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梅花背后的文化基因,你怎么看?
王 和 順
1 梅的文化概說
中國是梅的原產地,梅類資源豐富,種植地域廣。出土文物證實,中國育梅的歷史已逾3000年。梅因花奇色美成為審美欣賞的對象,又因為其耐寒和花朵清香等特征,人們進而用梅比德暢神,從愛梅、頌梅發展至以梅喻人品、以梅煉精神,所以歷代梅詩、梅詞、梅曲、梅文、梅畫、梅樂、梅歌、梅飾、梅食、梅飲、梅藥等層出不窮。隨著人們對梅認識的不斷深化,以梅象征民族品格的文化心理和以梅為表現內容的文化形式也不斷得以發展。
中國梅文化的影響早已超越國界,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均可找到沿襲梅文化的痕跡。在海外華人的眼中,梅是中國的象征,也是故鄉的信物。方興未艾的梅文化不斷表現出新的形式和內容,打升到新的境界。“玉雪為魂冰為魄”不但是梅的稟賦,更是高尚情操的象征。梅花凌寒獨放的性格,被歷代文人給予了豐富的內涵,諸如“幾生修德到梅花”“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和梅花一樣清”“平生歷盡寒冬雪,贏得清香沁大千”等詩句,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氣質。
在中國,凡言及梅花,總能引發大家的種種聯想,進入腦海的往往不是梅花的物質形態,而是其堅貞不屈、剛毅不凡的精神形態。中國人對梅花一往情深,梅花成為喜慶瑞兆、幸福的吉祥物。古人有“梅開五福”之說。《尚書·洪范》稱:“五福:一曰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做好德,五日考終命。”中國民間也有“五福”的說法:“人臻五福,花滿三春”。今天,“梅開五福”也象征著愉快、幸福、長壽、順利、平之意,或許正是梅花綻放多為五瓣之緣故。舊時還認為,“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在民間,人們還利用諧音,以喜鵲為“喜”,將喜鵲在梅枝上跳躍、鳴叫稱作“喜上眉梢”取諧音并寓意。插上梅花便過年的習俗也在民間至今不衰。每逢新春佳節,帶著梅開五福、喜梅報春圖案的賀卡飛入無數人家,表示賀喜納福。春節時遍布神州的春聯中,更充滿著梅花盛開、春意無限的內容。
2 梅的精神內涵
梅園、梅林、梅峰、梅徑、梅溪等美景,將華夏大地點綴得如詩似畫。無錫的梅園依山植梅,以梅飾山,梅開時節,雪海紅霞蔚為壯觀;南京的梅花山,每當花開之時,花香枝影,浪涌雪堆,美不勝收;武漢的磨山梅園,花期來臨之際萬梅奔放,花海如云,幽香撲鼻;杭州的超山梅花斗寒吐艷,白似積雪,紅暈如杏,雪海香濤,引人入勝;蘇州的鄧尉山廣植梅花,凌寒盛開,落英繽紛,暗香浮動,風光迷人。另外,東湖梅嶺、大庚嶺羅浮山、西湖孤山等地,也是賞梅的好去處。古人賞梅時,重視梅的韻和格,以橫斜疏瘦和老枝奇怪者為貴。現在大家欣賞梅花以“四貴”為標準,即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梅花盛開時節,借二三知己踏雪探梅,品味那漂紗浮動的幽香,領會疏影橫斜的風韻,自然是賞心之樂事。趕上明月之夜,倘祥于梅林之間,沐浴在香濤之中,看那梅花印月,月籠梅花詩興便油然而生。倘得一鐵骨蚪枝的梅樁,或取幾枝梅花插入花瓶,置于案頭,不僅馨香盈室,更有雅致非凡、獨具風致之感。
從道德文化方面看,自古梅花就象征不屈不撓凌寒傲雪的高尚品德。古代用鹽梅調鼎作和美,寓意為治國理政有方。堅挺傲岸的梅花,在儒家文化觀念中,象征著高潔守道的凜然君子或不畏艱難的剛毅雄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勵志格言,用寶劍和梅花對舉,一金一木,剛柔逗異,但其精神實質是相同的,都道出了成功背后的艱辛。這兩句聯語從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知灼見,飽含人生哲理。詩句“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出自元代詩人、畫家王冕《墨梅圖》上的題畫詩。這兩句詩盛贊梅花的高風亮節,墨梅并不以鮮艷的顏色吸引人而博得贊美,只愿散發縷縷清香,充溢在天地之間。詩人賦予梅花以人的品性,巧妙地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
3 梅的文學基因
