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strong>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瞬間將我們帶回童年記憶里。
二十四節氣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其中蘊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
它告訴農民哪個季節該播種、哪個季節該收割,可以說,沒有它就沒有糧食,就沒有我們華夏子孫的生息繁衍。
然而,時代日新月異,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節氣文化,正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悄然走向被遺忘的邊緣。
了解和珍視我們的節氣文化,變得愈發迫在眉睫。
這本《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便是將老祖宗的生活智慧撿了回來。
書中以二十四節氣為軸線,梳理中國數千年古老歷法,系統呈現每個節氣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民俗儀式、詩詞典籍、美食。
立春時節,按照民俗,準備紅紙貼春聯,買臘肉、臘腸、年糕,認真準備年夜飯,好好過一個年;
立夏時分,摘下絲瓜,用削下的絲瓜皮煮熱水,放涼了喝,可以去體熱,是老一輩在夏日里用食物過盛暑的妙方;
冬日小雪,令人懷念的是童年外婆常煮的滋味豐厚的熱茶,用桂圓加糖熬煮,喝時加一點米酒,熱氣逼出酒香不會醉人只會醉心……
隨書附贈24張精美“節氣卡”、一張典雅古樸的節氣插畫,三五行關于時令節俗的介紹,并配有當日適宜的活動建議。既是便于隨身攜帶的小書簽,也是伴隨你度過歲月流轉的貼心之禮。
順天地時令,過平凡日子。
這是一本生活美學指南,將古老的文明、傳統、習俗化用于日常生活中、與家人朋友相處的細節中,在人間煙火中感受中式美學的浪漫。
一本生活出來的美學指南
在日常中感受時光流轉之美
這本書的作者韓良露,既是榮獲過臺北文學獎的作家,也是一位豐厚多元的生活家:年少時闖蕩文學江湖,從詩歌散文到影視劇本,接連斬獲大獎;后來一邊游學一邊寫書,享受了將近十年的逍遙時光。
多年以來,韓良露一直默默研究二十四節氣之學,在她眼中,“這套學問真應該去申請非物質的世界文化遺產”。
她去世幾年以后,二十四節氣果然被列入非遺,可見一代才女相當超前的眼光與智識。
這本《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聚集了韓良露研究華夏節氣歷法數十年的知識熱情,更融合了她豐厚的人生經歷。
與其說書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生活出來的。
她寫春分時節,是童年的香椿葉:
“從前家家戶戶平房,不少人家后院就種了香椿樹,童年的我愛爬樹摘鄰家剛發的木芽,拿回家拌豆腐吃,吃得一嘴香氣。如今我認識的朋友中只剩一人家中后院還有寶貝得很的香椿樹,每年春天我都得央求他施舍一些。”
她寫霜降時節,是父親親手喂的蟹黃:
“還是孩子的我并不太懂用拆蟹工具吃蟹,但清清楚楚記得那一晚父親用小匙喂我的濃香蟹黃,那滋味停留在嘴中整個晚上,連晚上刷過牙后睡覺時都還覺得鼻心有幽微的奇香。”
她寫小寒時節,是父親年年腌制的臘八蒜:
“除了臘八粥外,如今已逝的父親,在八十多歲時還固定每年在臘月制臘八醋蒜,不管是在過年時配餃子吃或單獨吃,都好吃,是我每年都會期待從父親手中收到的家庭食品,如今只能在心里懷念父親的臘八蒜了?!?/p>
這是烙印于中華兒女心中的獨特儀式感,它如同一縷輕煙,縈繞在記憶的深處,在悠悠歲月的流轉中,讓我們尋回那份魂牽夢繞的鄉愁。
跟著節氣過生活
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刷新認知
這不僅是一本關于文化、關于美的書,更是一本超實用的生活指南,每個人在家都能輕松實踐!
書中不僅教你每個節氣應該怎么吃,還包括各季節的實用小貼士,使生活之道更為貼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與健康需求。
有個詞叫“傷春悲秋”,有沒有發現我們的情緒在春天和秋天格外容易波動?
