒有改變。從蘇格拉底對話到ChatGPT,提問的藝術從未過時。
人類不可替代的 5 大智慧
我向DeepSeek提問:人類不可替代的智慧到底是什么?這是DeepSeek給我的答案。
1.模糊決策力:波音737MAX危機中的工程師倫理抉擇。
波音737MAX系列事故的本質,源于工程師的倫理抉擇:安全優先還是商業優先?收益盈利優先還是個體的生命優先?我們面臨非常多類似的的倫理抉擇。這是一個無法計算的決策,而人類具有這個能力,即模糊決策的能力。是的,算法看到概率,人類看到生命。這是第一個人類擁有的智慧,無法被機器替代。
2.共情創造力:ChatGPT用0.3秒生成《歡樂頌》變奏vs貝多芬的交響曲
我非常喜歡貝多芬,因此專程拜訪他的家鄉,甚至包括到歐洲旅行,在一間博物館看到貝多芬手稿時,令我們駐足良久,安靜地感受這份穿越時空的生命律動。從《命運交響曲》到晚期四重奏,這些音符承載的不僅是音樂技法,更是藝術家與命運抗爭時迸發的生命能量。即便ChatGPT能在0.3秒生成變奏曲,但當我們了解貝多芬失聰后如何堅持創作,那種生命勃勃的動力和叩擊靈魂的共鳴無法被算法復刻。所以,算法能生成變奏曲,卻聽不見命運敲擊靈魂的震顫。
3.系統認知力:全球氣候危機中的多維度治理決策。
系統認知力是人類獨有的思維武器。當我們面對極端天氣頻發(比如今天氣溫20℃,第二天-4℃的劇烈波動),人類做決策時,會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技術的影響,生物平權的訴求以及商業利益的影響,人類未來與現在的矛盾沖突的影響……非常多維度交織著影響著我們的決策,如何選擇?人類要有能力處理這么大的復雜性。算法和智能可以處理復雜性,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感受到更加廣闊的人類發展,物種的多樣性,因此,真正的系統認知會看到數據背后的萬家燈火。
4.價值判斷力:電車難題VR體驗:道德困境的沉浸式選擇。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倫理學中著名的“電車難題”:一輛失控的電車即將沖向前方軌道上的五個人,而你站在道岔旁——若扳動開關讓電車轉向支軌,會撞死另一條軌道上的一個人。面對這個兩難選擇,你會如何抉擇?
這個經典的思想實驗揭示了人類最根本的道德倫理困境,直到今天,我們仍在探索這個終極問題。當前的AI技術發展恰恰處在類似的困境中,所以真正的選項并不在選項中(這兩個選項本質上都是生命的消逝),因此,真正的選擇不在選項里,在人性中。
5.元認知力:AI學習曲線vs人類頓悟時刻
在人類認知能力的頂端,存在著機器至今無法企及的元認知能力。如果AI的學習是一個學習曲線,人類的認知活動有一個很獨特的瞬間——頓悟。頓悟實際上是不斷追問為什么的能力,而機器只是在既定范圍內回答。因此,提問的主權仍然在人類手中。追問“為什么”的能力,是我們最后的魔法。
這是由DeepSeek給出的人類不可替代的5大智慧,關鍵在于我們怎么做?當AI系統已經能完成80%標準化工作時,人類怎么擁有關鍵的20%?答案是主動自我進化。
我想借今天的時間,談談這幾年我對自己的訓練,以及這些訓練是如何幫助我感受今天的變化,接受挑戰帶來的沖擊,更重要的是看到機會和新的可能性。在陪同企業的過程中,我也是從這幾個角度幫助大家一起迎接機遇,而不僅僅是挑戰。我相信大家也會有自己的行動方案和選擇方式。
主動自我進化的5大訓練
??一、認知重構:建立“反脆弱”的思維體系。
我們邀請跨界學者、跨領域的企業家、管理者,是希望通過大家的智慧分享讓我們認知重構。重構認知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建立“反脆弱”的思想體系。
當我們遇到混亂、壓力、沖突、巨大的沖擊時,會有一個表現:脆弱。大家認為脆弱的反面是強韌,但事實上,脆弱的對立面是“反脆弱”。
納西姆·塔勒布提出的“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思維范式,區別于傳統強韌系統在沖擊下保持原狀的特性,他認為,反脆弱系統能在混亂中獲得成長,將壓力源轉化為進化動力。這是我們認知重構的第一個訓練,擁有“反脆弱”思維體系。
納西姆·塔勒布將“反脆弱”稱為超級進化的能力,當你在混亂、壓力、沖突、巨大的沖擊時,把這些變為你的機會,你就具備超級進化的能力。那么如何獲得“反脆弱”的思維體系,這是我自己的訓練。
◎ 第一,減少無意義刷屏時間。
現在無意識的刷屏時間太多了。無意義刷屏的時間越多,“反脆弱”的訓練就會減少。如果你要刷屏,應該是有意識地刷屏,感受這些沖擊和變化,從中獲得的機會。無意識的刷屏,只會浪費你的時間,而且可能帶來的全部是焦慮,這是第一個訓練。
◎ 第二,復雜問題簡單化。
今天所有的東西都是復雜的,我們要接受復雜性,然后把它簡化。
◎ 第三,建立跨領域連接。
