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明知道是一種病態,但誰都無法改變。”
時間總是過得飛快,此刻2025年第一季度已然結束。
順勢回顧剛剛經歷這90多天中國車市發生的點點滴滴,有突然掀起的全民智駕浪潮,有自主品牌的瘋狂內卷,有合資品牌的奮起直追,還有弱勢選手的關轉并停。
反正,競爭強度之高,信息密度之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而作為一名入行六年的汽車小編,可以很負責任說:“從來沒有這樣目不暇接過,幾乎每天一個大新聞。”
而今天的文章,更想借機聊聊我的一點思考與發現,那便是整個大盤的——“唯價格論”。
換言之,隨著電動化轉型的愈演愈烈,新能源車位于潛在消費者心中占據著越來越多的主導地位,無論你營銷端喊的多鑼鼓喧天,產品配置本身卷的多面面俱到,只要沒有祭出一份足夠超預期的價格兜底,所有的努力都是白搭。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各家主機廠為了留在牌桌上,可謂絞盡腦汁,甚至不惜賠本賺吆喝。
當然,“唯價格論”造成最直接的后果:一方面,繼續助推著不斷變得惡劣的“價格戰”;另一方面,則是原有“價格體系”的崩塌,“定價權”漸漸掌握在了極少數領跑者的手中。
01
停不下來的“價格戰”
實際上,如果要為這兩年的中國車市錨定一個關鍵詞,“價格戰”或許會是大多數讀者的選擇。至于引發的原因,答案直指邁入新能源車時代,無疑需要建立全新的秩序。
那么,又是誰率先挑起的炮火?
關于這個問題,說法有很多種。而在我心中,堅定的認為特斯拉與比亞迪才是真正的從當初前者依托老款Model 3(參數丨圖片)、Model Y的多次官降,到2023年、2024年后者分別推出冠軍版與榮耀版,都成為了“價格戰”一輪高過一輪的助燃劑。
經歷了不斷的大洗牌,身處其中的大部分參與者,早就顯得疲憊不堪、叫苦連連。一些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的車企,已經慢慢消失在了深淵之中。
但即便如此,卻絲毫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2025年,特斯拉迫不及待的針對煥新Model 3推出“五年免息”,比亞迪幾乎全系車型標配“天神之眼”高階智駕,都能理解為“價格戰”的變種。
殊不知,就在近日,后者再次官宣針對王朝網、海洋網旗下非智駕版車型,正式進行限時一口價活動。
其中,秦L DM-i起售價下調1萬元至8.98萬元,宋L DM-i下調1.6萬元至11.98萬元。反觀2025款唐DM-i,最新起售價為16.98萬元,漢DM-i為15.58萬元。
宋PLUS DM-i下調1.6萬元至11.98萬元,海豹06 DM-i下調1萬元至8.98萬元,海豹07 DM-i下調1萬元至12.98萬元。
平心而論,這樣一套“組合拳”下來,儼然又提升了中國車市廝殺的慘烈程度。
要知道,20萬元以下的主流乘用車市場本就利潤空間有限,對于2024年整車毛利率逼近24%的比亞迪,的確擁有游刃有余的操作空間。但對于其它競爭對手,試圖跟進則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當然,有聲音認為,“比亞迪非智駕版車型的官降,其實是在清理庫存。”而我更加覺得,“黑貓、白貓,抓得住老鼠就是好貓。”
尤其是伴隨王傳福劇透,年銷550萬輛將是這家新能源車巨頭不懈追求的階段性目標,完全能夠預見到它會如何想盡辦法的沖量。譬如,下半年的某個節點,王朝網、海洋網旗下的智駕版車型,集體再掀一次桌子。
屆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殺招”。
由此以點概面,頭部選手的出牌,勢必會引發腰部、尾部梯隊的連鎖反應。雖然大多數主機廠嘴上對于“價格戰”紛紛深惡痛絕、瘋狂抵制,但心里都像明鏡一般,“不主動參與,只剩死路一條。”
在格局尚未清晰與明朗之前,“價格戰”永遠會是中國車市的主旋律。為此,所有參與者都得咬牙堅持下去。
而天天把“抱怨”掛在嘴邊,更像是軟弱無能的表現。與其這樣,不如考慮一下怎樣合理提效降本,把珍貴的子彈留給前沿陣地。
02
遙不可及的“定價權”
文章開篇,我說整個大盤愈發的“唯價格論”,注定會引發一些不可避免的爭議與反駁。對此,深表理解。
不過,客觀公正的講,進入2025年以來,參與了不下20場新車發布會。縱使前搖講述的再過天花亂墜,大多數潛客關心的依舊是臨近尾聲那一錘子買賣,“價格到位,掌聲雷動。價格乏味,鴉雀無聲。”
你可以說這樣的狀態并不健康,但真實情況卻誰都無法逆轉。
順勢,望向更深處,現象背后反映出的還是“價格體系”的全盤崩塌。曾經,傳統燃油車時代,一輛轎車、一輛SUV、一輛MPV,會根據A、B、C、D級別的不同,自然而然的納入到相應的區間之中。
可如今的新能源車時代,一輛D級SUV,能夠賣到與一輛B級SUV差不多便宜;一輛C級轎車,能夠與一輛A級轎車同臺競技。往好聽說,是技術普惠用戶;往難聽說,徹底亂成一鍋粥。
身處“絞肉機”般的中國車市,從合資到自主,2025年為了多賣車,尤其是多賣電動車,各家主機廠幾乎都掏出家底拼了。
而在此過程中,又衍生出一個新問題,“傳統燃油車時代,每一個細分區間都或多或少存在掌握定價權的產品,那新能源車時代呢?”
展開論述之前,首先試圖說清到底什么是“定價權”。
言簡意賅,一輛新車賣多少錢,基本不用看別人的臉色。無論賣多少錢,總有人愿意掏出真金白銀買單。
而拿著上述標準,聚焦如今的整個大盤,贏者通吃、資源向頭部梯隊成員集中的架勢,無疑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隨著原有的“價格體系”被推翻,“級別”的概念漸漸模糊。
恰如本段的小標題所言,“定價權”對于大部分選手,正在變得遙不可及。而手中還握有這把利劍的品牌,可以說少之又少。
在我心中,自主陣營當中,20萬元以下的主流市場,也就比亞迪的少量產品;20萬元以上,也就“當紅炸子雞”的小米,特斯拉的Model Y以及擁有華為背書鴻蒙智行的幾款SUV。反觀合資陣營,也就BBA還有僅剩不多的存貨。
除此之外,幾乎無人擁有“定價權”。
不吹不黑,情況就是這般嚴峻。對于大多數品牌來說,能做的只有不斷地跟隨,“比它便宜還量足,才有機會分肉吃。”
眼下的中國車市,“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八個大字,成為了盤旋在每一位局中人頭上的“閘刀”。稍有不慎,便會淘汰出局。
最后再拋出一段話:“經歷了一季度的洗禮,如果你還抱有什么所謂的幻想,那么一定會挨一記重重的耳光。”
暗潮涌動之下,2025必然將會蔓延濃濃的血腥氣息。不信,從本月拉開序幕的上海車展開始,去親自看一看為了活下去,各家主機廠會多么的“窮兇極惡”,展現出多么“喪心病狂”的面貌。
總之,中國車市,一片紅海,唯價格論,還會持續……
責編:杜余鑫 編輯:何增榮
THE END
PAST · 往期回顧
國資委蓋戳“重組”,一汽們如何“找對象”?
從鳳凰彈簧廠到鳳凰智慧工廠,張興海的卅七載淬火路
旅行車市場迎來了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