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書壇對"丑書"的爭議從未停歇。許多人認為字形扭曲、章法混亂就是"不懂書法",這種判斷過于武斷。事實上,真正有價值的"丑書"創作,往往建立在對傳統的深度理解之上。
傳統書法的精髓在于"法度"與"意趣"的平衡。王羲之《蘭亭序》的瀟灑、顏真卿《祭侄稿》的悲愴,都是情感表達與技法完美的結合。當代"丑書"創作者若能在變形中保持這種平衡,恰恰證明其深諳傳統。
從書法史看,"丑"的審美早有淵源。傅山的"寧拙毋巧"、徐渭的狂草,在當時都被視為"離經叛道"。但時間證明,這些突破正是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今天某些被斥為"丑書"的作品,或許正在延續這種創新脈絡。
衡量書法水平的關鍵,在于書者對傳統書法的轉化能力。八大山人的簡練、金農的"漆書",都將古典技法化為個人語言。
傳統書法功底是檢驗是否"懂書法"的硬標準。評價一幅作品要看其線條質感、空間布局、對比關系以及藝術展現力,好的作品必然是植根于深厚傳統書法基礎之上的,追求稚趣與本身就稚嫩是有本質區別的。
僅就當今書壇三位典型的丑書大師來論,王冬齡先生于傳統書法上的造詣是今人無人能比的,盡管他已經70多歲,但是其創作的傳統書法風格作品依舊雄強穩健,冠絕當今書壇,以至于被認為是當今復興傳統書法的希望。
正是他具有如此深厚的傳統書法功底,他的創新才引發廣泛的思考和探討。事實也已經證明,王冬齡先生的探索是找對方向的,他的亂書已經得到國際許多知名藝術機構的認可和贊譽,被廣泛收藏。
曾翔先生對傳統書法的理解和掌握也是超凡脫俗的,他曾深入學習王書一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后又深入探索古早書跡,從此開始厭煩王書的甜俗,轉而追求原始、自然、天真的書寫,從中發現并總結藝術美,形成了他今日的面貌。
邵巖先生的傳統書法功底亦不容小覷,他的小楷精妙,就連以小楷奪魁的崔寒柏先生都贊不絕口,邵巖先生更是借鑒了西方抽象藝術的營養,大膽的突破傳統書寫工具和形式的束縛,賦予書法新的展現形式。
傳統書法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已經在人們心目當中占據了審美的主導地位,任何大膽的變革必然會引起巨大的反響和爭議,然而這些變革正是推動書法不斷發展的動力。
變革突破了傳統束縛,賦予書法更為豐富的面貌,也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書法的思考,在書法史上,每次重大變革都充滿爭議,但是也都開啟了新的書法方向。
正如郭德綱先生曾說過的話:每個行業想要發展都離不開打破傳統的過程,但是關鍵是打破的那個人必須是專業人士,并且是業內的頂級高手。
書法的創新亦是如此,缺少傳統書法功底的支持,胡亂創新只能是無根之木難以茂盛,但是一味的拘泥于傳統書法,拒絕創新也只能將書法引入一條死路。
判斷"丑書"作者是否懂書法,最終要看其傳統根基。書法創新如同大樹新枝,唯有深植傳統土壤,才能生長出有生命力的形式。在這個意義上,有價值的"丑書"恰恰是對傳統最好的繼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