梅花在文學藝術領域中綻放得絢麗無比。古往今來,梅花被視為高風亮節的標兵,因此吸引了古今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吟詩、作賦、寫譜,或詠梅言志,或借梅寄情,流傳下來的詩詞文賦佳作之多,遠非其他花卉可比。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E經有寫梅之佳作,《詩經·召南·漂有梅》生動地表現了少女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成語“擦梅之年”即出于此。歷代以梅為題材的詩詞更是興盛之極,一般知名的詩人、詞家皆有詠梅之作,大家熟悉的唐詩人杜甫、李白、白居易、韓愈、柳宗元、李商隱、元鎮、杜牧等,全部有詠梅詩傳世。到了宋代,王安石、辛棄疾、陸游、蘇軾、陳亮、姜條、林迪、李清照、楊)里等,又把詠梅詩詞推向了新的高峰。其中,陸游的詠梅之作達千首,今存160余首,他把“高標已壓萬花群”的梅花賦以“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讓人感慨萬千,傳頌3今。林通愛梅成癡,終日和梅鶴相伴,留下“梅妻鶴子”的佳話,他筆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句,把梅花的風姿雅韻描繪得奇妙無比,遂成詠梅絕唱。元代詩人楊維幀以“萬花敢向雪中開,一樹獨先天下春”之句頌揚梅花凌寒之氣節。明代詩人高啟用“雪梅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之句,狀梅之姿色風采和飄逸之情。宋人黃大輿曾將若干詠梅的詩詞編錄成集,名曰《梅苑》,有十卷之多,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詠梅專集。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寫下了很多詠梅、贊梅的詩詞。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為梅花精神賦予了新的內容,其中“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等詩句,表現了梅花的一身正氣,堅強無畏,屹立在嚴寒里,傲雪吐香,獨立奮進,不依附于他物,這正是中華民族氣魄之根本,也是民族氣節的象征。陳毅元帥寫有“隆冬到來時,百花跡已絕。梅花不屈服,樹樹立風雪”之詩句。董必武留下了“不論風和雨,梅花自著花。冰肌歷寂寞,春動冷生涯”之佳句。
除了詩詞,古人為梅作賦撰文者也不少,唐玄宗的得力賢臣宋景曾作《梅花賦》以激勵自警,后立志向上,奮發讀書,最終官至宰相。清朝乾隆皇帝為《梅花賦》所感動,親筆書錄并刻石勒碑以示后人。明朝的唐寅曾作《惜梅賦》,明朝的鐘怪寫下《夏梅說》,而清朝龔自珍則作《病梅館記》,押擊時弊,以梅喻人議政,表達了要求改革政治,打破嚴酷的思想統治,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
4 梅的藝術風致
梅花和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也有親密的關系。古人愛稱畫梅為寫梅,以寫代畫,意在偏重表現梅花的意趣,追求神似,而非僅僅是形同,這也反映出國人藝術思維的特點。據《畫史》記載,唐代于錫寫梅就先勾勒后著色。到了北宋初年,徐崇嗣用色點染能極其妙;陳常寫梅,其枝干用飛白,點花以色;崔白則始用水墨寫梅,釋仲仁則更精于此技,被認為是墨梅繪畫的鼻祖。南宋楊無答,則創圈白梅花不著色,還以雙鉤和沒骨法,盡寫梅之荒寒清絕之趣。元代王冕畫梅以朋脂作沒骨體,綴疏花點點,再現梅花瘦硬清妍的麗質佳姿,惟妙惟肖,人稱村梅。其實,畫家展示的是自身鮮明的個性。在中國畫史上,畫梅自成一科,而且畫論成熟,流派眾多,代有傳人。早在南宋已形成第一部畫梅的專著,即宋伯仁撰成的《梅花喜神譜》。至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畫中,古人傳世的寫梅之作數以百計。
很多畫家對梅情有獨鐘,如元代王冕于居住處植梅千株,并自號“梅花屋主”。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38歲時,曾租3間周圍擁有20畝梅花的房屋取名為“百梅書屋”。著名畫家朱崛瞻也鐘愛梅花,曾于寓所周圍植梅百余株,并將寓所命名為“梅花草堂”。
梅和中國的音樂及戲劇也結緣極深。唐樂府中有《梅花落》,恐怕是最早的梅花音樂了,可惜曲已失傳。古琴曲《梅花三弄》,在今天仍然是大家所喜愛的經典樂曲。評彈則有《梅花夢》。
在當代,以梅為主題的音樂更是不勝枚舉,如歌頌革命烈士江姐的《紅梅贊》、流行歌曲《一剪梅》《梅花三弄》(姜育恒演唱的歌曲,不同于前文所言的古琴曲)等。
5 結語
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已不僅是一種樹或是一種花卉,它已成為一定社會背景下大家精神追求的目標,它以寬廣、豐富、深遂的文化內涵,組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形式。因此,梅的文化基因,就是大家以梅花為對象進行培育、觀賞、研究等活動中所發現并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