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兩尊媽祖神像
從廈門飛往臺灣,開啟文化交流之旅
媽祖,原名林默,所以兩尊“天后像”在飛機票上的名字為“LIN MO(林默)”。
這次赴臺的黑臉媽祖,為廈門同安銀同媽祖,是銀同天后宮主神,據民間傳說,這尊媽祖之所以塑成黑臉,是為了以威猛形象震懾進犯的倭寇,是當時的民眾,抗倭平倭心愿的集中反映。
媽祖信仰遍及世界各地,鎮江當年也有祭拜媽祖的天妃廟、天后宮,至今,在山巷底還遺存一口天后宮老井,這是鎮江天妃廟、天后宮僅存的故跡。
01
相傳媽祖是宋代都巡檢林愿的女兒,出生在福建莆田的湄洲嶼,出生后一直都不啼哭,父母便給她取名林默娘。
林默娘小時候就特別聰穎,遇到一位道人,傳授她“玄微真法”。長大成人后,又在一口古井中得到一冊“天書”,從此通曉變化,治病救人,她經常為老百姓行醫看病,在海上搶救遇險的漁民。
《三教搜神大全》記載林默娘故事:她有兄弟四人經商,往來海島間。忽一日,林默娘突然暈厥,父母以為她患了風疾,將她喚醒。林默娘醒來說:“為何不讓我保全兄弟啊。”父母不解其意。等到三個兄弟回來后,哭說颶風大作,巨浪接天,危急時,見一女子拉著船篷桅索而走,渡波濤如平地,但還有一個兄弟不幸遇難了。父母這才知道林默娘那天是出元神救兄弟,因為被喊醒來不及救那個兄弟。
林一直為百姓做好事,北宋雍熙四年(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年僅28歲的林默娘羽化升天。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言看見林默娘乘長風駕祥云,翱翔于蒼天皎日間,于是在島上建廟紀念,尊為“媽祖”。
從此以后,航海的人又傳聞,常能看見林默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關于林默娘護航的傳說,隨著海船的航行,漸擴展到沿海各地,信仰的人日益增多,到了宋徽宗年間,朝廷派大臣路允迪出使高麗國,船隊在海上遇到颶風。
路允迪在風頭浪尖之上,仿佛看見桅桿上發出一道道紅光,過后風浪頓息,轉危為安。
他感到奇怪,問部下是什么神靈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義郎李振,平時信奉媽祖,就向路允迪報告說是湄洲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將途中奇遇上奏皇帝。
宋徽宗就下詔為媽祖廟賜以“順濟”匾額。這是媽祖第一次得到朝廷的認證。在后來的從元到清,各代皇帝共為她加封22次,媽祖也從神女,一步步成為了天妃、天后、圣母。
媽祖神像。
這口老井,曾和山巷的尋常百姓家關系最密切。
02
之所以花那么多筆墨寫上面那個故事,是因為鎮江始建的媽祖廟,和路允迪出使高麗國,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這次出使高麗國的人員中,有一位叫翁榴紅的鎮江人也在其中。
在生死悠關的時刻,翁榴紅聽到船工們祈禱呼喊媽祖的聲音,天氣突然變化,風平浪靜,他認為是媽祖護佑才得以安全。
因為大難不死,回國后便在家附近,建了座媽祖廟。這座廟宇屢次靈驗,到了南宋淳祐年間,他的重孫翁戴冀又把廟遷建到了西津渡的云臺山東側,稱“天妃廟”或“靈惠妃廟”。
翁戴冀還邀請當時的太學博士李丑父,撰寫了《靈惠妃廟記》,記中說:
“妃為莆明神,廟于京江之湄,且十余年,遷于江口土山龍津之西側。淳祐辛亥閏十月既望,越一日壬申經始。京口距莆三千里,祭不越望,山川猶然,況鐘山川之奇,為人之神乎!”
