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曌楠博士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網站的eLetters欄目上在線發表評述性論文“The Influence of Sex on Social Preferences”(JAN. 14, 2025)。結合近年來蜜蜂神經行為學和蜜蜂舞蹈行為學領域的新進展,文章對當期西安交通大學王昌河教授團隊發表的Science論文“Sexually Dimorphic Dopaminergic Circuits Determine Sex Preference”的研究工作進行了評述,并對社會性昆蟲蜜蜂的性別社交偏好進行了展望。
真社會性昆蟲如蜜蜂,螞蟻等具備頻繁的社交互動,比如勞動分工合作,共同防御天敵,但是由于自然存在的昆蟲級型分化,從事采集和守衛的是多是雌性,雄性更多的是作為種群的遺傳載體提供優良的基因和優質的精子。雄性昆蟲之間的互動看似更為簡單,一是為了爭奪交配權而斗爭,二是在冬天為了生存,向雌性祈求食物(此現象在蜜蜂中較為普遍)。反觀雌性,更多的是合作關系。工蜂(雌性)在面對外界威脅時,往往采取防御行為,并未見到向雄性尋求庇護的報道。而雄蜂似乎很難面臨威脅,這往往得益于異性群體(雌性工蜂)的保護。所以,昆蟲的社交行為是否存在性別偏好?假如存在,它們的分子機制是什么,值得思考。以往研究表明,蜜蜂不僅存在與哺乳動物類似的食物欲望系統,也存在社會學習行為。蜜蜂或螞蟻是一個理想的動物模型和社會組織體系,針對它們的相關研究,將會加深研究者對社交行為的進化與起源的理解。
張曌楠博士與合作者聚焦執行密集采集食物活動以滿足蜂群食物需求的采集蜂,探索采集蜂出巢采集是否受特定的獎賞期望(食物欲望)驅動,并且在跳舞階段是否回憶起這些獎賞期望。通過監測蜜蜂的采集和跳舞行為,同時定量檢測和干擾蜜蜂腦部的生物胺信號。結果表明,采集蜂在前往食物源途中和采集后回巢跳舞階段,通過增強食欲和回憶良好食物源,能夠瞬時激活腦部多巴胺相關的欲望系統。該研究揭示了昆蟲擁有與哺乳動物類似的由積極愉悅刺激產生欲望的神經機制。
張曌楠博士,法國圖盧茲第三大學博士研究生,iMeta期刊青年編委,瑪麗居里華人學會干事(MCAA)。現主要以真社會性昆蟲為模型,研究昆蟲神經行為學、舞蹈行為學和認知等。獲批中國發明專利3項。曾獲教育部獎學金(CSC)、北京大學博士后獎學金和熱心腸獎學金等。
《Science》eLetters欄目為電子版,主要刊登由《Science》編輯精選出的針對近期內發表于《Science》雜志所發文章所做的評述,以促進全球科學交流。
文章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7001
來源:鄭州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