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宇宙
來源 | 看電視
一公舞臺結束,在6小時體量撐起的時長與內容“馬拉松式首更”之后,《乘風2025》已經開播一周多。
作為一檔自帶話題度的綜藝,節目還未上線便因各種選人、路透頻頻登上熱搜。網傳嘉賓名單刷新一版又一版,觀眾的猜測與討論不斷,最終,30位姐姐在“沒有天花板”的海邊開啟舞臺。
“浪姐IP”行至第六年,選人局限,規則、舞美等創新的難度也在增加。跨界嘉賓相聚舞臺,這檔以“30+”女性為定位的節目也在領域背景、年齡跨度等層面進行著延展。
《乘風2025》的故事啟程,關于賽制設置、表演編排以及嘉賓表現的討論也在持續升溫。
浪姐的舞臺上,除了演出魅力之外,姐姐們的自我表達、成長交友、選擇等同樣是觀眾持續關注的焦點。
時代記憶、圈層效應
多元視角下的“押寶前奏”
初舞臺后,“芒果押寶”又登熱搜,網友投出李晟“斷層第一”,牽動一眾《新還珠格格》觀眾的回憶浮現,劇集重映獲收視第一。
浪姐的故事往往與集體記憶相關,新還珠的觀眾中有不少00后群體,Z世代觀眾正在成為綜藝話題傳播的重要主力軍。
而伴隨觀眾對初舞臺投票,另一部劇集《花非花霧非霧》中“驕傲的葉凡”“枯葉蝶”等相關話題也在不斷發酵。
各大社媒端對李晟劇內劇外CP的考古也在持續中,張睿李晟古早CP“復活”、李佳航超話給李晟投票,連帶李佳航在《愛情公寓》中飾張偉一角色的“專業團隊”表情包頻繁出現在浪姐相關話題評論區。
從美依禮芽、王心凌等人的初舞臺引發關注度傾斜,到新還珠“小燕子”用一首《當》喚醒觀眾記憶,浪姐的“爆”似乎一直帶有一些不可預測性。
但肯定的是,從第一季節目到如今,在小圈層、不同時代記憶中尋找觀眾共鳴點,“情懷局”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初舞臺中,王珞丹、葉童、吳宣儀、張小婉、祝緒丹獲Super A,隨后一公選曲“整活”,主持人譚薇作為唯一獲得3A的姐姐,在組隊時遇冷;《珊瑚海》旋律響起時,鏡頭切向侯佩岑……
單從嘉賓背景來看,本季節目的人員多元性有可看之處。
有葉童、鄧萃雯、陳德容、倪虹潔等經典影視作品演員,宋妍霏、吳宣儀、李藝彤等唱跳型偶像,王珞丹、江一燕、何泓姍等從年輕化到熟齡化均有代表作品的演員,有一定音樂類選秀節目背景的黃英、蔣一僑、VaVa,還有已經事業轉型的如曹穎。
比較特別的是,本季節目邀請到了烏克蘭職業coser卡琳娜的加盟,進行一次“次元破壁”;旅行博主房琪加盟,并與節目合作撰寫片頭文案。
管樂、張小婉從喜綜出圈來到舞臺,而“院人”羅予彤加盟也收到不少粉絲投票支持,或許憑借小圈層內容、強粉絲粘性,也能嘉賓與節目帶來一定穩定的流量與關注。
“選人”有看點,那舞臺呢?
