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我一直在密切關注問界汽車的銷量數據,講真,看到那一路下滑的曲線圖,我的心情和股民看見大盤暴跌差不多。還記得2023年底那會兒,問界M9發(fā)布時的風光無限嗎?余大嘴在華為手機發(fā)布會上放言“這是1000萬以內最好的SUV”,當時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老司機都被這股狂勁兒給鎮(zhèn)住了。
結果呢?今年的銷量就像是被扎了氣的輪胎,一路跑氣到底。數據顯示,問界今年前兩個月銷量同比暴跌42.88%,近43000輛的總銷量看著還行,但這可是在去年高基數上腰斬的結果啊!我去,這得多扎心!
問界的今天,其實就是典型的“抱大腿容易,長大腿難”的真實寫照。當初華為拯救了奄奄一息的東風小康(現在的賽力斯),張興海更是公開表態(tài)“就算寶馬來談合資,也不干”。這感情好比相親市場上,被清華學霸看上的普通家庭姑娘,那種飄飄然的感覺,誰能不上頭?
但婚后的生活從來不是蜜月期可以代表的。華為這個“男朋友”現在交了好幾個“女朋友”:與奇瑞合作的智界、與北汽合作的享界、與江淮合作的尊界,甚至還有即將到來的與上汽合作的尚界。問界從“獨生子”變成了“長子”,再變成了“眾多子女之一”,這種從“寵愛”到“失寵”的心理落差,不亞于原配見證丈夫納妾的心情。
最尷尬的是,華為線下門店的展位布局也開始變了。曾經問界穩(wěn)坐C位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智界、享界這些“小老弟”們開始強勢搶占主要展位。你說這事兒擱誰身上不扎心?
我這些年看過太多車企的起落,說實話,問界的問題不只是華為“后宮佳麗三千”那么簡單。產品本身也存在不少硬傷。就拿問界M7來說,定位中大型SUV,軸距還沒它的小兄弟M5長,就這空間表現還敢和理想L8、魏牌藍山叫板?那所謂的零重力座椅,打開之后直接從六座變四座,這不是典型的看上去很美,用起來很坑爹嗎
更要命的是碰撞測試成績。去年11月中保研測試,M7的A柱變形問題引發(fā)軒然大波。在乘員艙上部入侵量和車輛結構兩項只拿了個A(良好),而同期測試的理想L9、領克09都是G(優(yōu)秀)。這種關乎生命安全的地方掉鏈子,比配置少兩個USB口嚴重一萬倍啊
拋開產品不談,賽力斯作為一個此前主要生產幾萬塊錢車型的廠家,突然間要為二三十萬的高端車提供服務,這轉型期的痛苦可想而知。我有個朋友去問界4S店保養(yǎng),等了三小時才做完,出來時他苦笑著跟我說:“感覺他們把我當成買思域的了,不是買三十萬的車。”
問界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奮起反擊。M9的2025款剛剛推出,新M5 Ultra也殺入了20萬級市場,M8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但說句不好聽的,在新能源這個戰(zhàn)場上,產品力不是靠喊口號就能提升的,這需要技術積累和制造工藝的全面升級。
我記得有個老車主跟我說過一句話:“猴哥,買車就像談戀愛,不是看對方有多少優(yōu)點,而是看那些缺點你能不能接受?!眴柦绲拇_有優(yōu)點:有華為加持的智能駕駛體驗,有比較舒適的座艙設計,有相對均衡的整車表現。但那些短板——制造工藝的穩(wěn)定性、售后服務的專業(yè)度、品牌調性的一致性,這些都是實打實需要用時間和汗水去解決的問題。
華為的光環(huán)可以帶來流量,但留住消費者的永遠是產品本身的實力。賽力斯要明白,靠大樹乘涼是不長久的,只有自己長成參天大樹,才能真正在這個殘酷的市場立足。
我倒不擔心問界會就此沉淪,畢竟背靠華為這棵大樹,資源和技術支持還是有保障的。但問界必須在這次“現實毒打”中清醒過來,正視自己的不足,加快提升自身硬實力。否則,即使華為再給力,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各位車友們,你們怎么看問界目前的處境?是繼續(xù)看好它能東山再起,還是覺得它終將被更強的對手擠出賽道?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體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