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石道
“三月三”是壯族節日,現如今卻成了八桂各族節日,而且放三天假。
節日期間,只要打開抖音或電視,各縣市甚至鄉鎮,就會出現穿著民族服裝的大媽、姑娘、小伙、中小學、大學生載歌載舞,那“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過”的歌聲,潮涌在八桂大地,恐怕天上的仙家聽了也羨慕不已。
八桂“三月三”壯族節日,范圍之廣、規模之大,可謂空前絕后。其目的是傳播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八桂旅游產業,拉動旅游消費。不過,有人也以為,八桂上下個個單位甚至街道社區,卯足勁兒排練并表演節目,人力物力開資可大也,靠“三月三”達到文化旅游的效果,或許是一種一廂情愿。
樓下有二所幼兒園,小朋友們,前一個月就為“三月三”節日表演彩排,當然八桂各個單位也如此,貌似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節日是八桂人民的特等大事。昨天在樓下散步,涼亭里兩個媽媽談話: 孩子學?!叭氯北硌莨澞?,幫小孩買民族服裝花了上百塊錢。商場購買民族服裝的人滿為患,工作人員把成百上千件民族服裝發往各個縣市,附近縣的單位派人上來采購,生意火爆的不得了。
涼亭坐著一個老大爺,從相貌及談吐氣質看,應該是一個公家退休人員,他吸一口煙說: 活了八十歲,在這片土地上,一哄而上似“三月三”的現象多了去,至于效果好不好,路子對不對,并非一點關系,按指示傾巢出動就行了。
八桂經濟不唯在“三月三”,在于教育、人才、科技、行政效能,干群努力,特別是各級一把手擔當等。山歌好是好聽但唱不出好征兆,唱不出經濟快速發展,唱不出老百姓富裕生活,抓“三月三”唱山歌可,但抓主要矛盾比次要矛盾就更加可。咦,這老大爺不簡單。
打開抖音,跳出八桂許多縣(其實是每個縣)融媒體制作的“三月三”節目,那歌唱,那表演,那樂曲,那場面,那家伙,簡直王母娘娘看到都大吃一驚。當然也知道,臺上多是少數民族打扮的漢族表演者……
忽然,涼亭隔壁學校傳來合唱“踏平了山路唱山歌,打開了漁網唱漁歌,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過……”的歌曲。
聽罷這首三十年前就在八桂大地大唱特唱海唱的歌曲,頓時,仿佛小區樓下那條繁華街道兩邊晚上近一公里的流動攤位不見了;仿佛貧困戶個個口袋鼓起了;仿佛大學畢業生人人找到工作了;仿佛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了……
從四個“仿佛”中回過神,兩只眼睛拐去拐來,發現上面幾個“了”在聲聲山歌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