為什么要把天妃廟遷建到西津渡,李丑父寫下了這么一段故事:
原本建在江邊的天妃廟,恰好是金山、焦山之間,江水滾滾,正是海神媽祖廟宇最佳的地點。突然有一天,翁戴冀心神不安,夢到天妃對他說,希望改遷一處地方。
翁戴冀醒來后又驚又懼。
不多久,傳來江邊水漲,天妃廟因為太靠近水邊,所以坍塌了。于是趕緊在西津渡附近的云臺山下遷址,建天后廟。
這座天后廟建造了七年之久,建成后規模很大。廟還配有獻殿兩重:東邊是魁星祠,西邊有龍王殿。
西津渡的天后廟是江蘇最早的天后宮了,也是全國最早的天后宮之一。南京的天后宮建于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國后,西津渡的天后廟要比之早170多年。
鎮江天后宮的歷史,也很悠久,久得像這老井上的深痕。
03
因為長江的古代海口在鎮江和揚州之間,鎮江焦山以東松廖山一帶,古時更有古海門之稱。
西津渡一帶更是商船來往最繁華的場所。鎮江的老百姓在接受“天后崇拜”后,也將“媽祖文化”和當地的文化生活融和起來。
在此過程中,歷代鎮江的婦女功不可沒。
天后是一位女神,自然博得民間婦女的信賴。她們把求子、求財、祛病、祛災等愿望皆寄托在天后身上,尊稱她為“天后娘娘“,凡與自己生活切切相關的事情皆有求于天后娘娘。
在她們的心靈中,天后一度是至高無上的主宰。她們還給天后娘娘找來一系列各司其事的神靈作為下屬,于是“子孫娘娘”、“癍疹娘娘”、“眼光娘娘”、“送生娘娘”、 “乳母娘娘”、“引母娘娘”等先后出現在天后廟里,并被認定是為天后分勞的化身。
每年新春期間,也是鎮江的商船和漁民籌拜天妃保佑的時候。
這時候,天后廟周邊會自發組織燈會,渡口的漁船上都會掛起燈籠,西津渡一帶的大街小巷、民宅商鋪無不張燈結彩,火樹銀花,萬人空巷,前后三天的逛燈、賞燈、射虎、猜燈謎民俗活動歡樂無盡。
宮燈、紗燈、魚燈、龍燈、鴨子燈、樓船燈、走馬燈、蒺藜燈,光彩耀眼;靜的,動的,跑畫面的,目不暇接。城內外的各路花會也在此出會獻演,踩高蹺、跑旱船、舞獅子,爭奇斗巧,鼓樂喧天。
這一天的風俗是,婦女是要摸摸廟門的門釘,“釘”通“丁”,男子為丁,人丁興旺,后繼有人,期盼身心康泰。(感覺網傳的“丁丁”就是這么來的。)
04
因為朝代更迭,西津渡的天后廟屢遭興毀。
隨著佛教文化和觀音崇拜在西津渡的興起,天后廟被慢慢遷移到城中民間。
清康熙年間,在寶蓋山麓的山巷底,建成了一座天后宮。
天后宮香火也很旺,但在后來的戰火中被毀,當年的規模現在已經沒有人知曉了。
尋訪過山巷一代的老年人,聽說過流傳了很久的“天后娘娘坐海眼”的故事:當年的天后宮,天后娘娘寶座地下是個海眼,誰也動她不得,一動海水就會淹沒鎮江城。
這個傳說可能與幾千年前,鎮江曾經是海門的掌故有關吧。
山巷底的老巷中的這一口井,圓形井欄,青石質地,沿口呈紅色,邊沿為灰色的古井。古井的井欄非常漂亮,上鐫刻楷書“天后宮題”四大字,井口沿有繩索磨損凹槽多道,在有了自來水的今天,至今還能為周邊的居民使用。
它已經成為了鎮江“媽祖文化”的歷史見證。
鎮江地區除了西津渡和山巷底外,在圌山東北麓的武橋有一個天后宮,在丹徒的上河邊也有一個天后宮,是清道光年間官府修建,但如今僅有一些很弱的遺跡留存。
尾聲
這口老井,可能是鎮江最美的一口古井了,它的外形和歷史,都是非常引人入勝的,并且它和西津渡的關系是那么的密切。
如今鎮江正在打造旅游,建議能將這樣的遺跡遷移到西津渡,不僅增加一處旅游景點,并結合燈會、廟會的文化,挖掘歷史文化做節慶,吸引福建及沿海游客過來尋根尋跡。
但遷移一口井還是有難度的,如果不能異地遷移,現場加強保護措施,還是有一定必要的。
鎮江的文化遺存,需要更多的人來守望、關注。
黑橋附近山巷底,曾經是許多二中、職高學生放學的樂園。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