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后的1955年,我國對那些在革命戰爭年代,為革命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們進行授銜。等級最高的是元帥,而將官軍銜分為四個等級,最高的是大將,最低的是少將。校官也分為四個等級,最高的是大校,最低的是少校。
據統計,在1955年,獲得將官軍銜的開國將軍,大約有1千多位。他們不僅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還是國防建設,軍隊建設的骨干力量。
都知道,在1955年評選軍銜的三大標準,對革命的貢獻,戰功,以及革命資歷。
如果達到了這三個標準,并且在全軍屬于是佼佼者,那么,獲得的軍銜肯定不低,達到了元帥的標準。
如果對革命的貢獻大,戰功赫赫,但資歷一般。像這種情況,授予大將軍銜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大將之首粟裕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是一位擁有元帥戰功的開國大將。
為此,粟裕將軍也被世人一致公認,是軍銜授低的開國將軍。
其實,在1955年,除了粟裕將軍以外,還有三位將軍,是被大家一致公認軍銜授低的開國將軍。那么,他們都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第一位尹先炳,他是第二野戰軍的主力戰將,因個人的戰術指揮能力突出。在1949年全軍改編的時候,尹先炳作為第16軍的首任軍長,率領這支部隊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江浙,進軍西南,解放貴州,消滅宋希濂兵團,為加快西南地區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戰功。
按理來講,在解放戰爭時期任職軍長的將領,在1955年大多數都是獲得了中將軍銜,更何況尹先炳還是第二野戰軍的主力戰將,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諸多因素加在一起,授予中將軍銜,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要知道,第二野戰軍的九位主力軍長,全部都是中將軍銜,只有尹先炳是大校。
為何會如此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第16軍軍長尹先炳犯了生活方面的錯誤,從而導致錯失中將軍銜。
第二位蕭克,他在1955年是獲得了上將軍銜,是新中國的第一上將。
蕭克將軍之所以被大家公認,是軍銜授抵的開國將軍。
主要是因為?曾經與他職位一樣的將領,在1955年都是獲得了元帥軍銜,只有蕭克是上將,差了兩個級別。
要知道,在紅軍時期,蕭克是紅二方面軍的副總指揮,作為同期的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在1955年是獲得了大將軍銜。
抗戰時期,蕭克是八路軍120師的副師長,而作為同期的副師長聶榮臻與徐向前都是元帥軍銜。
這樣一比較,蕭克授予上將軍銜確實有點低。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原因一:蕭克是從中央紅軍轉到紅二方面軍的,因此,他不能夠成為紅二方面軍的代表,競選大將軍銜。
原因二:蕭克在關鍵時刻站錯隊,所以說人生的選擇很重要。
原因三:在最重要的解放戰爭時期,他沒有像聶榮臻那樣,成為某個野戰軍的司令,也沒有像徐向前那樣,領導一方的解放戰爭。
第三位賀晉年,他是來自陜北紅軍,曾參與了陜北紅軍的創建,是屬于陜北紅軍的骨干力量。
要知道,陜北紅軍的創建者劉志丹與謝子長都為革命事業犧牲了,而見證革命勝利的陜北紅軍代表人,有高崗,閻紅彥,外加賀晉年
想必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高崗在1954年逝世,閻紅彥離開了部隊,負責地方建設。
這樣一來,作為陜北紅軍的代表賀晉年將軍,授予上將軍銜,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可最后,他只獲得了少將軍銜,而這上將頭銜,最終給了不在軍中任職的閻紅彥。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賀晉年錯失上將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受到高饒事件的牽連,從而與上將無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