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中牟縣官渡鎮官渡橋村的東邊,有一座關帝廟,傳說此廟是三國時期關羽在官渡之戰的烽火間隙,在此地潛心研讀兵書、苦練武藝的地方。后世敬仰其英勇與忠義,遂筑廟以祀,名曰關帝廟,使之成為一方圣地。
昔有一寒門書生,懷揣科舉之夢,踏上進京之路,不料途中遭遇匪患,盤纏盡失,命懸一線。書生歷經坎坷,沿路乞討,終至此地。恰遇一紅臉大漢,威猛中透著慈祥,聞其不幸,心生憐憫。大漢慷慨解囊,贈以干糧,又贈三百銅錢,以助其繼續前行,追夢科舉。臨別之際,書生感激涕零,誓言若得高中,必尋恩人,修廟供奉,以報大恩。大漢淡然一笑:“些許微末之舉,何足掛齒?速速趕路,莫負韶華?!?/p>
書生拜別大漢,星夜兼程,終至京城,連中三元,后任職中牟知縣。到任未久,便念及昔日恩情,遂備厚禮,乘輕轎,重返官渡橋,欲尋恩人當面致謝。然遍訪無果,只得悵然離去。當轎至村頭,忽烏云壓頂,暴雨如注,一行人只得匆匆避入廟中。
書生步入廟堂,環顧四周,至正堂時,目光所及,神臺上一尊手持青龍偃月刀、滿面紅光、目光慈祥的關羽塑像,仿佛正凝視著他。知縣心中一動,憶起那紅臉大漢的模樣,再低頭看香爐內,竟赫然躺著那曾救他于水火的三百銅錢。此刻,他確信無疑,這尊塑像便是他的救命恩人。知縣虔誠跪拜,高呼:“恩人,小生特來謝恩!”隨即三拜九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拜畢,雨停云散,碧空如洗,陽光明媚。知縣欲乘轎而歸,豈料轎至廟門,卻無論如何也抬不出去。知縣恍然大悟,此乃神明示警,提醒他勿忘建廟之諾。于是,他再次步入廟堂,向關羽塑像鄭重許諾,定將重修廟宇,再塑金身。言罷,轎夫再抬,果然順利而出。
知縣回衙后,立即撥款,招募工匠,于官渡橋大興土木,歷時數月,終成一座氣勢恢宏、飛檐翹角、黃瓦閃耀、斗拱交錯的關帝廟。廟宇落成之日,恰逢農歷九月九日,十里八鄉的百姓聞訊而來,人山人海,共襄盛舉。自此,官渡橋九月九日的廟會便流傳開來,綿延至今,成為一方盛事。(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留言告知,立即刪除)
(胡云峰2025年3月28日整理于三胡書齋)
作者簡介:
胡云峰,筆名:官渡樵夫、河南省中牟縣姚家鎮小胡村人,生于1956年。2010年被評為主任編輯職稱。出版有新聞作品集《潮聲》。參與編輯過《時代的轍印》、《東京風華錄》、《彩珠集》、《中牟風采》、古都鄭州叢書《軼聞趣事》、《中牟記憶》、《中牟寺廟景觀卷》等十余部書籍,開辦有多個自媒體號,現為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認定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官渡的傳說》和《小胡武進士的傳說》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州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