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日,林徽因逝世。
作為民國最耀眼的女子之一,時隔70年過去,她的傳奇經歷至今仍為人傳頌。
她才華出眾,詩歌、散文靈動清麗,膾炙人口。
她是國內第一個女建筑師,與丈夫梁思成共同開創了中國古建筑研究體系。
她交友廣闊,無數文人、學者爭相參加她主持的文化沙龍。
她的才華、美貌、性格交織成獨特的魅力,徐志摩對她一往情深,金岳霖為她終身不娶,還有許多人對她的風采無比傾慕。
胡適盛贊她為“一代才女”。
然而,撥開才女光環的背后,林徽因也不過是個備受世事磋磨的普通女人。
她雖然出身高門,但幼時被親人冷遇,長大以后又飽受世人流言蜚語的困擾。
她生于戰亂年代,硝煙與流離是家常便飯,貧窮與疾病如影隨形。
但林徽因總能從廢墟中站起,把滿目瘡痍的日子過成詩意般的生活。
她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寫成文字,都收錄進作品集《你是人間四月天》。
今年恰逢林徽因逝世70周年,讓我們一起打開這書,探尋林徽因的精神世界。
讀完之后你就發現,原來所有明亮自在的人生,背后都不是幸運,而是智慧。
1
眼里有光,萬物皆晴朗
翻開《你是人間四月天》,我發現林徽因雖然出身名門,家境優越,但童年并不幸福。
在散文《一片陽光》中,她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
六歲那年,她生了水痘,被獨自安置在老宅的一間房子里休養。
每日聽見隔壁瑣碎嘈雜的人聲,自己卻始終無人探訪,林徽因感覺格外孤獨。
直到某個午后,她忽然看見一片陽光從房門外射入,正射在空蕩蕩的八仙桌上。
那片樸素的、毫無藝術美感的空間突然變得晶瑩璀璨,與院里黯淡的粉墻疏影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美是如此驚心動魄,一時間震懾了林徽因的心神,讓她的孤寂和消沉一掃而空。
這束光,隨后也支撐著她走了很多年。
她是家中長女,但母親是續弦,又缺少文化修養,與才子父親的感情很是不好。
后來父親納了小妾,又生了兒子,林徽因母女更是被遺忘在冷僻的后院。
有時候,林徽因忍不住去親近父親,回來總會被母親狠狠責罵。
活在這樣糟糕的親子關系里,林徽因只覺得痛苦不堪。
幸好五歲那年,林徽因的姑姑教她認字讀書。
書籍給小徽因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也逐漸改變了她陰郁低落的心境。
以后的日子,她主動用明亮的心情,從生活中尋找詩意和美好。她欣賞春日香山的桃花,如少女般嬌艷而多情。
她享受夏夜的山林,因蟲鳴格外寂靜,有幽香四處飄散。這些感受被她寫成詩歌,收錄進《你是人間四月天》中。
即使時隔多年后,我們依然能從這些文字里,覺察到她的喜悅和對世界的熱愛。
想起看過的一句話,人的眼睛,是世上最高級的濾鏡。
生活雖有它本來的樣子,但我們能看見的,永遠只是我們想感受到的角度。
心有陰霾的人,眼中映出的只有愁云慘霧。
眼中自帶陽光,才能從平凡中發現美麗,從庸碌中察覺精彩。
只要你愿意,你看見的萬事萬物都會明朗,生活也會跟著美好起來。
2
心中有愛,歲月才有意義
小時候的林徽因,只能從窗中看見陽光的美麗。
長大以后的她,開始向往窗外的世界。
《你是人間四月天》里,收錄了一篇有趣的散文《窗子之外》。
寫的是一位文人終日坐在書齋,日子無聊又沉悶。
某一天,書齋的窗外突然多了幾個陌生的身影。
文人突然有了好奇心,就主動走出書齋,新奇的人與事在她面前次第展開。
她看見大街上,有人為剛買的帽子驚喜;鄉下公交車中,陌生人互助而友愛。
她看見僻靜的村子外,有古建筑磅礴大氣;平平無奇的村民,其實是皇朝的后裔。
驚喜一層層襲來,日子再不復書齋里的單調和無味。
而書外的林徽因,經歷比這更加曲折,收獲也更加精彩。
十六歲那年,林徽因跟隨父親出訪歐洲。
她才發現,粉墻灰瓦外,有如此廣闊的天地,有如此紛繁的文化。
她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不是躲在深宅大院里賞花玩月,而是穿越時光,感受建筑之美。
