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孤獨癥意識日”
華師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
融匯學科智慧 關注兒童成長
為孤獨癥兒童鋪就溫暖之路
讓我們一起走進“星星孩子”的世界
在世界孤獨癥意識日到來之際
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
舉辦特色系列活動
用愛點亮星空
溫暖成長之路
為“星星的孩子”筑起溫暖橋梁???
3月30日,為響應世界孤獨癥意識日的號召、提升公眾對孤獨癥的認知與理解、營造包容友好的社會環境,華師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腦科院”)舉辦了“點亮星光,溫暖同行”孤獨癥關愛月系列活動,特邀多位知名專家蒞臨現場授課、義診,并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研學活動,以期給孩子們帶來別開生面的科普體驗。
兒童家長沙龍
當天上午,家長沙龍活動在腦科院腦成像中心舉行。來自國內孤獨癥臨床、科研和特殊教育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團隊分別就“孤獨癥兒童情緒障礙及其對策”“特需人士性教育家庭干預策略”“如何根據兒童的具體情況考慮個體化干預計劃”“孤獨癥人士的職業化教育與規劃“等主題展開分享。他們聚焦實際問題,從理論到實操為家長提供系統性指導,也為大眾深入了解孤獨癥提供參考,化解“星星的孩子”的成長難題,為孤獨癥兒童的成長筑起愛的橋梁。
義診專家咨詢
在線下義診環節,專家團隊和腦科院王馨特聘研究員對來訪的家長和兒童提供面對面義診和暖心咨詢。不同的孤獨癥兒童及其家庭往往會面臨不同的困擾,根據這一情況,他們為兒童和家長提供了家庭養育到特殊教育、身心發展到教育規劃、幼小銜接到職業教育等不同維度和階段的支持建議,促使家長和孩子進一步了解孤獨癥,助力每一個孤獨癥兒童繼續探索屬于他們的寬廣天地。
認識神經多樣性的學生研學活動
為了促使大眾更了解孤獨癥,腦科院還舉行了“認知神經多樣性”主題研學活動。該活動面向中小學生,通過認識大腦的科普小課堂、參觀腦影像中心、磁共振成像觀摩、神經生物實驗室和神經心理實驗室參觀等環節,以沉浸式體驗打破認知壁壘,讓學生們在活動中習得知識,在互動中消弭偏見,進一步學習孤獨癥知識,認識大腦的奧秘。
科技的發展
為孤獨癥兒童的認知與康復
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助力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與成長
讓希望之光照亮他們的生活
用科學點亮“星星的世界”
華師腦科院以教育學、腦科學為核心,融合心理學、醫學、神經生物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通過“認知(教育)-全腦-神經環路-分子基因機制”的研究模式,聚焦腦智發展促進、心理健康康復、神經精神疾病機理與診療,重點探索孤獨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學習困難、抑郁癥等神經發育和情感障礙的發病機制與創新康復技術,助力兒童青少年學習能力提升與身心健康發展。
“漢語自閉癥兒童多模態交際障礙研究的多學科協同研究”
整體研究框架和子課題相互聯系示意圖
自閉癥診治的基礎和應用研究項目框架圖
腦科院團隊整合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領域專家,推動“醫教融合”模式,為家庭、學校及醫療機構提供科學支持。目前,腦科院牽頭主持了兩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項目:一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自閉癥兒童多模態交際障礙研究的多學科協同研究”,聚焦漢語語境下的社交障礙特征,研究團隊通過多學科協同研究揭示其認知與神經機制,為臨床精準評估與干預提供理論支撐;二是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自閉癥診治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聚焦基因診斷、動物模型及AI輔助工具開發,建立本土化篩查與精準治療體系。
腦科院具有良好的科研硬件設施和軟件條件,建有人腦高級功能研究平臺(含腦成像磁共振實驗中心、TMS實驗室、腦電實驗室等)、光學顯微鏡研究平臺、模式動物神經生物學研究平臺(含基因組學實驗室、神經環路與行為實驗室單細胞網絡實驗室)、腦科學轉換醫學研究平臺(與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深圳市龍華區中心醫院等開展臨床合作)。現有西門子Prisma3.0T磁共振成像設備、激光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經顱磁刺激儀、眼動儀、流式細胞儀等先進設備,設備總值達5000余萬元。2024年腦成像中心依托“腦計劃”完成了兒童化環境改造,為兒童青少年腦科學研究搭建了國際領先的多模態數據采集平臺。
