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藥店是街角最“風光”的生意。
玻璃櫥窗里碼著成排的藥盒,店員熱情推銷著高價保健品,醫保刷卡機“滴滴”作響……這個被貼上“躺賺”標簽的行業,卻在2025年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崩塌,全國預計關閉10萬家藥店,平均每天274家門店貼上“轉讓”告示。
從瘋狂擴張到哀鴻遍野,藥店行業究竟踩中了哪些“致命雷區”?
“一條600米的街道擠著5家藥店,但常住人口只有1.4萬,每家店每天進賬還不夠付房租。”這樣的場景在2025年早已不是新聞。
回溯十年前,藥店曾是資本的寵兒:毛利率高達40%,醫保刷卡如同“提款機”,連鎖品牌瘋狂跑馬圈地,上市藥房年增上千家門店。
老百姓大藥房董事長謝子龍曾直言:“2015年前,全行業沒有不賺錢的藥店。”
然而,2024年的財報數據揭開了殘酷現實:一心堂凈利潤暴跌82%,漱玉平民虧損2.2億,國藥一致、健之佳利潤“腰斬”。
曾經的“萬店巨頭”們紛紛暫停擴張,甚至啟動破產清算。
這場雪崩早有預兆,2024年全國關店3.9萬家,日均107家藥店消失,而2025年的倒閉速度直接翻倍。
中國藥店數量從2010年的40萬家激增至2024年的68萬家,市場飽和度突破170%。
這意味著,每十家藥店中七家是多余的。
在長沙某社區,600米街道上竟有5家連鎖藥店和1家醫藥超市,服務對象僅1.4萬人。
這種“貼身肉搏”導致惡性競爭:買藥送雞蛋、滿減促銷成了常態,但客單價卻連年下滑8.9%。
“藥店比奶茶店還密集,但藥品需求是剛需,不會因為降價翻倍增長。”
當年輕人習慣在電商平臺比價下單,藥店的生存空間被徹底顛覆。
2024年,線上藥店銷售額飆升至758億元,增速14.4%,而線下增速僅2.9%。
一盒27元的活菌顆粒,扣除平臺抽成后藥店到手僅14元,甚至低于進價。
更致命的是,美團、餓了么等平臺與大連鎖合作O2O業務,中小藥店連“上網卷價格”的資格都沒有。
2024年哈爾濱某藥店套取醫保基金過億的丑聞,揭開了行業潛規則,手寫處方、超量開藥、串換藥品。
隨著醫保飛檢覆蓋全國,僅2024年就查處96名參保人單店購藥超百萬的異常交易。
政策收緊后,依賴醫保刷卡的門店銷售額驟減30%以上,而集采藥品限價更讓毛利率從40%暴跌至個位數。
面對危機,行業正上演“絕地求生”。
無人藥店開始試水24小時智能售藥,通過人臉識別和AI推薦降低人力成本;醫藥結合模式將問診、理療、中藥養生融入門店,重慶鑫斛甚至推出“中醫藥書法班”吸引客流。
大參林等巨頭轉向加盟模式,憑借供應鏈優勢收編小藥店,而DTP藥房(直接面向患者的專業藥房)憑借新特藥銷售逆勢增長27%。
更激進的嘗試是“去醫保化”,轉型銷售高價自費藥、商業保險和健康管理服務。
湖南某連鎖藥店引入皮膚檢測和醫美產品,將客單價提升至300元以上;河北藥店嘗試“藥膳預制菜”,瞄準年輕養生群體。
但這些轉型需要顛覆傳統模式:打破高毛利首推機制、重塑店員考核體系,否則只會重蹈“推銷套路”覆轍。
藥店倒閉潮不僅是商業洗牌,更引發社會連鎖反應:30萬從業人員面臨失業,偏遠地區藥品供應缺口擴大。
這場危機暴露的深層問題值得深思:
盲目擴張的代價:資本追逐“萬店規模”時,是否算清了市場需求?當一條街養活不了五家藥店,跑馬圈地無異于集體自殺。
監管滯后的惡果:醫保套現、假處方等問題長期存在,為何直到涉案過億才重拳整治?事前預防比事后追責更關鍵。
服務本質的迷失:當藥店變成“推銷場”,專業價值蕩然無存。
消費者需要的是合理用藥指導,而非捆綁銷售的保健品。
一位從業者無奈道:“現在關店不是經營問題,而是時代不需要這么多藥店了。”
或許,這場洗牌能讓行業回歸本質,用療效和服務贏得信任,而非靠醫保漏洞和價格戰。
畢竟,當架上藥塵封時,沒有一場狂歡能永遠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