四年后,她和未婚夫梁思成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
可惜賓大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好注冊到美術系,選修建筑學的主要課程。
幾年后,夫妻倆一起學成歸國,一邊教書,一邊做建筑設計。
1931年,兩人一起加入北平營造學社,林徽因的人生從此進入新的天地。
她與丈夫奔赴全國各地,考察中國古建筑。
許多古建筑地處荒山野嶺,環境惡劣。
連梁思成都忍不住抱怨:“暴雨驟至,身無寸縷之干;終日奔波,僅得饅頭三枚。晚間為臭蟲蚊蟲所攻,不能安枕,尤為痛苦。”
林徽因卻沒有怨言,她也從不后悔。
當她站在古老的建筑前,觸摸著斑駁的磚石,凝視著精巧的斗拱和飛檐,那穿越時空的美,足以讓所有苦與累瞬間消散。
每一次學術上有新發現,帶來的驚喜和成就感,更讓她無比滿足。
其實生而為人,誰都會被困在自己的窗戶內。
有人屈從于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在原地絕望掙扎,每一天都是重復和折磨。
有人迷失于世俗的浮華,背棄本心在名利場載浮載沉。
真正聰明的人,都敢于走出窗外,跟隨內心的聲音,奔赴自己喜歡的方向。
只要你真真切切為自己行走,那人生的每一刻,從此就都有了意義。
3
胸中有信念,苦難會化為階梯
1937年,林徽因的人生又一次迎來重大轉變。
這一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很快淪陷。
無數人拋家舍業南下逃難,其中就包括林徽因一家。
她在散文《彼此》里沉痛地寫道:整一片國土縱橫著創痕,大家都是“離散而相失……去故鄉而就遠”。
人人都心懷憂傷驚懼,不知道亂世中還有何處能夠落腳。
哪怕他們逃到后方,暫時沒有炮火連天的威脅。
可還有更多的磨難,如鈍刀割肉,連綿不絕。
南下的林徽因一家,先到長沙,又輾轉到昆明,后來在四川的李莊落腳。
住所一處比一處惡劣,物資一天比一天短缺,疾病更是頻繁侵擾。
而比身體上的苦楚更痛徹心扉的,是生離死別。
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投筆從戎,加入空軍。
因為當時國力落后,機械落伍,林恒壯烈陣亡在成都上空。
她還與一些航空學校的學子結下深厚情誼,作為他們的名譽家長出席畢業典禮。
這些學子也因為敵我實力懸殊,先后犧牲在戰場上。
噩耗一波波傳來,林徽因悲痛欲絕。但她還是堅強把工作和生活維持下去。
梁思成常年出外勘察古建筑。林徽因就拖著病體,留在后方照顧家人,整理手稿,深入研究。
即使在病榻上,她還孜孜不倦通讀廿四史中建筑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筑史》搜集資料。
是什么支撐她熬過一波又一波苦難?
在散文《彼此》中,林徽因寫下了答案:
信心產生力量,又可儲備力量。 我們都相信,我們只要都為它(信仰)堅貞地活著或死去,我們的國家自會永遠地向前邁進,由一個時代到又一個時代。
信仰,是一個人深思熟慮后,心底最深處的堅定和清醒。
它如一道光點亮生命,給人源源不斷的力量和希望。
它能支撐人走過漫長的痛苦歲月,熬過一次次黑暗和絕望,把苦難化作階梯,一步步通向幸福的方向。
命運的陡坡上,人人都被困在各自的風雪中,無休無止。
但只要你把信仰刻進骨骼,就沒有什么能壓彎你的脊梁。
合上《你是人間四月天》,那些新舊文化的碰撞,生死一線的危機,早已經離我們遠去。
但如今的我們,同樣也陷在生活漩渦里茫然無措,在技術變革面前無所適從。
與其焦灼憂憤,不如學一學林徽因的智慧。
用心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用力追逐心中的熱愛,用信念去笑對那連綿不絕又無法逃避的劫數。生活的確很難,但難倒的從來都是甘愿受它威脅的人。
只要你努力向光生長,那么即使身周都是風霜雪雨,你也能活出自己的人間四月天。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