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美國海運承運商大西洋集裝箱運輸公司首席執行官安德魯·阿博特警告稱,這一對華“毒計”,將迫使中國制造的船舶遠離美國,進而導致全球供應鏈失衡,并將運費推高至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最高水平。“這對美國出口商和進口商的打擊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大,”阿博特表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將破產,不得不關閉公司。”據阿博特透露,該公司已經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交信件。
航運船舶(資料圖)
近日,美國海運管理局遞交了一份建議草案,提議對所有中國建造的商用貨輪入境美國港口時,征收一筆高達150萬美元的港口附加費用。這不是標準操作,也不是市場協商,而是一次典型的行政動議。文件還沒審議完,國內媒體就說這相當于對中國造船業“點穴”。但被戳痛的不是中國第一時間,而是世界前十大航運企業中的那幾家。地中海航運公司和達飛輪船在收到草案后,分別在內部會議上通報了初步預案,其中一個關鍵詞很冷:船期重算。
美國的一項被《華爾街日報》描述為“史上最嚴的海運限制”政策,本來是想給中國制造點難題,結果不但顯得美國在遏制中國上有點心急,還把全球供應鏈攪得一團糟。這個政策剛出臺沒多久,一周內就給美國經濟自己來了個“七傷拳”。而中國反手就是一套組合拳,勢頭洶洶地在全球貿易規則中掀起了新的波瀾。這項提案的核心內容就是美國打算從中國制造的船只身上撈一筆。如果一艘船進美國港口,就得掏出高達150萬美元的“服務費”。
深入探究美國此舉的核心目的,并非單純針對中國造船業本身進行直接打擊。表面上看,對中國建造的貨輪征收附加費,似乎是在給中國造船業制造麻煩。但實際上,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意圖在于影響航運鏈金融。通過增加使用中國產船舶的風險,讓全球航運企業在選擇船舶時有所顧慮。一旦航運企業因高額附加費而減少使用中國建造的貨輪,那么中國造船業的訂單量必然受到影響。美國這一政策的背后,是對中國造船業金融鏈條的精準打擊。
航運船舶(資料圖)
但最先崩潰的居然是美國超市:沃爾瑪貨架上的中國產電視機一夜漲價40%,加州中餐館的筷子斷供改用塑料叉,中國遠洋的貨輪集體調頭繞道墨西哥,日本郵船寧可多燒30%燃油也不碰美國東海岸。長灘港堆積的集裝箱讓海關人員累到貼出告示:"每天只查100箱,多了猝死算誰的?" 佛羅里達主婦發現義烏產圣誕裝飾從5漲到25,德州汽修廠的中國輪胎三天貴了兩倍,連紐約奶茶店都掛出公告:"因吸管斷貨,請自帶不銹鋼吸管"。
中國國務院總理日前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的規定》。《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全文共22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完善反制措施。二是細化反制程序。明確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實施反制過程中有權開展相應調查和對外磋商;規定反制決定應當明確反制措施的適用對象等;明確反制決定應當通過國務院有關部門官方網站等途徑發布并及時更新。三是加強部門協同。四是強化措施執行。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封鎖與打壓,只會加速追趕者的成長。中國造船業借著技術、成本以及全產業鏈的優勢,在短時間內難以被取代;并且其實,如果美國非要執意“掀桌子”,到頭來或許會發覺——當全球供應鏈因成本大幅上漲而陷入紊亂之際,唯一有能力“掀桌子”的恰恰正是它自身。這場博弈,沒有贏家,而且中國已亮明態度:“你打我一拳,我必揮出反制之拳。”其實未來全球貿易的天平,終究會向實力與理性傾斜,這樣的話才能維護公平與正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