比如你是學西醫的,要想辦法學中醫,建立跨領域的連接,可以形成“反脆弱”。比如我是管理學的老師,必須想辦法理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或者其他人文科學。因此當復雜、沖突的情形出現時,因為有跨領域的連接能力,我們反而獲得新的機會。
??二、情感淬煉:守護“人性化”的溝通壁壘。
在比較智能和智慧的定義時,我用了37℃溝通法則的案例。
這是“37℃對話”清單,一個是AI擅長的領域,一個是人類專屬的場景。
AI擅長信息檢索、流程優化、模式識別。
在人類的專屬場景中,我們可以做創傷后意義重構,在道德困境中的沉默陪伴、共情,以及超越邏輯的直覺共鳴。
舉一個例子,如何與一位腫瘤患者溝通,在AI擅長的醫學表述中,會說: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化療副作用。而在醫生與患者的交流中,37℃的表達會說,身體里異常生長的細胞,我們需要制定的5年計劃,治療過程中的暫時反應。
同一個患者,因為37℃的表達,可能會從極其痛苦之中,因為一個好醫生愿意陪他找到解決方案而充滿希望。這是機器無法替代人類的地方,也是我們要訓練自己的第二點,怎么樣真正去做溝通。
??三、價值錨定:鑄造“不可計算”的決策內核。
我們要訓練自己打造“不可計算”的部分,“可計算”的部分交給AI。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做訓練:
1.情感價值和理性價值是無法計算的,需要我們遵循內心。從人工智能的角度看,一切都會回歸數據,一切都可量化,但是我們內心一瞬間的頓悟,一瞬間的情感共鳴,一瞬間的直覺溫暖,是“不可計算“的,恰恰是這個部分能幫助我們在瞬間做出決策。
2.當我們討論社會效益和個人損失時,這些都是可計算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選擇擔當。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是明知道生活很困難,甚至可能帶來失敗,依然微笑面對生活,愿意去生活。
這些其實是“不可計算”的決策內核,當我們這樣訓練自己的時候,就可以很好地在現實世界中獲取穩定的價值。
??四、創造覺醒:開發“非標”的思維模式。
前面我提到“反脆弱”的思維體系,不是強韌、剛性,而是要把變化、壓力變成機會的“反脆弱”思維體系。接下來,我希望大家訓練“非標”的思維模式,因為AI已經把標準的部分都完成了,所有的工具都有標準的使用方式,我們能不能想辦法逆向使用工具?
比如汽車。汽車的標準使用是幫助我們在交通中完成運行、運載,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每周花一點時間把車子開到環境優美的地方,慢慢地開車,安靜地欣賞音樂。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就在焦慮、繁忙的世界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安靜空間。這就是汽車這個工具的逆向使用。
神經可塑性研究表明:非常規任務激活大腦休眠區達65%。這個時候,我們的創造力一定是更高的。
接下來就是刻意訓練“元問題”生成。
智能的提問:“如何提高效率?” 智慧的提問:“我們應該追求何種效率?” 智能的提問:“這樣實現目標?” 智慧的提問:“這個目標值得追求嗎?” 智能的提問:“什么是最佳方案?” 智慧的提問:“最佳的定義是誰制定的?”
當我們學會這樣提問時,今天就會有很大的價值被創造出來。
五、本質優勢:成為算法“無法定義”的存在。
本質優勢是算法無法定義的,我們要不斷地發揮這個優勢。
1.反算法能力:人類獨有的“創造回路”。
2.智慧的本質特征:追求非生存而必需的真、善、美。
3.未來預演:穿透時間。
我特別期待大家做一個未來的預演,想象自己30年后的生活和樣貌,當你有預演的時候,就可以穿透時間。
這是我自己訓練自己主動進化的五個方面。
結束語
最后,我想分享給大家一段話:智能也許是答案的捷徑,智慧卻是我們生命的燈塔。
今天很多年輕朋友熟練運用DeepSeek、Kim、豆包,這些AI工具很快給到我們所提交任務的答案,甚至準確率非常高,我更想與各位探討《智能之下,智慧至上》的核心命題——在算法完成80%確定性工作的今天,我們亟需喚醒那關鍵的20%人類智慧。
智慧猶如生命的燈塔,讓它在前面照明,會讓我們無懼于所有的變化,讓我們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也去體現生命因為智能而擁有更加開闊的空間和可能性。
因此,讓我們:在算法定義的“最優路徑”旁,刻意走出蜿蜒小溪。那些被荊棘劃破的傷口里,正孕育著機器永遠無法復制的生命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