腦科院累計開展科研項目84項,在Nature、Nature Human Behaviour等國際高水平期刊發文190余篇,并開發了多模態影像分析、基因診斷技術及家庭康復云平臺。目前,腦科院依托華師腦認知與教育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心理健康與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等主要平臺,與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深圳市龍華區中心醫院等單位共建臨床基地與產學研示范基地,深入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科研項目合作、資源與技術平臺共享等,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未來,腦科院將持續深化腦智發育規律研究,致力于成為兒童康復領域的學術高地和實踐引領者,為提升全民腦健康水平貢獻力量。
科研與實踐交織
共創出溫暖的篇章
用關懷和耐心去陪伴
呵護孩子們健康成長
多元視角,陪伴“星星的孩子”啟航
腦科學點亮健康恢復新希望
腦科院院長、教授翁旭初
翁旭初介紹,腦科學是一門以分子、細胞、環路到全腦的多層次研究為核心,致力于揭示意識、記憶等腦高級功能奧秘的學科。作為探索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綜合學科,腦科學可為破解孤獨癥等神經發育疾病提供全新視角。翁旭初表示:“孤獨癥涉及數百個基因變異,不同個體癥狀差異極大,如同‘千人千面’。”傳統診斷手段依賴兒童2-3歲后的行為觀察,而腦科學通過嬰兒甚至更早期的磁共振、AI影像分析等技術手段,可以實現更早的生物學標記識別。
技術突破不僅體現在診斷層面,在干預方面,研究院創新應用神經調控技術,通過聲、光、磁、電等精準刺激異常腦區,配合多模態行為訓練,顯著提升康復效果。隨著神經調控技術與基因解析的突破,腦科學正將"不可見的腦疾病"轉化為可量化、可干預的醫學課題。科研成果的轉化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要社會認知的更新。腦科院始終注重構建科學與公眾之間的對話橋梁,通過公眾日沉浸式體驗活動,幫助家長理解科學干預原理。“每個孩子的康復都關乎整個家庭的未來。”翁旭初說,未來腦科院將繼續實現科研突破與成果轉化,為“星星的孩子”點亮適應社會的曙光。
為孤獨癥兒童托起“安全網”
腦科院特聘研究員、團隊核心骨干王馨
作為團隊核心骨干,王馨長期從事孤獨癥領域的研究。她提出,由于孤獨癥的病因機制尚未明確,臨床治療通常使用教育干預的方式進行治療。針對孤獨癥兒童實施早干預、早治療是關鍵的第一步。王馨指出,由于幼兒大腦可塑性較高,科學及時的干預能顯著提升康復效果。對此,她介紹了孤獨癥兒童早期表現的五個“不”癥狀:不應、不看、不指、不語、不當。家長可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進行篩查。
王馨特別強調家庭干預是孤獨癥兒童治療的重要環節,包含三個層面。首先要預防性基礎干預,所有家庭應在嬰幼兒期主動學習早期育兒知識,通過高頻親子互動,促進潛在風險兒童的能力發展。其次,對于確診的兒童建立起機構—家庭協同機制,同步康復機構的訓練主題,在家庭場景中泛化訓練內容,從而提高孤獨癥孩子的能力。第三,建立長期支持,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段為其提供不同的教育,從而契合孩子的發展需求。王馨認為,面對孤獨癥兒童康復的挑戰,應構建家庭-社會-政府三位一體的支持系統,多方共同努力,方能為孤獨癥兒童創造包容性成長環境。
用耐心呵護每一個獨特的靈魂
腦科院基礎心理學專業2023級碩士研究生任安琪
令任安琪記憶猶新的是活動當天下午的研學環節,她發現小朋友們的參與意愿和配合度很高,“耐心特別重要,我們會盡量滿足小朋友的要求,陪他們聊天或者畫畫。”通過這次實踐,任安琪發現,并非所有孤獨癥兒童都會展現文獻里描述的狀態,她用“多元化”一詞總結本次活動,“孤獨癥的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不要用刻板印象看待這個群體”。
讓知識化作陪伴的溫暖力量
腦科院應用心理學專業2024級碩士研究生魏嘉鴻
在此次活動中,魏嘉鴻負責前期策劃和對接參加活動的家庭等工作。“陪伴”一詞是魏嘉鴻對于本次活動的概括,“從孤獨癥兒童的視角出發,陪伴他們探索這個世界,會讓他們有新的體驗。”魏嘉鴻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幫助家長和兒童答疑解惑,他認為,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實踐經驗是他在這場活動中最大的收獲,“用專業所學反哺社會,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他期待日后能有更多人在了解孤獨癥群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此類公益活動。
科學突破診療瓶頸
攜手共筑支持網絡
用科學精準干預 用愛心溫暖陪伴
為“星星的孩子”托舉明亮未來
可選購最新華師文創
華南師范大學文創商店
來源丨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
采寫丨林亞七 劉澍堃 鄧芷晴 劉樂兒 李昕琳
曹宇翔 方曉璐 葉沛琪 莫健苗 樊曉慶
攝影丨羅昊 張家寧 李十一 吳煒銘 潘嘉淇 梁倩寧
制圖丨林天明 吳桐桐
執行編輯丨陳儀娜 樂笑巖
責任編輯丨盧嘉裕 吳建國 陳婧
初審丨沈蔚瑜
復審丨林海岸
終審丨周憲
可以第一時間
了解華師最新資訊
我們在場 懂你悲喜 給你力量
校歷丨PPT丨招生丨水電費丨網費丨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