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大學 博士帽
相信很多朋友,最近都被曹德旺和王樹國刷屏了。
他們創辦的福耀科技大學,近期拿到辦學牌照,引起了全網關注。
因為這所大學非常特殊,在教育界很罕見。
首先,它是“民辦非營利性大學”,像一個超大型慈善機構。曹德旺出錢,王樹國出力,但兩人都不求任何經濟回報。
福耀科技大學的本科生的學費只要6000元/年,只有傳統民辦高校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其次,福耀科技大學的辦學定位非常高,2035年前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對標美國斯坦福大學。
這是一所典型的“西式”學校,71.2%的教師具有境外教育或科研背景,大部分課程采用全英語教學。首批招生只有100人,教師有300人,三個老師帶一個學生。
福耀科技大學雖然很特殊,但還不算獨一份。它在浙江還有三個“兄弟”,馬化騰等人贊助的西湖大學、鐘睒睒贊助的錢塘大學、虞仁榮贊助的寧波東方理工大學。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這四所民辦新型研究型大學,都來自閩浙地區。
一般人看來,這純屬巧合,但實際上,背后蘊藏玄機,值得推敲。
閩浙是富豪之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興辦一所研究型大學,首先要解決的是經費問題。
別的不說,光是辦公樓、宿舍樓、教學樓和實驗樓的建設開支就不得了。要蓋一座世界一流的大型實驗室,至少要花幾億元。隨便蓋個幾座,十幾億元就沒了。
樓蓋好了,后面招聘老師也花大價錢,要把外國名教授挖過來,是非常不容易的。人來了還不夠,學校還得給他配高端設備和研究項目……從國內雙一流大學的情況來看,要維持正常運營,每年最少要十億元。
像清華北大這樣的頂級名校,一年就要花掉兩三百億元。
算下來,一所研究型大學的起步資金,至少需要100億元。福耀科技大學現在賬上有100億元,西湖大學成立時集齊了200億元,虞仁榮承諾給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捐贈300億元,鐘睒睒承諾給錢塘大學投資400億元。
在中國,能夠獨立承擔這么大筆開銷的人,不超過500。這些人都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省份,東北、中部和西部省份很少見。
所以,第一批民辦研究型大學大概率出現在東部省份,可能性最高的是廣東、福建、浙江和江蘇。
浙、粵、蘇、閩,是當代中國的四大商幫。《2021胡潤百富榜》中,浙商335人上榜,位列全國總人數第一,當中溫商最多;粵商位列第二,其中廣府商人最多;蘇商和閩商位列第三和第四,上榜人數均超過100人。
而北方第一大省山東,雖然GDP總量高居全國第三,但民營經濟相對弱一些,大富豪數量并不多。
新的問題來了,為什么第一批民營新型研究型大學出現在閩浙,而不是粵蘇呢?
閩浙是文獻之邦
與閩浙蘇三省相比,廣東人對教育文化的重視程度要弱一些。
筆者在這四省都生活過,發現廣東人對待子女教育很“佛系”,成績好壞但憑自覺,家長下班之后都去搞夜生活了(廣東的夜生活比閩浙蘇三省豐富得多),沒時間輔導孩子學習。
這種不卷教育的態度,是從古代傳下來的。
歷史上,嶺南地區離中原王朝最遠,“天高皇帝遠”,教育文化發展相對較慢,科舉成績相對較差。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古代只產生了一千多名進士,位居全國第九。而浙江、江蘇和福建三省的進士數量都超過了6000人,包攬前三。
江蘇和浙江領先,大家都很認可,但福建有這么多進士,就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其實,福建早在唐宋時期就接納了大量的北方士族,躍升為“海濱鄒魯、文獻之邦”。大家不要忘了,北宋最牛詞人柳永和南宋儒學領袖朱熹,都是福建人。(注:柳永崇安人,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朱熹祖籍為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縣人)。
福建省會福州,更是人文薈萃、學霸云集之所。福州府在歷代科舉中共產生了4100名進士,全國第一,超過了江南諸府。
福州古城區的“三坊七巷”,占地面積僅有0.4平方公里,卻走出過10位尚書,10位總督,151位進士(其中包括民族英雄林則徐)。
福建人尊師重道的傳統,一直保留了下來,民國時還出現了“毀家興學”的事跡。
