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高產栽培技術
陳 宇
蕎麥(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屬于蓼科蕎麥屬的一年生雙子葉草本植物,民間俗稱凈腸草,又名烏麥、蕎子、花麥或三角麥,有人工栽培和野生生長兩種生存狀態。蕎麥可分為苦蕎(也叫野蕎麥、韃靼蕎、萬年蕎、野南蕎,細分為黑苦蕎和黃苦蕎)、甜蕎(即普通蕎麥)、金蕎和齒翅野蕎。植株高度一般在 70~100 cm,在種植密度大的情況下某些品質的蕎麥因為光照不足而徒長,可達 150 cm 以上。蕎麥具有較強的分枝能力,主莖葉腋可以生長一級分枝,條件適宜時,一級分枝的葉腋還會生出二級甚至三級分枝 ,使蕎麥增加葉片數量,擴大光合作用面積,從而提高生物量和最終產量。蕎麥被譽為“黃金作物” 。蕎麥鮮葉和蕎麥花中分別含有 1.8%和 0.7%的蘆丁 ,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蕎麥粉富含膳食纖維,在腸道形成黏性物質,相較于其他谷物食品,食用蕎麥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率,其升高血糖的速度相對較低。
特別是苦蕎的營養價值遠高于普通蕎麥,它富含的黃酮類、DCI、RS、蕎麥堿等活性分子,能延緩糖分吸收速率 。
我國蕎麥的主要產區包括內蒙古和陜西北部,甘肅隴東,山西北部,寧夏東部,黑龍江東部和北部,吉林西部,四川涼山州,滇西北山區,貴州武陵山區、烏蒙山區。
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與人為干預,逐步形成了以秦嶺為界的蕎麥種植格局:秦嶺以南以苦蕎種植為主,秦嶺以北則主要種植甜蕎。甜蕎又分為白花甜蕎和紅花甜蕎。其中白花甜蕎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庫倫、奈曼、敖漢、翁牛特旗、固陽、武川、四子王旗;紅花甜蕎主要分布于陜北定邊、靖邊、吳起、志丹、安塞,寧夏鹽池、固原、彭陽,以及甘肅環縣、華池等地。然而,目前我國蕎麥的整體產量較低,究其原因如下。
(1)播種密度與土壤肥力不匹配。在土壤養分貧瘠的條件下,蕎麥植株的生長發育受到顯著抑制,具體表現為分枝數、節數、花序數、小花數以及粒數均明顯減少。此時,蕎麥產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主莖的生長狀況,然而,倘若播種密度未能達到合理水平,單位面積內的植株數量不足,便難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進而導致蕎麥產量的降低。與之相反,當土壤肥沃時,為蕎麥的分枝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支持,有利于其產生較多的分枝。但在此情形下,如果盲目進行密植,將會致使田間群體結構過于郁蔽,通風和透光條件嚴重惡化。這種不良的田間小氣候環境,不僅會削弱蕎麥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影響光合產物的積累,而且還會為各類病害的滋生和傳播創造有利條件,使得蕎麥植株更容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最終導致減產現象的發生。
(2)播種深度不一致和分布不均勻。農機具操作精度、土壤質地不均造成蕎麥播種深度不一致。而在土壤黏重的區域,播種深度可能過深,使種子難以正常出土,會造成缺苗。土壤質地疏松的地塊進行條播,種子容易因播種深度過淺而被風吹走或被鳥類啄食降低發芽率,出現缺苗現象。播種出現密集區域時,部分幼苗由于無法獲取充足的生長必需資源,生長發育受到抑制,形成弱苗,而在種子分布稀疏的區域,苗數不足,降低蕎麥產量。
(3)極端天氣與蕎麥籽粒發育關鍵期耦合。蕎麥開花后進入籽粒發育關鍵期 。若遭遇高溫、干旱等極端氣候條件,影響蕎麥的授粉及結實。高溫致使花粉活力下降、柱頭花粉萌發受阻;開花期干旱則會引起植株水分脅迫,影響花粉管伸長及營養物質運輸,開花不結實,即使形成籽粒,也因發育不良而干癟 ,造成蕎麥的產量和品質下降。
(4)病害造成減產。在病害方面,蕎麥立枯病、霜霉病、褐斑病、病毒病、斑枯病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光合作用以及生理功能,或是改變植株形態、抑制生長勢等,最終導致蕎麥的結實率、粒重等關鍵指標下降,造成蕎麥減產。
