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特朗普的強力推動,俄烏停火進程正在持續取得進展,雙方先后達成了能源設施停火與黑海停火,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最終實現持久的和平。據中評社3月 28日的報道,烏克蘭總統辦公室副主任若夫克瓦近日公開表示,美烏兩國提名沙特作為俄烏能源設施停火的“監督國”,負責技術性的監督工作,美方已經就此向沙特提出這一建議,但若夫克瓦強調,誰將負責監督的“最終決定”還沒有做出。
俄烏沖突持續至今,已經有3年多的時間,造成雙方士兵100多萬人傷亡,近千萬人流亡(烏克蘭),是二戰之后最慘烈的一次局部戰爭。這場戰爭之所以這么慘烈,一方面是因為技術手段的升級,使得彼此都不具備壓倒性的軍事優勢,沖突進入了殘酷的拉鋸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場戰爭是“大國對抗”的結果,歐盟拉不住,聯合國也拉不住,所以除非大國自愿停止戰爭,否則還會繼續打下去。
從這個角度來講,既然阻止這場戰爭這么困難,想要“監督”沖突停火,恐怕也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才行,否則沖突雙方“不給面子”,“監督”又從何談起?比如說,在俄烏沖突的過程中,就不止一個國家希望中國出面調停,例如時任歐盟外長的博雷利就曾于2022年3月表示,“只有中國才能調停俄烏沖突”;2024年9月,俄總統普京也曾表示,中印、巴西是“潛在的調停者”。
此外,匈牙利外長歐爾班也曾在同年7月表示,“中國是俄烏沖突中為和平創造條件的關鍵力量”,“‘中國路線’是歐洲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唯一選擇”。凡此種種,都顯示國際社會甚至沖突方都認為,中國可以在俄烏停火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俄烏停火初露曙光之際,被委以“監督國”重任的并非國力僅次于美國,與美俄關系都頗為重要的中國,反而是存在感一直不強的沙特,這是為何?
一方面,雖然中國致力于實現俄烏和平,但出于沖突性質,無意趟這個渾水。咱們深知,俄烏沖突是“代理人戰爭”,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單靠中國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美俄雙方尤其是美國的態度。所以,盡管國際社會對中國寄予厚望,而中國也的確希望實現俄烏和平,但卻并沒有在此問題上“大包大攬”,以免被西方社會利用,影響正在良好發展的“中俄關系”。
另一方面,沙特的確可能是較為合適的“監督國”。原因很簡單,1、沙特足夠弱小,就算是俄烏停火的監督國,全球也知道,美國、特朗普才是俄烏和平的“締造者”,不會也沒實力“摘桃子”;2、沙特與美俄都有不錯的關系,比如說,它是美國的傳統盟友,同是它還與俄羅斯在能源市場上存在合作關系,而中國明顯“親俄疏美”;3、沙特在俄烏沖突中更為“中立”,既沒有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也沒有明顯偏幫烏克蘭。
所以,雖然中國的實力和國際地位遠超沙特,但由于一來中國擔心被西方利用,二來美國不允許中國“摘桃子”,三來沙特的確具備中國所不具備的獨特條件,使得美烏提議沙特擔任俄烏停火的“監督國”。考慮到這幾輪美俄和談都在沙特首都舉行,由沙特擔任停火監督國,普京應該不會有明顯的反對意見,只要美烏的停火條件能夠接受,俄羅斯也會選擇“落袋為安”,而不是無休無止的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