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關鍵礦產換美國給予安全保護支持,這有了新劇情!
剛果金政府面臨反政府武裝組織打擊,尤其是鄰國盧旺達支持的“M23運動”等武裝勢力已占領剛果金東部的北基伍省和南基伍省,政府軍卻持續潰敗。
2025年3月19日,剛果金政府總統齊塞克迪主動向美國特朗普示好,愿意簽署類似“烏美礦產協議”的“剛美礦產協議”,用礦產資源換取美軍幫助打擊“M23運動”。
剛果金被稱為“世界原料倉庫”,礦產資源估值超24萬億美元,涵蓋銅、鈷、鈮鉭、鉆石等,是全球第二大銅生產國,其鈷儲量和產量分別占世界的 50%和70%,還擁有大量鋰礦。
同在2025年3月19日,尼日爾軍政府要求中國石油、津德爾煉油廠及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三名中國籍高管在48小時內離境,并查封煉油廠賬戶。尼日爾旅游部還以“歧視性經營”為由,吊銷了中資陽光國際酒店的營業執照。
這是中資公司在尼日爾遭遇了我們在非洲投資以來的最大危機。而20多年來,中石油等在尼日爾建立了完善能源產業鏈供應鏈,誰來保護中企供應鏈安全?拿什么保護?
一、尼日爾的戰略地位:原油與鈾礦的供應潛力
尼日爾在中國全球能源布局中占據獨特的戰略地位。一方面,尼日爾擁有可觀的原油資源。2008年,中國石油旗下的子公司與尼日爾政府簽署了合作協議,開發位于該國東部阿加德姆(Agadem)含油盆地的油田,探明儲量約6.5億桶。
尼日爾于2011年成為產油國,當年中尼合資的阿加德姆油田正式投產。該油田的開發讓尼日爾有望大幅提升石油產量,借助新建的出口管道實現近五倍的增產。
(尼日爾原油分布 來源:BBC)
根據協議規劃,通過建設跨國輸油管道,尼日爾原油產量可從每日2萬桶攀升至約9萬桶(年產約4000萬桶),將尼日爾推向西非重要的原油出口國地位。另一方面,尼日爾的鈾礦資源在非洲名列前茅。
該國擁有非洲品位最高的鈾礦石,2022年產鈾2,020噸,占全球產量約5%。中國作為核能大國,對鈾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早在2007年,中國中核集團(CNNC)即與尼日爾合作開發阿澤利克(Azelik)鈾礦,并提供約9,093萬美元貸款支持項目建設。
盡管鈾礦項目曾因市場低迷于2015年停滯,尼日爾新政府在2023年7月與中方簽署諒解備忘錄,探討重啟阿澤利克礦并由中國企業加大控股比例。
總體而言,尼日爾豐富的油氣和鈾礦資源使其成為中國能源供應鏈多元化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有潛力為中國提供原油和核燃料的穩定供應。
二、中國在尼日爾的一體化油氣項目及供應鏈布局
中國在尼日爾投入巨資建設了一體化的油氣開發項目,貫通上游勘探、中游運輸和下游煉化的完整供應鏈。
從上游來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通過其子公司于2008年進入尼日爾,在阿加德姆盆地獲得生產共享合同并開展勘探開發。經過勘探,中國公司在該盆地發現了多個油田,主要包括索科、古梅里和阿加迪等油藏,總儲量估計達2.7億噸(約20億桶)。
(中尼石油管道施工隊 來源:AP)
2011年11月,中方建成蘇拉茲煉油廠(SORAZ)并投入運營,將上游原油就地轉化為成品油。SORAZ位于尼日爾南部津德爾省,距油田約460公里,通過一條13英寸、462公里長的原油管道與阿加德姆油區相連。
該煉廠由中尼雙方合資興建——中國石油持股60%,尼日爾政府持股40%——設計日加工能力2萬桶,主要滿足尼日爾國內對汽油和柴油的需求,并將約一半的成品油出口鄰國。
煉廠投產后,石油產業一度貢獻尼日爾約10%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該國經濟支柱之一。
尼日爾-貝寧原油出口管道(棕色線)縱貫尼日爾東南至貝寧海岸,全長約1950公里,是非洲最長的輸油管道。
(尼日爾-貝寧原油出口管道 圖源:AP)