近期,葉童三公唱跳《跳樓機》的排練視頻受關注,用老牌藝人與新興流行曲目的搭配烘托“碰撞感”,似乎已是浪姐選曲的常見操作。
“情懷+反差”是舞臺吸睛的一大殺手锏,曾經龔琳娜與美依禮芽合作的《花海》成為一大出圈舞臺,但舞臺情感效果難以復刻。
尤其是當現下流行音樂、甚至是不少抖音神曲開始進入選曲庫,又將進一步與姐姐們的演繹、個人特質相融,而在新鮮感之外,也同樣會面臨一定的爭議。
一公舞臺結束,相較于前幾季來說,本季一公的整體感覺是略顯“平淡”——盡管姐姐們的表現都各有特色,但整體上缺乏讓人非常眼前一亮的演繹。
侯佩岑組《愛的就是你》獲高票,吳宣儀、宋妍霏兩組對決,王蓉淘汰引熱議……歌曲情感起伏、組合表演的觀賞性、內容情感共情點,似乎都離爆款舞臺還差一點點火候。
回顧已有賽制,《乘風2025》的初舞臺以A到Super A對表演評級,一公組成十個三人團;戶外錄制是本季節目比較突出的一個創新點,海邊舞臺呼應本季主題“三十而歷,天地她行”,但在展現自由、開闊的同時,缺少燈光舞美的加持,營造舞臺氛圍似乎也有了一些局限性。
伴隨彩色煙花,一公海邊的自然景觀為舞臺增添了別致的視覺感,增大了空間感;然而海邊大風、高溫等對工作人員、嘉賓們來說應該都有不少挑戰性,同時,沒有室內燈光布景等支撐,打造舞臺視覺的差異化也具有一定難度。
據悉,二公的錄制地點在云南昆明石林,而之后的公演舞臺也會在不同地域變化,可以期待各地自然景觀與舞臺藝術的進一步融合。如何在戶外場景中平衡視覺呈現與表演氛圍,或許是節目需要持續探索的方向。
兩周節目播出后,筆者對《乘風2023》的另一觀感是:專業Vocal占比太少了。
兩期舞臺更多強調的是互動感和氛圍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觀眾對舞臺感染力及情緒價值的認可,但在缺少高水準Vocal撐場的情況下,歌曲定調會有難度,一些情感渲染力也會相對弱化。
精湛技巧是重要加分項,當非專業的跨界嘉賓成為浪姐主體,唱演舞臺的故事感或將能彌補一部分技巧的不足。
比如初舞臺中,倪虹潔、張小婉向已故的親人歌唱,雖不是專業歌手,但還是帶來了一定的情感渲染力;一公中,《野人》《平凡之路》《逆光白》等舞臺也憑跨界嘉賓組合等吸引一定關注度。
姐姐們對舞臺的理解和投入,以及表演本身的感染力和共情力,對于打動觀眾來說會越來越重要。
期待未來的公演舞臺中,節目可以進一步挖掘姐姐們的個人經歷和情感共鳴點,呈現嘉賓技巧上的進步,或是她們在情緒表達、舞臺表現力、團隊合作上的成長與突破。
更重要的還是,為觀眾帶來真正有沖擊力、有記憶點的舞臺。
從浪姐IP
聊聊舞臺前后的女性故事
浪姐的舞臺,向來不只有唱跳。
節目以競技的形式呈現女性成長與蛻變,從第一季播出到現在,《蘭花草》《大碗寬面》《小雨》等舞臺出圈,寧靜曾經一句“只想拿第一”登上熱搜,不少觀眾直呼敢說,而幾季節目以來,姐姐們鮮明的個性、自信的態度也在給予大眾力量。
浪姐的競演機制指向最后的“成團”,但節目中關于“成團”的概念也在悄然變化著。
從藝人角度看,相比傳統選秀節目,浪姐并不只是為了推出一支限定女團,姐姐們大多已經擁有穩定事業,即便沒有成團,也有各自的發展方向。
從觀眾角度看,強粉絲粘性群體會對勝負結果關注更多,而更多大眾看過程多于結果,節目里的故事性、成長性或許會比最后的名次更具吸引力。
相較于傳統女團的長線運營,浪姐的成團更像是一個“儀式”。
成團后的商業活動、團綜等內容往往只是短期項目,難以形成持續的團體效應。節目播出期間,舞臺“回憶殺”、組隊“團魂”,或是姐姐之間“CP感”出圈等,同樣容易成為觀眾熱議和關注的焦點。
《乘風2025》一公組隊、排練同樣伴隨著拉扯與選擇,小婉管樂“解綁”,王蓉、陳德容團隊沖突,房琪因合作矛盾崩潰落淚等。
沖突、和解、分歧、共識是群體類競演綜藝中的重要敘事,噱頭之外,表達自我、傾聽他人亦是核心。
綜藝市場本就是女性主導,5年前,《乘風破浪的姐姐1》帶著一種打破關于年齡刻板印象的宣言現身,成為夏日的現象級爆款。
之后每一季節目,姐姐們在唱跳方面的突破、練習室與舞臺對比等總被網友盤來盤去,浪姐的成長式敘事傳達著“自信和勇敢,與年齡無關”的理念。
而在舞臺之外,浪姐的“后浪”效應同樣顯著——嘉賓遇見翻紅機遇,或是積累的關注度,轉化為更多元的事業機會。
但另一方面,舞臺類綜藝IP的本質還是要有“好的內容”,對于一檔已經走過多季的綜藝來說,觀眾期待度的閾值會逐步升高,這意味著節目需要不斷尋找突破口,好的內容基底仍是重中之重。
浪姐第六年,掌聲與爭議同在,觀眾期待舞臺高光的出現,亦期待每年上半年,伴隨這檔女性IP的回歸,屏內外可以發生共鳴——當我們脫離了傳統語境中的“年輕”,該如何從舞臺群像中,找到如何定義自我、探索未知、勇敢表達的情感聯結。
主編:羅姣姣
文:宇宙
排版:宇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