著名僑商陳嘉庚,把畢生積蓄都來辦學校,以一人之力托舉了廈門大學、華僑大學和集美大學的輝煌。
陳嘉庚先生“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信念深深地影響著胸懷桑梓、樂善好施的曹德旺。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曹德旺持續向各類學校捐款。2億元資助廈門大學商學院,2.7億元捐建福清高山中學,4億元建設福州市圖書館,1億元支持福建師范大學研究基礎教育……
后來,他更是決定從零開始創辦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做一件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的大事。
福建隔壁的浙江,也孕育了很多熱愛教育事業的企業家,如包玉剛、虞仁榮、鐘睒睒、馬云、宗慶后。
寧波大學,就是包玉剛一手操辦起來的。1984年他捐出2000萬美元用作學校的啟動資金,還請鄧公為學校題名,請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站臺,延攬世界各國的英才來寧波。
在包玉剛精神的鼓舞下,寧波籍富商、韋爾股份創始人虞仁榮也走上了興辦大學之路,2022年宣布要出資300億元興建一所高標準的理工類研究型大學,暫定名稱“寧波東方理工大學”。
在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的開工儀式上,虞仁榮深情告白:“在我畢業以后的經商生涯里,在家鄉辦一所好學校是我心底時時翻滾的夢想。我的小學是在莊市讀的,整個中學時代是在鎮海中學度過的,兩所學校離這兒都很近。作為土生土長的寧波人,我一直渴望能為我的家鄉做些事,以我的綿薄之力回報生我養我的這片熱土。”
比虞仁榮一樣,農夫山泉創始人、首富鐘睒睒也是一名愛讀書的“儒商”。他出身于書香門第,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后在《浙江日報》當了五年記者,下海經商后依然堅持閱讀和寫作,發跡后也多次捐贈助學。
今年1月,在農夫山泉母公司養生堂年會上,鐘睒睒莊嚴宣告,將在杭州創辦一所新型大學(暫名:錢塘大學),承諾未來十年要捐贈400億元人民幣。
說實話,作為民營經濟第一省和文教大省,浙江搞出3所民辦研究型大學,并不稀奇。
真正讓大家感到意外的是,同為民營經濟大省的廣東和江蘇,為什么還沒有民辦研究型大學?
閩浙急需好大學
江蘇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省和科研強省。
全國總共有116所“211”大學,江蘇就占了11所,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二。
這里有“前十名校”南京大學、“工科四小龍”東南大學、“最強211”蘇州大學、“國防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信重鎮”南京理工大學、“名師搖籃”南京師范大學、“紡織第一校”江南大學、“水利名校”河海大學……
除了大學外,江蘇還是中央指定的基礎科研基地,擁有數不清的科研院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八五一一研究所、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
可以看出,江蘇現在最缺的不是大學或科研機構,而是能有效轉化科研成果的科技企業。浙江和福建的情況,是反過來的,科技產業欣欣向榮,大學數量嚴重不足。
公辦名校里,浙江只有一所“211”大學,福建稍微好一點,有兩所。科研院所方面,浙江和福建也少得可憐,不太受中央部委和中央企業待見。
這是有歷史淵源的,南京一直是長江以南的文化中心,民國時期教育文化資源就非常豐厚了。新中國成立后,也把優質的科教資源放在南京,浙江、福建等省就被冷落了。
抱怨是沒用的,靠天不如靠己,愛拼才會贏,所以閩浙地區興起了企業家辦學潮,搞出了四大民辦新型研究型大學。
幾十年來,閩浙人靠著敢打敢拼和團結奮進的精神,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窮鄉僻壤改造成了“村村有工廠、家家住洋樓”的富庶之地。
未來,閩浙人估計也能把“科教低地”改造成“創新高地”。
No.6280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江左三郎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