為了將尼日爾的原油輸送至國際市場,中國與尼日爾在2019年又簽署協議建設尼日爾-貝寧原油出口管道(NBEP)。這條管道起點位于尼日爾東部油區庫雷勒(Koulélé),途經津德爾煉油廠,向西南斜穿尼日爾境內后南下,經貝寧境內一直抵達幾內亞灣沿岸的賽美(Sèmè)海上終端。管道全長約1,950公里,其中尼日爾境內1,275公里,貝寧境內675公里。
設計輸送能力為每日90,000桶原油,最大可擴至11萬桶/日。這是目前非洲最長的輸油管線,也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獨立投資建設的最大原油管道項目之一。該項目總投資預計約40億美元,屬于阿加德姆二期開發的一部分,由中國石油負責85%投資和運營管理,尼日爾政府通過國家石油公司持股15%。
為支持項目開發,2022年中尼還簽署了新的合作備忘錄,中國另一石油巨頭中石化也表達了在尼日爾油氣領域進一步合作的意向。
隨著NBEP管道的建設,尼日爾具備了打通出口瓶頸的基礎條件:上游油田擴能、煉廠加工和管道外輸三位一體的供應鏈布局基本成型。一旦管道穩定運營,尼日爾原油將首次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并可能有相當份額由中資企業購運回中國。對中國而言,這一供應鏈不僅提供了新的原油來源,也在非洲樹立起涵蓋勘探、煉化、運輸到出口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樣板。
三、軍政府上臺后的項目風險與供應鏈沖擊
2023年7月尼日爾軍方發動政變奪權,上臺的軍政府給上述中尼油氣項目帶來了顯著的風險和沖擊。從政策環境看,軍政府強烈強調資源民族主義,導致合作政策的不確定性增加。
新政權要求重新審視此前簽署的油氣合同,認為過去尼日爾從中獲利不足,聲稱要“增加國家在資源分配中的份額”。尼日爾石油部長宣稱:中國項目中本地收益偏低,尼日爾員工和中國員工同工不同酬,在尼日爾工作的中國員工薪酬為8678美元/月,同樣職位尼日爾員工為1200美元/月。除抱怨薪酬差距大,尼日爾軍政府還要求中資公司讓出管理者的職位,由尼日爾人接替。
但有三個情況卻被尼日爾軍政府無視:一是,尼日爾人均GDP才630美元(約合4575元人民幣),給尼日爾員工1200美元(約合8716元人民幣)的月薪,是尼日爾人均GDP近兩倍,在尼日爾已經是高工資。而且法國阿海琺集團在尼日爾的工人工資每月200美元,中資企業工資已經高于法國企業的6倍。
二是,尼日爾過去是法國殖民地,過去被法國掠奪而缺乏開發。地處內陸沙漠地帶、環境惡劣的尼日爾長期以來被美歐等西方國家看好,美歐等西方國家在尼日爾投資很少,僅法國有少數投資。中企累計投入46億美元建成完整石油產業鏈,結束了尼日爾燃油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幫助尼日爾建成日均2萬桶的阿加德姆油田,幫尼日爾打通西非最長輸油管道,幫尼日爾建成首座現代化煉油廠。
多次交涉未果后,軍政府于2025年3月突然下令驅逐在尼日爾的中資油企高管,包括中國石油駐尼日爾公司、西非管道公司(WAPCo)和SORAZ煉廠的三名中方負責人限期48小時內離境。
此舉震驚業界,標志著合作關系出現裂痕。軍政府還借監管名義對中資企業采取強硬措施:2024年底聲稱中資煉廠存在“欠稅”和“不當財務”問題,要求追繳高達1億歐元的稅款及滯納金。
2025年初,更直接凍結了中石油旗下鉆探公司在尼日爾的銀行賬戶,停止其資金調動。這些舉措嚴重侵犯了中方企業權益,構成實質性的合同違約和投資風險。
對于中國而言,尼日爾軍政府一系列任性的政策調整和行政干預,導致原有合作協議難以按約執行,投資回報和供應鏈穩定性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其次,出口通道的受阻使得供應鏈一度中斷。政變引發的地區制裁和鄰國關系緊張直接沖擊了原油管道的運營。2023年政變后,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對尼日爾實施嚴厲制裁,包括關閉邊境、停止貿易等措施。
