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瑞卿出生于1911年,湖北大悟人,出生于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大革命時期,當革命的春風傳到伍瑞卿的家鄉時,伍瑞卿也受進步思想影響,積極參加農民協會,走上了探索拯救國家與民族的革命道路。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失敗,國內革命活動陷入低潮,但伍瑞卿沒有對革命事業灰心,11月,他加入了我黨,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入黨之后,伍瑞卿主要活躍在湖北黃安一帶,擔任交通員等職務,為工農革命隊伍傳遞情報,積累革命經驗。
1931年,伍瑞卿加入了紅軍,擔任了黃安縣獨立團第一營第三連副班長、司務長等職務。也是這一年,以紅四軍為基礎,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根據地成立,此后伍瑞卿也參加了鄂豫皖根據地的反“圍剿”作戰,并在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根據地后選擇留守根據地。
留守根據地期間,伍瑞卿參加了紅二十五軍的重建,擔任了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第二二四團軍需科科長、師供給部軍需科科長等職務。1934年11月,他跟隨紅二十五軍參加了長征,順利到達陜北。到達陜北后,伍瑞卿又參加了鞏固與建設陜北根據地的直羅鎮戰役、東征以及西征,為中央紅軍在陜北落腳創造了條件。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基礎上,陜北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伍瑞卿擔任了115師344旅第687團供給處軍需股股長、687團供給處處長以及八路軍344旅供給處處長等職務,期間,他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晉東南根據地的反“九路圍攻”以及百團大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1940年,伍瑞卿隨軍南下,前往華中一帶抵抗日本侵略者。1941年,皖南事變之后,新四軍軍部重建,伍瑞卿也被編入新四軍,并擔任了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供給部部長,此后他率部參加了鹽阜區反“掃蕩”、陳集殲滅戰、陳家港戰斗等作戰,在極端復雜的環境下,與日本侵略者以及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抗戰勝利后,伍瑞卿奔赴東北,繼續在東北從事后勤工作,擔任了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后勤部部長、東北野戰軍第三十九軍后勤部部長等職務。任職期間,他嚴格按照上級規定完成供給任務,保障了前線的物資供應,促進了東北的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伍瑞卿參加了抗美援朝,并擔任了三十九軍后勤部部長。1951年,伍瑞卿返回國內,進入東北軍區任職,擔任了東北軍區后勤部營房部部長、東北軍區后勤部副部長,期間,他積極做好軍區的后勤工作,尤其是在保障志愿軍后勤供給方面,為建設“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55年,伍瑞卿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少將。授銜之后,伍瑞卿繼續從事后勤工作,擔任了政治學院物資保證部部長、政治學院院務部部長等職務,為我軍的后勤領域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干部,壯大了后勤的建設。
革命時期,伍瑞卿南征北戰,新中國成立后,他長期廢寢忘食地工作,所以身體每況愈下。在授銜后10年,也就是1965年,伍瑞卿因病離職休養。離休之后,伍瑞卿主要生活在北京,于2004年因病去世,享年9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