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特朗普加征汽車關稅核心目標為重塑美國制造業,推動汽車供應鏈回流。盡管中國對美直接出口有限,但通過墨西哥轉口及歐洲潛在跟進制裁,中國汽車產業面臨擠壓。全球市場競爭加劇,車企需應對供應鏈重組與貿易壁壘。美國關稅政策旨在重構全球產業格局,中國或成最大受影響方。
昨天,三郎在《中國對美汽車出口排第十,為何說美國發動汽車關稅的根源是中國?》一文中,提到,當特朗普宣布對美國進口的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征收額外的25%關稅時,全球的眼光都聚焦在墨西哥、日本、韓國、加拿大和德國身上。
但日本經濟新聞的經濟評論員中山淳史認為,雖然中國目前很少從本國直接向美國出口乘用車,即使觀察世界最大的純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也沒有對美國出口乘用車(商用車除外)。但他認為,中國仍然是特朗普汽車關稅的震源。
三郎覺得他言之有理。因為在3月初特朗普威脅對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加征額外關稅時,三郎就在專項分析報告中說過,普遍的額外關稅、汽車額外關稅對中國的影響程度,需要通過三個維度來觀察:一是直接的對美出口;二是通過某些國家比如墨西哥的對美繞道出口;三是受特朗普關稅的影響,全球出口都會下降,特別是消費規模僅次于美國的歐洲,為保護本土企業,勢必也會對包括我們的進口產品加征關稅。
毫無疑問,貢獻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掀起關稅戰,獲得貿易順差最多的國家受到的影響,一定最大。
想不通,知乎的讀者素質之差,令我大跌眼鏡。留言者都否認我的觀點,當然也否認中山淳史的觀點,他們認為美國25%的汽車關稅對中國沒有影響。我們認為有較大影響是杞人憂天。
這些幼稚的讀者一是受缺乏經濟邏輯的影響,認為中對美直接出口汽車和零部件較少,所以影響不大,但他們忽略了我們僅通過墨西哥出口的汽車和在墨西哥中資企業生產后出口的汽車,就已經超過對美出口排名第五的德國。
二是受缺少擴散化思維訓練的影響,因而不會深入考慮歐洲以后對美國汽車出口大幅減少之后,如何實現他們汽車產業的產銷平衡?歐洲生活水平較高,汽車基本飽和,主要依靠更新需求。從歐盟去年搞了一年的電動車加稅的政策來看,歐洲可行的政策,只能是減少汽車進口,首當其沖的就是我們。
由acea發布的《經濟與市場報告:全球及歐盟汽車行業 - 2024年全年》報告稱,中國是歐盟新車進口主要來源地,歐盟汽車出口主要目的地為美國和英國。
三是其他汽車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慘烈。除歐美之外,汽車生產大國日本、韓國、德國,一定會加大在東南亞市場、中東市場、非洲市場、南美市場的競爭,我們一定會逆勢勝出嗎?
特朗普增加汽車關稅的深層動因是通過關稅推動汽車制造業的回流,這是對我們最大的影響。
《FORTUNE》在3月29日的一篇經濟分析中稱,特朗普對進口汽車征收的新關稅可能會使標價每輛增加 5,000至10,000美元,但總統認為,一個健康的行業對美國的國家利益至關重要。 ·
該文稱,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師丹·艾夫斯(Dan Ives)用一句話來描述特朗普總統對進口汽車征收25%的懲罰性關稅——他稱之為“全世界聽到的關稅公告”。
分析師警告說,在即將到來的 汽車消費中,沒有人會幸免,尤其是美國人。根據他的計算,隨著汽車制造商首當其沖地轉嫁成本,預計每年對美國消費者的集體打擊約為1000 億美元。
他在周五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世界上每家向美國銷售的汽車制造商都將不得不以某種形式提高價格,而目前世界各地聽到的這一關稅公告的供應鏈物流甚至很難讓我們放心。
艾夫斯估計,每輛車的成本很容易增加5,000到10,000美元,具體取決于它是大眾市場還是高端品牌。“在我們看來,這個關稅的贏家不是任何人”。
白宮不屑于汽車因關稅而漲價,他們希望耐心地了解和學習中國發展工業的戰略方法。
特朗普不走尋常路,他試圖用魔法來打敗魔法。
白宮認為,高額關稅都是更廣泛的“美國優先”議程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放松管制、更便宜、更充足的能源以及減稅等政策,其中包括對美國制造的汽車進行新的減免。
白宮發言人庫什·德賽(Kush Desai)在給《財富》雜志的一份聲明中寫道:關稅服務于一個更雄心勃勃的目標:特朗普的最終目標是恢復幾十年來因錯誤的貿易政策而浪費的工業基礎,這些政策導致無數美國工廠轉移到海外。 “特朗普總統致力于實現這一愿景”。
對于一個投資者要求每個季度都獲得穩定回報的國家來說,對經濟增長和通脹的短期打擊可能難以接受。但正如特朗普最近解釋的那樣,白宮希望灌輸一種效仿北京的新方法,從更長的時間框架思考。
正是這種在一代人的時間里制定工業戰略的耐心,導致中國汽車工業現在在技術創新的速度上超過了西方。
目前,只有特斯拉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仍能抵擋住比亞迪等新的國內競爭對手。更糟糕的是,隨著殘酷的價格戰現在已經連續進入第三年,即使是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也不再在公司的未來定位中將汽車制造商放在首位,他最新的定位是通用智能機器人制造公司。
特朗普還想主導汽車供應鏈的每一步。
特朗普想改變這一切。
庫什·德賽稱,“美國不能只是外國制造零件的組裝國——我們必須成為一個制造業強國,主導對我們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至關重要的行業供應鏈的每一步”。
艾夫斯是特斯拉最近轉向人形機器人的忠實信徒,但他并不認為這那么現實,因為即使是在美國制造的汽車也配備了外國制造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占其價值的40%到50%。
對于需要大量人力的部件(例如用作車輛電氣神經系統的線束)來說,這種回流根本不具有成本效益。其他部件,例如某些來自中國臺灣的高科技半導體,將需要首次在岸。
艾夫斯寫道:“一輛美國汽車的所有美國零件都是在美國制造的,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在今天甚至是不可能的。但主要部件在美國生產,并非神話”。
三郎為什么認為特朗普增加汽車關稅的深層動因是通過關稅推動汽車制造業的回流,這是對我們最大的影響?
第一、特朗普大肆炒作關稅事件之后,歐洲、日韓、印越和墨加,都在積極與美國溝通。這些國家的車企必然會通過增加對美投資來解決汽車關稅問題。
但我們除了宣布加征美國一些產品的關稅之外,未見報章上任何兩國協商的新聞,最近沸沸揚揚、對跨國公司投資中國將具有重大影響的長和碼頭交易事件,又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緊張。在這樣的地緣背景下,我們的車企、主要汽車零件生產商,能去美國投資嗎?
第二、美國的汽車制造業一旦重新繁榮,全球汽車產業都將重寫格局,全球汽車貿易也會重新分配市場。
汽車關稅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其實也蘊含著較為深奧的大道理。有不同觀點的讀者,請先確認你看懂了,再書寫評論!
【作者:徐三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