貝寧作為ECOWAS成員國,最初響應制裁中斷了與尼日爾的貿易往來,導致新建成的原油管道無法如期投入使用。尼日爾依靠石油出口來支持其總體預算,其今年的計劃產量為9萬桶/日,隨后其產量將達到11萬桶/日。
即使區域制裁于2024年稍后解除,尼日爾與貝寧之間的政治嫌隙仍在持續。尼日爾軍政府指責貝寧允許法國軍隊駐扎,認為對本國安全構成威脅,因此單方面繼續封鎖對貝寧的邊境,不允許貝寧商品入境。作為反制,貝寧總統塔隆亦在2024年4月起禁止尼日爾原油通過管道出口,要求尼方先恢復正常邊境通行。
(尼日爾總理拉明·澤內(右)和貝寧總統塔隆 來源aljazeera)
這場跨境僵局使耗資巨大的管道陷入停擺:2024年5月,貝寧拒絕中資油輪在賽美港口裝載尼日爾原油,尼日爾方面則在6月憤而下令關閉管道閥門,暫停原油輸送。據報道,尼油長親赴現場下令“給管道上鎖”,聲稱“不能眼睜睜看著我們的石油被別人偷走”。直到雙方在中國斡旋下達成妥協,管道才于8月短暫重啟,裝載了首批約100萬桶尼日爾原油出口中國。
然而此后不久,由于邊境爭端未徹底解決,管道運營再度中斷。出口通道反復關閉使中方期待的原油供應一再受阻。在供應鏈層面,這意味著上游油田被迫減產停產,大量原油滯留內陸無法運出,對中國預期獲取的原油資源形成“梗阻”。軍政府的政策導致運輸鏈斷裂,中尼油氣供應鏈的連續性和可靠性遭受重大打擊。
再次,安全風險上升令項目運營環境更加惡劣。政變后國內局勢的不穩定,引發了針對油氣項目的安全威脅。一方面,尼日爾本就深受薩赫勒地區武裝襲擊困擾,法國等國撤軍后安全真空擴大,油田和管道面臨更大恐怖襲擊風險。2024年6月,當地一個名為“愛國解放陣線”的反政府武裝就以反對中尼4億美元石油交易為由,襲擊了輸油管道的尼日爾段并造成破壞。
該組織由前叛亂頭目領導,公開威脅如不取消對中方的石油協議,將發動更多攻擊。這表明油氣基礎設施已成為政治反對派和武裝團體施壓政府的靶子。此外,隨著中國人員因政治糾紛被驅逐,當地項目的人才和技術支撐也受到影響。中資公司曾是尼日爾油氣行業的主要運營者,驅逐令下達后,許多中國技術人員被迫撤離,煉油廠和管道的日常運營維護陷入困境。
2024年下半年,尼日爾國內一度出現嚴重燃油短缺——由于SORAZ煉廠減產停工,國內汽柴油供應枯竭,首都連續數周加油站無油可供,不得不緊急向尼日利亞求援進口燃料。這一燃料危機表明,沒有中方技術和資金支持,尼日爾自身難以維持油氣產業正常運轉。而對于中國而言,這種安全局勢惡化和運營受限直接威脅到海外能源資產的完整性,也中斷了預期中的原油供應鏈條,凸顯政治動蕩環境下海外能源投資的脆弱性。
四、地緣政治博弈:外部因素對項目的干擾
美國軍產協同保護海外供應鏈
2023年,尼日爾政局突變背后,還交織著大國博弈和地區政治的多重影響,進一步干擾了中尼能源項目的推進。
尼日爾長期是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軍事伙伴。美法等除了幫助其打擊恐怖主義外,也在那里促進和保障自家企業商業利益。美國自2013年在尼日爾駐軍,當時美國以“反恐”和提供援助的名義,與尼日爾簽署了軍事合作協議,部署了近1000名美軍,并設立兩個無人機基地。
掌鏈《供應鏈安全》欄目分析,美國駐軍打擊了當地恐怖主義,維護了營商環境,同時也維護了美國海外關鍵礦產等供應鏈安全。軍產一體保障美國海外資產安全,這是中國所不具備的。
尼日爾軍政府2023年上臺后,借助俄羅斯瓦格納的部隊,在2023年年底將法國、德國、意大利在尼日爾的駐軍全部驅逐出去。在2024年3月,尼日爾過渡政府宣布將終止與美國軍事合作協議。經過談判,尼日爾軍方與美國國防部代表2024年5月19日發表聯合公報,宣布雙方一致同意美軍最遲于9月15日全面撤離尼日爾。
不過2024年7月5日,美國負責協調撤軍行動的空軍少將肯尼斯·埃克曼表示,美軍將于2024年7月7日從尼日爾首都尼亞美101空軍基地全面撤出美軍人員。
美法等西方國家的撤離改變了當地的地緣安全格局。西方安保力量的退出,一方面令尼日爾軍政府少了外部制衡,得以更加肆無忌憚地推行資源強硬政策;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區反恐防務的真空。