這本書便告訴了我們答案:
春分時,人體的腺體活躍,血液循環也旺盛。
在飲食上,要多注意疏肝解郁,解熱止癢,止痛之食療,綠豆、豌豆、百合、豆芽、芫荽、薺菜都是很好的食物。
立秋后,我們的肺功能開始旺盛,容易躁動,加上肺在志為悲,如果情緒悲哀,更容易傷肺氣。
在飲食上,秋天宜收不宜散,要少吃蔥姜等辛味食品(剛好和春日相反),因肺主秋,肺收斂,辛瀉之,用酸精之,在秋日宜多食酸味果蔬,以滋陰潤肺,如菠蘿、山楂、蘋果、葡萄、楊梅、檸檬等。
順應天地時令,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之道,這才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啊。
收錄古代典籍精華
詩意呈現節氣知識
在寫作《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一書時,作者韓良露旁征博引,將中國古代200余首節氣詩詞收錄其中。
杜甫在《立春》中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p>
原來在唐朝鼎盛之時,人們在立春時吃春盤以盡節日之興,和后來清明節氣吃春餅之風有所不同。
歐陽修的《歸田園四時樂春夏》這樣寫小滿:
“南風原頭吹百草,草木叢深茅舍小。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p>
麥穗飽滿,桑葉肥美,小滿這個節氣恰到好處地展現了“滿而不盈,盈而不溢”的哲學意涵,小滿勝萬全。
陸游在霜降時留下一首《季秋已寒節令頗正喜而有賦》:
“風色蕭蕭生麥隴,車聲碌碌滿魚塘。老夫亦與人同樂,醉倒何妨臥道傍。”
雖天氣轉涼,但風吹麥浪魚滿塘,詩人醉倒在道旁安享一份從容與愜意。
此外,書中吸納《紅樓夢》《牡丹亭》《詩經》《淮南子》《本草綱目》等諸多典籍中的精髓,將二十四節氣知識以詩意的方式顯現,使各個節氣的傳統習俗和生活之道有據可考。
《紅樓夢》中的交芒種節展現了和芒種相關的習俗——大觀園里的女孩子們在這一天要擺設各色禮物,祭餞花神;
《本草綱目》記載了夏天容易上火、手腳發熱的人可以多吃苦瓜;
《論語》中有孔子所云“不撤姜食,不多食”,姜是“醫食同源”中的常見藥材,立冬后適量食用姜可祛濕排寒。
這些節氣詩及古典文獻具有博物記事的功能,不僅記載了自然界的萬千景象,也還原了古代社會生活中的節日祭典和民間習俗等活動,很多文化習俗是至今仍然能活學活用的文化瑰寶。
張張溫暖頁頁治愈
附贈24張“節氣卡”
這本《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將四季流轉娓娓道來,一本書一年的跨度,二十四節氣的往復就是人和萬物的歷程。
在這趟穿越四季、感悟生活之美的旅程中,《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便是一份贈予日常生活的溫柔禮物。
隨書特別附贈24張精心設計的“節氣卡”,一張展示一個節氣,并配上一幅古畫。
隨著四季更迭,不同的插圖元素與古樸養眼的配色恰好融合,治愈系的外觀讓人在翻閱間便能感受到節氣的韻律與和諧。
將這些卡片作為書簽,輕輕夾在書頁間,每一次閱讀都仿佛與古人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讓知識與智慧隨著節氣的流轉而沉淀。
卡片上附有節氣當日的傳統習俗或出行提示,無論是清明的踏青賞花、夏至的避暑納涼,還是秋分的豐收感恩、冬至的圍爐夜話,都能讓生活因循天時,增添幾分儀式感與樂趣。
春分,一盤清新可人的野菜佳肴喚醒沉睡的味蕾;
立秋,是享用酸性果蔬的佳期,以自然之酸滋養身心,調和體內平衡,實為順應時節、養護健康的上乘之選……
這份貼心的節氣卡,伴隨我們走過每一個節氣,讓生活因循自然規律,綻放不凡之美。
在時光的洪流中,我們常常是被催促的腳步匆匆的旅人,步履不停奔向既定目的地,卻在不經意間忽略了沿途的風景。
二十四節氣,這一古老而精妙的時間知識體系,穿越了千年時光走到我們面前,訴說著“慢慢來”的深刻哲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萬物自有其獨特的成長規律。
我們不妨在寒來暑往的輪回中輕輕放慢腳步,等風起,看花落,讓心靈在自然的節奏中得到滋養與慰藉。
在這本《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中,有自然,有生活,看見宇宙的變化,感知生命的氣息,山野萬萬里,余生路漫漫,日暮酒杯淡飯,一半一半。
一部華夏文明二十四節氣生活詞典
書寫整套華夏文化和生活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