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安君白起故里——兼記武安新村白起文化保護
文/白康林 白恩強
一、白起故里考據
戰神白起故里,在陜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現區劃兩村合并改為【武安新村】了。戰神白起就出生在白家村。
白起(公元前331年-公元前257年),贏姓白氏,名起,其先祖為秦國公族,故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及《眉縣白氏宗譜》記載,白起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繼位,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將君位從公子白手中奪走。武公住地在秦國都城“雍”(今陜西省鳳翔區)附近的平陽(今陜西岐山、郿縣一帶),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注:春秋時期,其他各國公族普遍實行分封制,而秦國公族的封君見于記載的僅有秦武公之子“公子白”,“白不立,封于平陽”,還有就是武公立弟德公為君。“公”是具有分封資格的人的尊稱)。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為氏。白起的父親希望白起長大以后,能夠像吳起一樣,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就給他的兒子取名“起”。
白起少年時就沉默寡言,堅忍果斷。他常常在岐山附近觀察地形,模擬排兵布陣,對兵書戰策十分癡迷。鄉人都認為白起日后一定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將領。白起十五歲從軍(有的資料介紹十六歲從軍),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漸漸地引起了秦國的權臣穰侯魏冉的注意。在與白起的交談后,魏冉發現白起很有指揮才能,便把他調到自己的身邊,對他著意培養。白起十分感激魏冉的知遇之恩。(注:筆者認為,白起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勤奮、努力、好學上進,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得益于出身公族世家,良好的家風、家教,從小受到良好家風的勳淘。良好家風的傳承,優渥的世家傳承,“公子白”受到的不公“未能繼位”,激發了白起的努力,出人頭地,為家族爭光,成了白起的奮斗目標,迫求成功的動力,才有了戰神輝煌的一身。由于“公子白”受到的不公,也激勵白起,養成了疾惡如仇,果敢堅毅的氣質,才有了白起在數十年的征戰中,取得的一系列偉大的成就)。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秦國開始向東面的韓、魏反攻。攻取了韓國的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憑此戰功,白起從左庶長升到了左更)。
二、白起祠修復與保護
(一)修復白起祠事記(摘要)
白起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顯赫戰功,被后人稱之為戰神、常勝將軍。因奸佞讒言,于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謝世咸陽秦都。百姓婉惜悲痛安葬于杜郵,墳墓尚存。當先祖為國捐驅,噩耗傳至故里,白門子孫素縞,祭奠七日,敬酒焚香深切哀悼,為思念之情,相繼建起白起冢、白起城、白起祠、祠院建有下殿、耳宮、山門等,雄偉壯觀古樸古香,令人向往,一年四季,祭拜先祖絡繹不絕。如此圣地,敬祖之心怎能了去。宋朝中期子孫門節衣縮食集資捐物,又在原址上建起現有祠堂三間,歷時亦有八百多年。其間幾經復修,清朝初期去朽換新。解放后七十年代集體投勞整修屋頂。2011年初,多方協商修復祠堂,夙愿形成共識。在村組重視、支持下,仲春大動土木籌集巨額資金,將歷經滄桑破爛不堪的祠堂修葺一新,使其堅實莊嚴金碧輝煌,設施完美,環境優雅,富有文化特色,成為白氏后裔尋根追源祭拜先祖之殿堂,亦為海內外友人瞻仰名將、觀光旅游之勝地。為謳歌從古到今修建祠堂做出善舉之人士,為繼承先祖遺志,光大先賢之美德,弘揚家族之文化,辦激勵后昆奮斗不息,振興白家徑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特勒石記之。
修復白起祠撰文 白友平 書丹青山 刻石趙繼鋒 塑像戴根榮 彩繪李歧岐。
公元二零一一年農歷十一月初六立。
碑中第六行,有作者白康林2011年為祠堂捐資500的記載
(二)白起夫妻衣冠冢
白起冢建于后世(此處有誤)。白起謝世葬于咸陽杜郵,白起故里子孫們總想將墓搬回故土,但因路途不便等緣因,未能如愿。為紀念先祖在故里建起兩個衣冠冢。位置在祠堂正東900米處,兩冢相距60米,呈南北斜線,一個在西北,一個在東南。每個土冢長90米,高30米,當時堆冢就地取土,500多米長的三角大土埌才筑兩冢而成。后人發掘兩冢南邊各設洞門,放眼望去洞內是一個寬敝的大廳,頂部呈八卦形,東西北各有孔小窖洞,正北面是主人室,左右為侍從間,整體結構均用大長方形淺藍磚修筑,堅周精美,獨具特色。七十年代平整土地兩冢被挖,現遺址在西寶高速眉縣常興服務區南端。
(三)眉縣文物保護單位
白起祠
眉縣人民政府1984年7月2日公布
眉縣人民政府2023年5月18日立
三、白起祠現狀與鄉村振興
白起祠簡介
白家村,先秦武安君之故里。白起兵家奇才,戰國名將,攻取城池70余座,殺敵百萬以上,譽稱“戰神”、“常勝將軍”。
白起冤死,秦人憐惜,安葬咸陽,墓墳現存。為紀念先祖,白起子孫在本村先后修起白起城、白起冢、白起祠,城和冢被毀,遺址可見。白起祠位于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上堡中央,大門朝東,內有古殿三大間,新建紀念館五大間。白起祠由小到大,歷經世事滄桑。公元前250年,白起子孫在建白起城同時,在城內兩城墻中端,建起一間小廟豎起先祖牌位。唐初,將這座小廟遷到城外,即現在的地址。祠院坐北朝南,大殿耳宮數座,古色古香,然被戰亂毀之一旦。宋朝中期,白起子孫又在廢墟上建起土木結構的三間大殿,掛起匾牌與先祖畫像,歷時八百多年,雖幾經修繕,但破爛不堪。2011年初春,白起子孫們宣傳鼓動,一、二組集資20萬元,按原樣修復大殿,修起門樓、接待室、廁所。殿內塑像彩繪,里外一新,十一月初六舉行了慶典與紀念活動。
2016年,根據祠窄小難以開展活動的實情,村上申請,經縣鎮同意,陜西白氏“兩會”的倡議捐資,村民的支持與努力,投資一百六十萬元,遷走了三戶村民,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建起建筑面積298平方米,屋頂高度11.8米載著白家過去和現在的枯榮變遷、古今人事、厚重文化,白家人長期奮力拼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真實地圖文并茂地記錄下來。2022年又籌資六十五萬元搬遷三戶村民建成1300平方米白起廣場。
今日武安新村
今天(2025年03月3日)我們白家人修祠豎館,旨在遺承先祖遺志,弘揚戰神精神,增強宗親團結互動,在新時代,新征程,不忘初心,擼袖大干,建設富裕美麗新白家,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高速路在武安新村開的入口
白恩強個人簡介
2025年3月9日白恩強,男,漢族,生于1967年,58歲,常興鎮武安新村五組。200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學歷,現任武安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1986年眉縣高中畢業。1998年任村委會副主任,2005年任村委會主任。2012年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至今。2020年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園藝班畢業。2025年3月10日,白恩強修改于武安新村。
參考文獻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漢·司馬遷)
《眉縣地方志·古跡卷》(1995年版)
《眉縣白氏宗譜》(白氏宗親會編修,2010年)
眉縣人民政府文件《關于公布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1984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