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去年開始和明星合作開發個人IP的綜藝節目,去年出了《燦爛的花園》,今年就是《小小的勇氣》。
播出前,這個節目稱“不做妝造,不做預設,不定任務,不要片酬”,以公益為立意,通過自然真實的記錄方式,呈現趙露思在路途中獲取的小小的勇氣。
可節目播出之后,“小小的勇氣”卻引發了大大的爭議。
被曲解了?
節目中,趙露思提到這趟旅行的契機,是看到朋友發來的山區小孩走懸崖的視頻,覺得他們很酷,因為自己從來不會做任何高危的行為。
和山區女孩交流時,她問對方“你有沒有拍過藝術照”?然后拿出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給對方看。
聊起 拐 杖,她說以前一直不知道拐棍的用途是什么,不知道別人要拄個拐棍,以為是家里長輩顯示權威用的。
借宿的人家給她準備了房間,而她提出希望大家幫她搭個帳篷,因為覺得“房間其實不是自己的空間”。
聊天的時候,她提起自己之前拍戲拍廣告,“每天只睡2小時”“兩天當一天用”,最后身體終于承受不住,出現焦慮癥和驚恐癥乖等,旁邊的小朋友一語道破:“對生命沒有敬畏?!?/p>
這些片段我乍看的感覺是四個字——難受至極。
我不想對趙露思本人有什么批評,畢竟她患病,可能軀體和認知、精神氣力都不足以支撐她做出周全、得體且有溫度的表達,但是節目制作者和團隊看到這些片段,真的覺得沒問題嗎?
《小小的勇氣》片頭有一句文案是:表達不難,但如何擁抱誤解?雖然到現在,部分爭議鏡頭已經被刪除了,但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節目組和趙露思本人應該都還沒有答案。
公關的角度,TA輸得很徹底
《小小的勇氣》是公益性質節目,也是趙露思康復后首個綜藝,零片酬公益屬性。對于此前經歷了輿論風波的趙露思來說,參加節目本身就是一次“公關”。
她在節目里和孩子互動,干農活,有真實接地氣一面,也確實成立了公益基金,是好事一樁。但是節目對于趙露思的公眾形象來說,卻如同另一場浩劫的開始。
節目畫面營造出的強烈階層對比使人產生“何不食肉糜”的割裂感,眾多熱搜的再次刷榜也把此前“遠離熱搜”的一系列表態吃得干干凈凈。
不說節目質量如何,也不說藝人表現如何,至少從公關的角度看,雙輸。
還是那三個字——懸浮感。
“懸浮感”對于內娛工業流水線的各種產品來說都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貴圈許多天龍人被大眾唾棄都與之相關,觀眾想不通的是,藝人們大多也是普通家庭出身,工薪的爸媽中產的家——
都是人間煙火養起來的,怎么富貴了幾日就開始玩烽火戲諸侯,連拐杖都不認識了?
早年我愿意把這種奇景稱為“郭敬明綜合癥”,一個人在四川小鎮過了十幾年普通生活,一段時間消失再出現,下筆就是一連串藍血奢侈品牌串成的紙醉金迷,開口就是“我們上海”,仿佛一降生就吸吮著鵝蛋大的寶石,躺在300平的大床上,不知“普通人的生活”為何物。這類東西能吸流量,但無法引起大眾共鳴(只會招來拜金慕強的夢男夢女或者群嘲),因為大部分人都活在煙火人間。
趙露思這個跟郭敬明還不太一樣,趙遠比小四真誠,也確實奔赴了公益現場,但是,她是真不知道拐棍的用處嗎?
我覺得不太可能,我傾向于認為她表現出的懸浮感是一種類似小紅書上的“寶寶碗”“小孕婦”和“奶嗝文學”之流的“嬰兒綜合征”:
把自己的主觀意識放空,以一種近似于嬰兒般碎片化意識和極度虛弱的狀態,來參與節目規定的情境互動。各種反常識的表達不一定是她不懂這個常識,而是她的自我定位是一個病人,去節目情景中尋找“自愈”,從而把自己完全放空,大腦墜入霧里,想到什么說什么……
這樣,有可能最后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說了些什么。
平時一些觀眾可能還吃這一套,但在這個綜藝的情境下,養尊處優的她和真正資源匱乏、生存粗糲的孩子們出現在同一個鏡頭里,還要說出這種反常識的東西,就真的很讓人瞠目結舌:這就好像,哭泣的大小姐在讓賣炭翁和流浪的小報童品鑒她揾在真絲手絹上的淚。
這也是公關失敗的原因。觀眾不傻,他們覺得“真絲手絹上的淚”就是一種褻瀆,藝人自己因為身體、認知原因意識不到這一點,但節目就這么呈現了,所以刺痛了很多人。
誰的鍋?
