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這些人群吃豆腐需謹慎!
王阿姨是個烹飪高手,尤其擅長做豆腐。周末,她做了一道家常豆腐,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可沒過多久,小孫子就喊肚子疼,王阿姨趕忙帶他去看醫生。經醫生詢問得知,王阿姨在做豆腐時,搭配了大量菠菜,且烹飪時放了過多鹽。這讓王阿姨十分疑惑:美味又營養的豆腐,怎么就吃壞肚子了呢?實際上,豆腐雖好,但食用時也有不少講究。
一、豆腐為何被稱為“植物肉”?
豆腐被人們親切地稱為 “植物肉”,這絕非浪得虛名。每 100 克豆腐中,就含有約 8 克優質植物蛋白,其營養價值可與肉類相媲美。更值得一提的是,豆腐不含膽固醇,飽和脂肪含量也極低,對健康十分有益。
2024 年 1 月,哈佛大學孫祺教授團隊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Dietary protein intake in midlife in relation to healthy aging - 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Nurses’ Health Study cohort” 的研究論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護士健康研究(NHS)隊列中 48762 名健康參與者的情況,這些參與者在基線時年齡處于 38 - 59 歲之間。研究人員通過問卷形式收集了參與者的蛋白質攝入信息,涵蓋總蛋白質、動物蛋白質、乳制品蛋白質和植物蛋白質等方面,并將健康衰老定義為沒有 11 種主要慢性疾病(包含癌癥、2 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衰、腦卒中、腎衰竭、慢阻肺、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癥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且心理、認知及身體功能均健康,以此來分析蛋白質攝入量以及類型與健康衰老之間的關系。
最終研究顯示,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入量與延長健康壽命緊密相關。與攝入較少的人相比,中年時攝入較多植物性蛋白質的人,晚年健康衰老的可能性增加 46%,并且每天增加 10 克植物性蛋白質,健康衰老的可能性就增加 35%。此外,攝入較多植物性蛋白質的人,患慢性病的風險更低,認知和心理健康狀況下降的幾率也顯著降低。
這充分體現了植物蛋白,尤其是豆腐中所含的植物蛋白,對人體健康的積極意義 。同時,豆腐中富含的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調節激素水平等功效,能有效預防多種慢性疾病。
二、常吃豆腐,益處多多
1
降低心臟病風險
豆腐中含有的大豆蛋白,能降低血液中 “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同時提高 “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從而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2
延緩大腦衰老
豆腐中的大豆卵磷脂,是大腦神經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持大腦正常功能起著關鍵作用。它能促進神經遞質的合成,增強記憶力,預防老年癡呆癥。此外,大豆卵磷脂還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護大腦神經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損傷,延緩大腦衰老。當人體缺乏大豆卵磷脂時,神經遞質的傳遞會受到影響,記憶力會逐漸減退,而補充足夠的大豆卵磷脂,能夠為大腦神經細胞提供充足的營養,保證神經信號的高效傳遞,讓大腦保持敏銳,有效延緩大腦功能的衰退。
3
促進牙齒、骨骼發育
鈣和磷是牙齒和骨骼發育的重要元素,而豆腐中富含這兩種礦物質。對于兒童和青少年來說,適量食用豆腐,能滿足身體對鈣和磷的需求,促進骨骼生長,預防骨質疏松。同時,鈣元素還能增強牙齒的硬度,預防齲齒。在骨骼的生長過程中,鈣和磷不斷沉積,使骨骼變得堅固,而豆腐作為良好的鈣磷來源,能夠持續為身體提供這些關鍵元素,助力骨骼健康發育。對于牙齒而言,鈣能強化牙釉質,使其更能抵御細菌和酸性物質的侵蝕,減少齲齒的發生。
三、告別謠言!
