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當緩,說話須遲,修心以靜。找到節奏,哪怕是慢一點,日拱一卒,也終能抵達。
事慢則圓,人慢則成。
字要剛勁有力,就得一筆一劃磨筆力;人要有所成就,就得一步一步圓滿。
為人處世,沉住氣,慢慢來,方能水到渠成。
《教父》里有句臺詞:“遇事第一秒內的反應,決定這個人能夠達到的高度。”
一個人的處事態度,是學識與修養最直觀的體現。
而最頂級的處理方式不過六個字:事緩,言遲,心靜。
1
事緩則圓
《小窗幽記》中說:處事最當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
凡事緩一緩,給自己思考和解決的時間,才不會被情緒裹挾,決策失誤。
正如《格言聯璧》中說: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真正的智者,遇事從不著急。
而是放緩節奏,先看清局勢,合理判斷,再謀略對策。
急難成效,事緩則圓。
給自己一點時間,想通理順,從長計議,才是遇事最有水平的解決方式。
曾國藩曾說:“凡遇事需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
快節奏的生活下,我們很容易操之過急,多少人行色匆匆整日忙碌,結果卻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殊不知欲速則不達,好事要多磨。
金庸就說過:“我的性子很慢,不著急,做什么也都徐徐緩緩的,最后也都做好了。”
可見“緩”是一門很高的學問。
事緩則圓,心緩則明。
給自己緩些時間,緩些心態,待局勢愈發清明,再行不遲。
人生行進途中,總有人想走捷徑抄近路,所作付出恨不得下一秒就獲得回報。
然而真正的智者,都會把目光放長遠,不為爭一時之利,在小事上糾結。
他們不急于追求結果,不急于到達終點,而是放緩腳步,著眼當下,遵循規律,徐徐圖之。
成功最忌諱的便是急功近利,唯有不急不躁,穩扎穩打,才能循序漸進,步入佳境。
事要緩做,心要鎮定。唯有如此,才能不困于心,不亂于情,悠然漫步在人生大道上。
2
語遲則全
《禮記》有言: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水越深,水流的速度反而越平緩;越有涵養的人,說話越是不急不躁。
舉止穩,言語遲,說起話來,條理分明,比多言妄言高明千百倍。
乾隆帝在位時,聽大臣們都說劉墉的口才最佳,想考校一番。
想好對策后,乾隆將劉墉找來,對他說:“劉愛卿,什么是忠孝呢?”
劉墉不知有詐,答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孝。”
乾隆笑著又問:“那你對朕是否忠心?”
劉墉毫不猶豫地說:“忠貞不二。”
見劉墉入套,乾隆接過話茬說:“你如此忠心,那現在賜你一死。”
劉墉聽后,心想著君無戲言,自己不死是不忠,如果因此而死又太不值。
情急之下,劉墉沒有貿然開口,反而是咬緊牙關,三叩九拜后默然離去。
這下輪到乾隆著急了,劉墉要是尋死,自己不僅少了一個智囊,還會背負昏君的名聲。
誰知一炷香后,劉墉濕漉漉地回來,面對乾隆不忠的詰問,他早已想好了對答:
“皇上,臣冤枉啊,我跳河自殺,但在河中遇到屈原,屈原說自己自殺是因君主昏庸,而我的君主賢明豁達,應盡心輔佐,我只好又爬了上來。”
乾隆聽后,笑逐顏開。
《周易》有云:“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會說話的人,并非那些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而是在察言觀色和審時度勢之后,開口慢半拍的人。
說話是能力,語遲是智慧,深思熟慮再開口,既是尊重他人,亦是周全自己。
3
心靜則安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生命的長河中,有一馬平川,也少不了激流險灘,心不靜則亂其行,任由思緒紛飛,只會亂了步伐,丟了分寸。
持心自守,以靜制動,不受外境羈絆,不為當下所困,一切都會豁然開朗。
蘇洵在《心術》中說:一靜可以制百動。
心靜下來,便會有一種安定強大的力量,于不動聲色間扭轉乾坤。世事無常,起落沉浮。
心靜如鏡,任外界風吹雨打,我自閑庭信步,才能越過坎坷波折,得享歲月靜好。
心浮氣躁者,一事無成;沉著冷靜者,百福自集。
人這一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急事、難事、爛事。
我們無法控制事情的發生,卻可以修養自己的心態。
遇事當緩,說話須遲,修心以靜。
找到節奏,哪怕是慢一點,日拱一卒,也終能抵達。
◎本文來源:“武醫合道行”,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