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藏珠玉,諸侯藏金石”。珍珠玲瓏雅致,光彩奪目。然而,作為有機寶石,由于化學成分的特殊性,珍珠長時間暴露于空氣中容易氧化變黃,失去原有的光澤。古代工匠們雖不具備現代化學知識,但為了盡可能提高珠寶的價值、恢復珍珠的奪人光彩,經過長期探索,他們掌握了珍珠特性,形成了對珍珠光澤消退等原因的正確認識,總結出了若干修復法。
古人曾采用多種技術方法提升珍珠的品質,如加熱并疏松珍珠結構后,用溶液溶解或帶出雜質、用碳酸鈉等堿性物質清潔修復、用營養物質或細微蠟填補珍珠表面縫隙和空洞并進行拋光、用白色染料染色并固定,以及用弱酸洗去珍珠層表面疏松鹽類等。其中的堿清潔修復法被廣泛記載于各種古籍中,它不僅能夠有效去除珍珠表面的黃化層,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珍珠的自然光澤。這種修復法涉及較復雜的操作過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對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巧妙運用。
在中世紀伊斯蘭寶石學著作、歐洲手工業手冊,以及中國道家黃白術文獻和日用類書中,均對珍珠翻新術進行過詳略不一的記載,其中對于堿修復法的記載相當豐富。
中國古代文獻里也對堿修復法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如修復某種涂層損傷或陳舊變紅的珍珠(赤色珠)。元朝以后,記載各類日常生活知識的書籍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其中《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里就載有珍珠修復法。
具體方法為先把珍珠放入奶中浸泡一夜,第二天用“益母草燒灰淋汁”,把珍珠放入絹做的袋子里,再放入少量麥麩,輕輕揉洗。 這一記載雖包括原料和步驟,但定量不是很精確,這可能是因為受到日用類書體裁所限,所載知識存在意會性。 雖然中外配方的細節存在差異,但所用原理是一致的,即都采用堿清潔。
通過了解史料,可以總結出 古代記載的珍珠堿清潔法修復工藝主要包括清洗、浸泡堿清潔液、加熱、拋光等步驟。
清洗是預處理的步驟,使用清水和干凈的軟布擦拭清除珍珠表面的污濁物即可。
浸泡堿清潔液與加熱是修復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古法堿清潔液與現代的漂白液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樣是對殼角蛋白進行作用,清除珍珠表層上附著的污染物黑斑和黃色色素,達到增白的目的。
如果不借助加熱或攪拌等外力作用,蘇打溶液、肥皂水、草木灰等堿性溶液僅能處理一般的表面污濁,而加熱可使珍珠得到一定程度的增白。這是因為,加熱能夠讓堿性溶液加速水解珍珠層的殼角蛋白,讓文石板片之間出現縫隙,從而讓更多清潔液進入到文石層。另外,一些文石板片會因受力不均勻及性狀不穩定而斷開,破壞板片的結晶結構,讓珍珠層產生更多微孔,色素分子無法繼續吸附、聚集在蛋白質纖維上,變色珍珠由此脫色、變白。
作為珍珠修復的最后一道工序,拋光對經歷化學反應后的珍珠重現光彩也很重要。如果拋光效果理想,珍珠將顯得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中國古代配方增加了后續的拋光過程,使用的麥麩等材料具有良好的拋光效果。拋光介質填補了珍珠層中的孔隙,可以有效改善珍珠的光澤度。古人妥善利用了當時容易獲得的材料,并能夠進行符合科學原理的實踐,從而達到修復珍珠的目的。
珍珠優化方法在古籍中的廣泛出現,證明了古代世界各地的珠寶工匠很可能都或多或少地從事過相關工作。珍珠修復術則體現了古代工匠對自然材料性能的深刻理解和巧妙運用。這些珍珠修復法被同時代書籍收錄,又在后世不斷地被加以改進,這表明珍珠修復技術不僅擁有源源不斷的市場需求,還蘊含著從業者孜孜以求的創新意識。
(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4A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