針對以來總結的蕎麥產量較低的原因,本文擬通過分析播種時期、播種深度、種植密度、施肥措施對蕎麥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作用機制的影響;分析土壤肥力狀況、病蟲害發生規律以及田間管理措施對蕎麥產量的影響,通過種子精選與處理、播種深度與土壤質地契合實現齊苗壯苗、有機肥和復合肥復配作為基肥、開花前噴施葉面肥、人工授粉、在病害和蟲害發病初期有效控制來構建綜合性農藝措施體系,以期保障蕎麥產量和品質的提升,保障蕎麥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蕎麥產業的健康發展。
1 蕎麥對環境的要求
1.1 溫度
在蕎麥生長季節中,溫度和降水量的變化以及土壤中的含水量是導致產量不穩定的最重要因素 。蕎麥在涼爽、濕潤的環境中生長最佳,極為忌憚高溫、大風以及寒冷霜凍等不利天氣。高溫會抑制蕎麥的光合作用效率,減少碳同化作用,最終影響產量。其生長的基本溫度要求是地表溫度累積達到 1 500 ℃左右,發芽階段需要土壤溫度達到 16 ℃以上,開花和結實的最適宜溫度 25 ℃左右。開花期溫度過低,導致蕎麥花朵凋謝,還可能導致整株植株死亡而絕產。而在開花和授粉期的高溫脅迫導致蕎麥開花異常,授粉不良,從而降低籽粒產量。因此,必須密切監測氣溫的變化,提前做好應對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1.2 日照
蕎麥是短日照作物,尤其是生長在低緯度地區的蕎麥品種,對光照長度更為敏感。低緯度的蕎麥品種引種到高緯度地區,縮短其生長周期,提早開花和結果。然而,過短的日照會導致花序和分枝的減少,從而影響莖葉的生長。因此,在種植時應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選擇適合的蕎麥品種。
1.3 水分
蕎麥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尤其是在種子發芽、開花和結果的關鍵階段,需要充足的水分。在開花期是蕎麥的需水臨界期,水分虧缺影響養分運輸到正在生長的枝條和花蕾的過程,從而降低籽粒產量和質量。
1.4 土壤
由于蕎麥的根系較弱,幼苗頂土的能力有限,因此要求種植在土壤酸堿度為 pH 6~7 的田地中效果最佳。適宜的土壤應當疏松且富含營養,以促進根系的良好生長,有助于蕎麥健康發育和提高產量。
2 蕎麥高產栽培的措施
2.1 播種前的準備
2.1.1 選地、整地
蕎麥選地要避免連作地塊,前茬作物是馬鈴薯、豆類或禾谷類作物的土地可以栽培蕎麥。但是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淺耕滅茬,清理前茬植株殘體,避免帶病殘體將病菌孢子帶入土壤中。土質要求是沙壤土或壤土,要避免坡底低洼易積水和水土流失嚴重的陡坡種植,選擇地勢較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塊最宜。播種前整地要進行精細平整,去除雜草、石塊和其他雜物,有利于種子均勻分布和與土壤充分接觸。
2.1.2 根據蕎麥對肥料的利用特點確定基肥施用
土壤約 72%的磷與鈣結合而難以利用,小麥只能利用 16 kg/hm 2 的無機磷,而蕎麥能從無機磷庫吸收 40 kg/hm 2 的無機磷 。蕎麥是“喜鉀 植物” ,推薦施 K2 O 45 kg /hm2 。在蕎麥耐瘠不耐肥,氮肥量過高會使蕎麥植株倒伏,基肥施用有機肥以后不再提倡施氮肥 。
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 24 kg/hm 2 磷肥,45kg/hm 2 鉀肥。一般每畝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 2 000~3 000 千克。基肥可在最后一次翻耕整地前均勻施于表土。巧施基肥不僅能培肥土壤,熟化土層,創造蕎麥高產條件,而且能有效地促進蕎麥根系生長發育,提高其根系吸收功能,同時還能利用有機肥“全肥”“穩勁”的特點,實現蕎麥各生育期均衡供肥,確保其穩健生 長。
2.1.3 種子篩選與處理
