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送走了春寒乍暖的3月,迎來了春暖花開的4月,4月4日就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第5個節氣清明節,清明節各地都有當地傳統習俗,也傳承著許多食俗。4月4日清明節,遵循“吃二樣,做一事,忌一事”習俗,為家人祈福添好運!
一、吃二樣
1、吃艾粄
民間有傳統俗話說:“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南方人清明節最喜歡,也是家家必備的傳統食物。艾粄有咸餡和甜餡兩種餡料,咸餡最傳統的就是蘿卜餡,甜餡是花生芝麻糖餡,將新鮮的嫩艾葉打碎成泥狀,混合糯米粉揉成團,包入餡料上鍋蒸熟,老一輩人是先把小部分的糯米粉和艾草泥混合煮熟,叫做煮糊頭,然后再加干粉揉成團,目的是為了粉團延展性更好,包餡的時候不容易開裂,蒸熟的成品口感更軟糯柔韌好吃。
食材:糯米粉2.5斤,新鮮艾葉1斤,蘿卜2斤,臘腸2兩,五花肉2兩,豆腐皮、蝦皮、花生芝麻紅糖餡
做法:1、艾草加水打成艾草泥,倒入不粘鍋。2、加適量玉米油,倒入1斤糯米粉,濃濃的糊糊攪拌均勻,開中小火不停攪拌,加熱至八九分熟關火。3、繼續加入剩余的干糯米粉,一邊攪拌,一邊加,慢慢揉成軟硬適度的粉團。4、蘿卜擦絲,放入開水焯七八分熟,撈起擠干多余的水分。5、五花肉爆出油,放蝦皮、臘腸爆香,放切成絲的豆腐皮翻炒,放蘿卜絲翻炒,放鹽、蠔油、胡椒粉調味。6、將粉團分成50克一個的劑子,壓薄,包餡,捏緊實,捏上花邊不會露餡。7、大火燒開水,上鍋后調中火,蒸8~12分鐘出鍋。8、蒸好后顏色會發生變化,顏色越暗,代表艾葉越多,外皮艾香濃郁,軟韌柔潤,內餡無敵美味。
二、煮雞蛋
清明節,民間有這樣的傳統習俗,人們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的傳統習俗,源自于先秦時代有禁火習俗,人們要進行多日的禁火寒食,而煮熟的雞蛋是度過禁火寒食時期的最好儲備食品。清明節煮雞蛋是用了薺菜花,薺菜花煮雞蛋的做法非常簡單,薺菜的諧音是“聚財”,因此,薺菜花煮雞蛋有聚財的寓意,據傳說吃了薺菜煮雞蛋可交發財運,又可以防治頭痛頭昏,久而久之,便形成清明食俗中特有的食療方法。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款好吃的美味。
食材:雞蛋、薺菜花、紅棗、鹽
做法:1、薺菜花采摘回來以后,清洗干凈。2、把砂鍋中放入清水和薺菜花,放入雞蛋,加入少許鹽,放入紅棗,大火燒開,改成小火慢慢煮大約10分鐘,然后關火。3、把雞蛋用勺子敲碎蛋殼,浸泡在薺菜的湯汁中,浸泡半天就可以吃了。4、味道清香好吃,而且好處還很多。5、清明節早餐,每個人吃薺菜花煮雞蛋,不但好吃,還可以明目,真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二、做一事:插柳
清明節插柳的傳統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朝時,人們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到了宋元以后,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傳統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三、忌一事:忌在墳邊拍照
清明節傳統習俗掃墓祭祖,在掃墓祭祖的時候,切忌在墳墓邊拍照或拍視頻,這是一種很大的忌諱!因為墳墓四周其實是一個陰冷的環境,老人常告訴年輕人,平常玩手機都沒事,但是不能在墳墓旁邊拍照和拍視頻,因為在墳墓四周玩耍手機,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作風,清明掃墓祭祖就應該心存敬畏,而不是嬉戲打鬧,這么做只會被家族里的老人說不是。
看風花雪月,品人間美味!感謝閱讀峰兒廚房的美食分享,喜歡我的文章,請給予點贊、分享、收藏、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