更有意思的部分,則是下一個問題——誰的鍋?趙露思作為一個成年人,當然不可能全無責任,但眾所周知,任何國產綜藝都不是空白劇本即興發揮,所以誰給她安排了這個腳本呢?
對于節目制作團隊來說,節目呈現出這樣的效果難道,一定會刺痛大眾,明明可以預判,卻依然為放任它發生,這是為什么?
我愿意再體諒趙露思多一點,因為被抑郁癥影響,她情緒和認知如今可能還在失衡階段,她對于“自我低幼化”的表演有路徑依賴,是因為她可能并沒有整體思考和自我調整的能力,可她的團隊、節目方和平臺方也有“腦霧”反應了嗎?
最可能的情況,就是節目腳本中本來就有一個“懸浮”的交流環節,換言之,各方團隊本身就不覺得問留守兒童拍沒拍過藝術照是個很drama的問題。
當這種懸浮人設遇到了“腦霧模式”全開的人,節目呈現出來的drama值一下就超標了……如今很多真人秀喜歡“半失控”,各種內娛名場面歷歷在目,從旅行中注定要爆發的爭吵,到主持人擼袖子“兄弟們我要救場了”,本質都是因為“噬流量”的基因。
這類綜藝對“黑紅”、“流量體質”的明星是有固定需求的,腦霧和嬰兒綜合征在他們這里是優秀的屬性,要是爽子還在,肯定也有節目讓她出來走兩步。
我甚至覺得某種程度上“流量體質”這個東西,是對某種性格缺陷進行商業利用以后呈現出來的外在標簽。
各方合伙忽悠藝人,因為真朋友、好公司是不會看著藝人在沙灘上裸泳、被人指點嘲笑,卻反復讓Ta做同樣的事的。
很遺憾,貴圈會一直有這樣的藝人,因為藝人不可避免會墜入腦霧,而行業又極喜歡吸流量這管血。
年紀輕輕驟然踏進名利場,暴得大名以后無所適從,時而我是天選之人,時而我是陰溝里的鼠鼠,心態與身體遭受持續暴擊,就總會出現這類這樣在壓力和期待面前迷失自我的年輕人。
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戲精”是自知的,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這些行為能讓自己在海里撈一把流量再兌換成金錢和話語權;而有些人的“戲精”則是不可控的——
如果你周圍的人發現,按一個按鈕可以讓你受電擊而他們自己賺錢,你無法保證他們會不會聯手反復按那個按鈕,直到你電得不成人形。
一人drama,全村獲益,那這個人會被引導著一直drama,直到他沒有利用價值。
E姐結語:
回到節目和藝人本身。入行這么多年,我早已放棄在某個項目和藝人身上去尋找什么“全然的善意”和“無功利的發心”。
在“爆款”“頂流”和“IP口碑”“藝術追求”之間,往往前者才是那個引導創作者和藝人一直向前跑的紅蘿卜。巨大的利益、爆得的大名往往讓人分外迷醉,明知道背后是深坑也會催眠自己跳下去,久而久之,原本優秀的創作者和有靈氣的藝人就慢慢失去了“人味兒”,變成流量狂歡的傀儡。
換句話說,一旦“長不大”被發現有流量價值,這些人一定會讓所有的“瑤一瑤”永遠都不上幼兒園。
畢竟比起真的磨煉專業技藝,成為藝術家,壓榨流量賺快錢顯然是一條效率更高的路。
今天的深夜話題:
你怎么看“小小勇氣”?
來評論區聊聊吧~
娛樂營銷大記憶修改術:《新還珠》怎么成00后白月光了?
下一篇:
趙露思生病始末,她到底是想要什么?
-今天頭條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犀利的河馬君,思考的菜籽
值日生:菜籽 美編:樹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