2025年3月21日,尼日爾西部科科魯鎮的一座清真寺突遭恐怖襲擊,至少44人遇難、13人受傷。這起恐怖襲擊的是極端組織“大撒哈拉伊斯蘭國”(ISGS)所謂——該組織近年來在西非持續擴張、暴行頻發的恐怖勢力。這也顯示尼日爾軍政府面對恐怖襲擊的無能。
此前法國軍隊在薩赫勒地區打擊極端組織為尼日爾油氣設施提供了一道隱形安全屏障。西方撤軍后,中資項目所依賴的外部安全保護減弱,不穩定因素滋生,為后來叛軍襲擾管道埋下隱患。
與此相對,俄羅斯和土耳其等新興力量趁機加大了對尼日爾的影響力,給中方項目環境增添了復雜變量。俄羅斯在西非倡導“反殖民”敘事,對尼日爾軍政府表示支持。
俄總統普京曾于2024年3月與尼政變領導人通話,承諾加強安全合作,為軍政府提供安全保障。有報道稱,莫斯科與尼阿米簽署了多項協議,包括向軍政府提供武器及安保支持,甚至涉足尼日爾的部分黃金采礦權,以換取更深的資源合作。俄羅斯勢力的滲入,可能在礦產資源領域與中國形成潛在競爭,也使尼政府有了新的外交選項來抗衡西方制裁。
在油氣方面,俄羅斯雖未直接涉足尼日爾項目,但其影響可能使尼政府在對華談判中更加強硬,以尋求更大自主權。
土耳其同樣看中了尼日爾的能源和戰略價值。早在巴祖姆政府時期,土耳其就與尼日爾建立了緊密伙伴關系,曾向其提供包括Bayraktar TB2無人機在內的軍事裝備。軍政府上臺后,土耳其迅速調整策略,與新政權高層密集互動。
(土耳其總統和尼日爾總理 來源:BBC)
2024年7月,土耳其多名部長率團訪問尼亞美,與尼方成立了經貿、能源礦業、安全防務三個工作組,直接會見了軍政府首腦蒂亞尼。雙方簽署協議,鼓勵土耳其公司參與尼日爾油氣田開發,并商討情報合作、軍事訓練和允許土耳其進入尼日爾鈾礦領域等事宜。
土耳其的介入顯示尼日爾正試圖在中俄之外,引入另一股力量平衡利益。尼政府甚至利用一家土耳其背景的石油貿易商BGN集團參與其原油銷售,以此在與中資公司的博弈中獲取籌碼。對于中國而言,土耳其的競爭可能在能源項目上分走部分機會,增加合作的不確定性。
區域層面,尼日爾與鄰國的緊張關系也是重要干擾因素。除了前述與貝寧因政變導致的通道之爭,尼日爾與西非主導國尼日利亞的關系也一度惡化。尼日利亞作為ECOWAS主席國,曾威脅對尼日爾實施軍事干預以恢復憲政,這令尼日爾政權極為敏感,邊境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幸運的是,2023年底西非動武的風險暫時解除,但政治隔閡尚存。
相較之下,尼日爾軍政府與馬里、布基納法索等同樣政變上臺的鄰國走近,宣布結成所謂“三國同盟”,試圖共同抵御外部壓力。這種地區陣營分化加劇了西非的不穩定,西方國家對尼日爾的制裁和孤立政策也可能長期持續。
在此背景下,中國在尼日爾的能源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既要面對ECOWAS可能的制約(如貿易限制影響管道過境),也需擔心項目成為不同陣營角力的犧牲品。在地緣政治博弈此起彼伏的干擾下,中尼油氣供應鏈難以獨善其身,穩定運營面臨重重挑戰。
尼日爾在中國能源供應鏈中的角色轉變,以及2023-2024年其軍政府的一系列極端舉措,生動詮釋了地緣政治風險對海外能源合作的沖擊。作為中國海外石油戰略的重要一環,尼日爾原油和鈾礦項目原本承載著豐富中國能源來源的期望。
然而政權更迭引發的違約、驅逐、高壓政策,幾乎令多年建設的供應鏈陷于停滯。
這一事件提醒中國能源企業和決策者,在邁向全球市場的過程中,既要有“走出去”開拓資源的雄心,更要有防范風云變幻的底線思維。
通過汲取尼日爾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海外投資風險評估,加強多元布局與供應鏈韌性建設,中國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能源版圖中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長遠保障。
編寫:管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