選種:選擇優良種子是實現蕎麥高產的基礎。第一步,需要通過品種適應性鑒定篩選出適應當地氣候的且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品種 。第二步,確定品種后,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取優質種子:一是在收割時選留足夠的優良植株作為來年生產用種;二是從正規種子供應部門選購符合當地氣候條件的高產品種。第三步,針對本地保存的種子或隔年的種子,通過風選、篩選等方法去除秕種、癟粒、病粒、破損粒以及雜質 。保證種子的純凈度和活力,為后續的生長發育奠定良好基礎。曬種:選種完成后,在播種前一周,對種子進行 2~3 天的曬種處理,在晴天將種子均勻地攤開種子于向陽的地面上,間隔2~3 小時翻動一次,確保所有種子都能均勻地受到陽光的照射,促進種子后熟,提高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照射紫外線還能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減少種子表面攜帶的病菌。浸種:第一步是溫水浸種。一般采用 35~40 ℃的溫水浸種 10~15 分鐘,溫水浸種能夠使種子吸收足夠的水分,加快種子內部的生理生化反應進程,促進種子萌發,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對種子表面可能攜帶的部分病菌起到抑制或殺滅作用,降低蕎麥在苗期的病害發生概率。浸泡步驟結束后將種子撈出瀝干并曬干,堆放 1 到 2 天,促進種子萌動 。拌種:第二步是進行種子藥劑拌種處理。防治地下害蟲,選擇用 20%甲基異柳磷乳油,按照 0.3% ~0.5%的比例,或者用 0.5%的甲拌磷乳油進行種子處理,要確保充分藥劑混合均勻,處理后將種子堆積放置 3 至 5 小時,然后攤開晾干 。
2.2 適時播種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差異較大,蕎麥的種植制度也因地而異。蕎麥的生長期較短,通常在 70 至 80 天內即可收獲。蕎麥播種時間應結合品種的生長周期、當地無霜期以及10 ℃以上的有效積溫數來確定。適時早播,能避免蕎麥的盛花期遇到超過 26 ℃氣溫的高溫脅迫,確保蕎麥在秋季霜凍來臨之前成熟。播期延遲蕎麥的株高、莖粗、分枝數、干物質積累與分配均降低,不利于蕎麥高產。
2.2.1 北方春蕎區
包括黑龍江西北部、吉林白城是不是西部、遼寧阜新、鐵嶺是不是西部,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陜西北部、寧夏南部、甘肅的定西和武威,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播種。
2.2.2 北方夏蕎區
包括黃淮海、甘肅東部、山西南部、遼東 6 月中下旬至 7 月上旬播種。
2.2.3 西南高原春、秋蕎麥區
包括云貴高原、青藏高原、甘肅南部、秦巴山區南部,春播 4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播種,秋播 8 月上旬至 9 月中旬播種。
2.2.4 南方秋、冬蕎麥區
包括湖北、湖南、浙江、江蘇、安徽、廣西、廣東、福建、云南南部,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中旬播種。
2.3 播種方法
2.3.1 點播
點播節約種子用量,合理的點播密度,使蕎麥植株能夠均勻分布,避免過度密集生長,固定行距和株距,改善通風和光照條件,減少濕度,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風險,有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健康發育。優化了蕎麥的生長環境,促進養分的均勻分布,幫助植株充分生長,最終提升了單株的產量。然而,點播對播種機的精度要求較高,在地形不平整或土壤條件不佳的地塊上,作業效果不佳。
2.3.2 條播
沿著特定行距播種,促進群體與個體的協調生長,田間管理主要集中在行間,行間進行除草、施肥和灌溉操作。條播種子的分布精度低于點播,對播種質量要求較高,要避免出現播種密集或缺壟斷行的現象。條播不僅有利于合理密植,還能促進群體與個體的協調生長,產量優于點播和撒播。播種深度需根據土壤的墑情和土地性質來確定,沙壤土播種深度 4 cm,或壤土播種深度 3 cm。墑情較差時應適當加深播種,并在播后進行鎮壓;如果墑情良好,則播種深度可以適當減淺,播后需覆蓋1~2 cm 的淺土。
2.3.3 撒播
是將種子均勻地撒播在田地表面,然后通過淺耕覆蓋土壤。這種方式適合地形較為平坦、土壤條件較好的地區,操作簡便,播種速度快。撒播常用于小規模種植或地塊較為零散的農田,但用種量高于點播和穴播,種子分布不均勻,密度難以精確控制,田間管理較為困難,產量容易受到影響。撒播由于播種不均勻,出苗不整齊,通風透光條件差,且田間管理不便,導致產量相對較低。
2.4 播種量
甜蕎播種量為 37.5~45 kg/hm 2 ,苦蕎播種量為30 kg/hm 2 ,根據當地土壤條件、品種、播種時期確定適當的播種量。蕎麥合理密植,有效利用陽光、水分、養分,從而達到高產的目的。