盤點這些年豆腐背過的“鍋”
1
謠言一:吃豆腐易患腎結石
許多人認為,豆腐中含有草酸,會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然而,事實上,人體對豆腐中草酸的吸收率較低,大部分草酸會在腸道內與鈣結合,隨糞便排出體外。而且,豆腐本身富含鈣,鈣與草酸在腸道內結合,反而減少了草酸的吸收。
只要不過量食用,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吃豆腐不會顯著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代謝系統能夠有效地處理攝入的草酸,使其不會在體內大量積累形成結石。而且,當鈣與草酸結合后,形成的不溶性物質會被排出體外,進一步降低了結石形成的可能性。
1
謠言二:吃豆腐會刺激糖尿病
這種說法毫無科學依據。豆腐的升糖指數較低,食用后血糖上升緩慢,不會導致血糖大幅波動。此外,豆腐中的膳食纖維能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血糖。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適量食用豆腐,不僅不會加重病情,還能為身體提供優質蛋白。膳食纖維在腸道內可以形成一種黏性物質,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速度,從而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同時,豆腐中的優質蛋白可以為糖尿病患者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維持身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3
謠言三:吃豆腐會變娘得癌
豆腐中含有的大豆異黃酮,雖具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但它的活性遠低于人體自身分泌的雌激素,正常食用不會對人體激素水平產生明顯影響。
大量研究表明,適量食用豆腐,不僅不會致癌,反而能降低某些癌癥的發病風險,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大豆異黃酮在人體內能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發揮微弱的雌激素樣作用,但其作用強度遠遠低于人體自身的雌激素。而且,這種微弱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節人體的激素平衡,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增殖,對預防癌癥具有積極意義。
四、這些人群吃豆腐需謹慎
1
痛風患者
痛風是由于體內尿酸水平升高引起的疾病,而豆腐中含有一定量的嘌呤,會使尿酸生成增加。痛風患者過量食用豆腐,可能誘發痛風發作。因此,痛風患者在急性發作期,應避免食用豆腐;在緩解期,也需控制食用量。痛風患者必須嚴格控制豆腐等高嘌呤食物的攝入,以穩定體內尿酸水平,減少痛風發作的頻率和程度。
2
腸胃功能較弱者
豆腐性偏寒,腸胃功能較弱或容易腹瀉的人,大量食用豆腐可能加重腸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癥狀。這類人群在食用豆腐時,可搭配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生姜、胡椒等,以中和豆腐的寒性。
腸胃功能較弱的人,其消化吸收能力較差,而豆腐的寒性可能會進一步損傷脾胃陽氣,影響消化功能。搭配溫熱性食物能夠起到調和作用,減輕豆腐對腸胃的刺激,幫助腸胃更好地消化吸收豆腐中的營養。
3
腎臟疾病患者
腎臟疾病患者的腎臟排泄功能下降,對蛋白質的代謝能力減弱。豆腐富含蛋白質,過量食用會增加腎臟負擔,導致體內代謝廢物堆積,加重腎臟疾病的病情。因此,腎臟疾病患者需根據自身病情,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控制豆腐的攝入量。
五、豆腐搭配有講究
1
豆腐 + 草酸食材
菠菜、莧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與豆腐一起食用時,草酸會與豆腐中的鈣結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鈣,降低鈣的吸收利用率,還可能增加結石風險。因此,在烹飪時,可將菠菜、莧菜等先焯水,去除大部分草酸后,再與豆腐搭配食用。
2
豆腐 + 高鹽高油
油炸豆腐或在烹飪中加入大量鹽,會導致豆腐熱量和鈉含量大幅增加。油炸后的豆腐,脂肪含量顯著升高,經常食用會增加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的發病風險。過多的鈉攝入,會加重腎臟負擔,導致血壓升高。因此,烹飪豆腐時,應盡量選擇清蒸、燉煮等健康的烹飪方式,少放食鹽和油。
3
豆腐 + 四環素類藥物
豆腐中的鈣會與四環素類藥物結合,形成絡合物,影響藥物的吸收,降低藥效。因此,在服用四環素類藥物期間,應避免食用豆腐,如需食用,應間隔 2 - 3 小時。所以在用藥期間,合理安排飲食,避免豆腐與四環素類藥物同時食用,對于保證藥物療效至關重要。
豆腐是營養豐富的食材,只要科學認識、合理食用,就能讓豆腐為健康加分,避免因錯誤的食用方式損害身體健康。
來 源 / 華醫網
2025年衛生資格考試已進入備考季!華醫題庫更新速度快、視頻 / 刷題 / 模擬試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費刷題練習,點擊卡片,開啟復習之旅~
(其它學習途徑:打開掌上華醫→點擊“醫護助考”)
*此處為課程推廣廣告
點擊上方卡片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