2.5 田間管理
2.5.1 保全苗
蕎麥播種后若遇雨季,由于雨水過后造成土地板結往往會影響蕎麥出苗,從而導致嚴重的缺苗現象,因此在地面出現泛白時,需及時進行鋤耙操作,打破土壤板結,確保幼苗齊全且健壯。
2.5.2 留苗密度
蕎麥播種密度影響單株粒數、千粒重,通過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陽光、水分和養分,進而實現蕎麥的高產目標。甜蕎推薦留苗密度 90 萬株/hm 2 ~145 萬株/hm 2 ,有利于取得高產 。苦蕎推薦留苗密度 110 萬株/hm 2 ,有利于取得高產 。
2.5.3 中耕除草與間苗結合
當蕎麥長出第一片真葉時,應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提高地溫,又可以防止雜草與幼苗爭肥,爭光,同時結合間苗操作。如果播種量過大,還需要通過間苗來去除弱苗,確保幼苗之間有足夠的生長空間,防止因密集生長而造成營養不足,留大苗、壯苗,拔除病株、弱株,帶出田外處理。間苗后及時追肥,促進幼苗生長,幫助薄弱苗和晚苗盡快趕上群體長勢。在蕎麥開花前,需要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并結合培土壅苗,以防止土壤板結,促進根系的發育,避免雜草吸收過多養分,并提升根系區域的地溫,對提高蕎麥產量有積極作用。苗期淺中耕既可以防止土壤水分蒸發,提高地溫,又可以防止雜草與幼苗爭肥,爭光,同時結合水分的控制進行蹲苗,培育壯苗。如果天干地燥,土壤的絕對含水量低于 10%時,灌一次小水,并及時中耕保墑。在蕎麥株高 20~25 cm 時第二次中耕,中耕深度 3~5 cm 同時進行培土,促進根系生長,提高根系抗旱能力。
2.5.4 人工授粉
苦蕎是自花授粉作物,而甜蕎則屬于異花授粉作物,且甜蕎為兩性花粉,其自然授粉的結實率較低。甜蕎人工授粉時要避免在高溫或過度潮濕的環境中進行,以免影響花粉活性,授粉時間從早晨 9 點至中午 12 點之間,此時花粉活力最強,雌蕊的受精能力也最佳。在甜蕎盛花期,可以使用一條比田壟寬的布條,由兩個人牽引,輕輕晃動植株頂部的花穗。每隔 2 到 3 天進行一次人工授粉,連續進行 2~3 次,以提高植株的結實率。
2.5.5 補灌與追肥補灌在幼苗期和開花期進行
在幼苗期對 0~20 cm 土層土壤含水量,當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田間持水量的 60%~70%。在清晨或傍晚進行補灌,在灌溉后 1~2 天,進行 3 cm 深度的淺耕,減少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濕度。當開花期土壤含水量低于 70%時,在行間開 15 cm 深的溝,在傍晚進行補灌。追肥時間定在第二次中耕時,每畝施用 3 至 5 公斤尿素。在現蕾至灌漿期,噴施葉面施,每畝噴灑約 0.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 40 至 50 公斤,以提高蕎麥的結實率和千粒重。葉面追肥用1%~ 2%尿素水溶液和過磷酸鈣溶液進行根外噴灑,可以防止植株早衰,促進籽粒發育,提高產量。
2.5.6 病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蕎麥立枯病由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等真菌引起,通過土壤、病殘體、未腐熟的有機肥以及灌溉水等傳播。病原菌會破壞莖基部的細胞結構,使莖基部腐爛,造成缺苗斷壟。預防立枯病采用輪作倒茬,清理前茬作物殘體,農家肥腐熟后施用,田間噴施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也可噴施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1 500 倍液 。
蕎麥霜霉病的病原菌為蕎麥霜霉(Peronosporafagopyri Elenev),病原菌以卵孢子或菌絲體的形式附著在植株殘體上越冬,翌年春季卵孢子萌發產生游動孢子,菌絲體產生孢子囊,通過風雨傳播到蕎麥葉片上,侵入葉片細胞,不斷生長繁殖,破壞葉片結構和生理功能,使植株生長不良、發育遲緩。化學防治按照播種量的 0.5%拌種 70%的敵克松粉劑進行預防,在發病初期,使用 69%的烯酰嗎啉·錳鋅可濕性粉劑 1 000~1 200 倍液與 80%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 600~800 倍液等進行噴霧。
蕎麥褐斑病病原菌為蕎麥尾孢 ( Cercosporafapopyri Nakater et Takoimato),20~30 ℃是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狀,邊緣深褐色,中央灰綠色或褐色,葉背病斑灰褐色或白色發病原菌分生孢子。噴施 80%代森錳鋅和 80%多菌靈防治蕎麥褐斑病。
蕎麥病毒病。蕎麥病毒病由蕎麥花葉病毒、蕎麥黃化病毒等多種病毒引起,植株生長異常、矮化、葉片變小黃化等癥狀,對產量和品質均有影響 。
感染病毒病的蕎麥植株明顯矮化,葉片皺縮、卷曲,葉緣不齊,葉片凹凸不平,葉面積縮小近 1/3,多發生于天氣干燥、蚜蟲暴發的年份。
蕎麥斑枯病病原菌是蓼屬殼針孢(Septoriapoly-gonorumDesm),病斑圓至卵圓形,褐色,四周有淡黃色暈圈,病斑中心灰白色。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器吸水后,逸出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初侵染,潛育顯癥后,又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發病初期噴施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1 200 倍液,一周噴 1 次,連噴 2~3 次。
蕎麥蟲害防治。蕎麥生育期內發現蟲害立即采取措施,要觀察蠐螬、地老虎、蚜蟲、鉤刺蛾的蟲口密度。發現蟲后及時采取措施,確保蕎麥健康生長和高產。
蠐螬防治措施:用殺蟲劑處理土壤,如 50%對硫磷乳劑、70%甲基托布津等;選擇無蠐螬卵、幼蟲的田塊種植;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防治措施:用 50%辛硫磷乳劑、25%亞胺硫磷乳劑等殺蟲劑灌根。
蚜蟲防治措施:田間噴霧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氧化樂果乳劑等殺蟲劑。
地老虎防治措施:用 50%對硫磷乳劑、25%亞胺硫磷乳劑等殺蟲劑灌根,也可用 25%敵殺死乳劑、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田間噴霧防治。
鉤刺蛾防治措施:蕎麥鉤翅蛾幼蟲具有假死性,可利用此特性在田間進行人工撲殺;成蟲羽化后,在田間設置殺蟲燈誘殺;化學防治可在田間噴霧 20%滅掃利乳油、BT 殺蟲劑等。
2.6 適時收獲
蕎麥具有無限生長的特性,邊開花邊結實,且其開花和果實的形成期較長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4404.3-2010,當該品種蕎麥有 70%~80%籽粒出現本品種固有的顏色時應及時收獲。選擇在晴朗天氣露水干后的上午收獲,能減少籽粒掉落在地里的損失。在收割過程中,要注意輕割、輕放、輕運,以減少機械損傷。同時密切關注天氣預報,避免在大風大雨天氣下收割,以減少不必要的籽粒脫落,防止產量損失。收割后將蕎麥扎捆或扎把成堆堆放,使其進一步成熟,再進行脫籽。脫粒后的蕎麥籽粒含有一定水分,通常需要進行晾曬或機械干燥,以防止霉變或蟲害。在干燥過程中,籽粒應均勻攤開,避免堆積導致濕氣殘留。
3 結論
本研究針對蕎麥產量較低的問題,綜合分析了影響蕎麥生長和產量的多種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高產栽培技術措施。通過合理選地整地,避免連作,選擇適宜土壤,精細平整,為蕎麥生長創造良好條件;依據蕎麥需肥特點合理施用基肥,篩選種子并拌種,提高種子活力,提升種子質量。播種時結合當地氣候條件適時早播,根據不同區域選擇適宜播期,并采用合適的播種方法和播種量,優化植株分布。在田間管理方面,注重保全苗、合理密植、中耕除草間苗、人工授粉、補灌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措施,以充分利用資源,促進植株生長發育,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適時收獲減少損失,保證產量和品質。綜合運用這些栽培技術措施,能夠有效提高蕎麥的產量和質量,促進蕎麥產業的穩定發展,為蕎麥的高效種植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實踐指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