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關村論壇年會“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與應用論壇”上,腦機接口產業聯盟發布了2025腦機接口十大創新成果。
成果1:“北腦一號”完成國際首批柔性高通量半侵入式無線腦機系統的人體植入
單位: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
點評:“北腦一號”智能腦機系統完成了128通道微型、無線、低功耗全植入系統研發,聯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針對脊髓損傷、腦卒中等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開展精細運動解碼,以及漸凍癥等導致的失語開展中文語言解碼,進行臨床驗證。
成果2:“三合一”顱骨植入式腦脊接口微型設備
單位: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點評:首創“三合一”腦脊接口技術,通過4小時微創手術,經顱骨微孔植入直徑僅1毫米的柔性電極,創傷面積縮小90%。其AI算法可毫秒級解析信號,32個物理通道模擬256個虛擬通道,精準捕捉0.1μv級神經電信號,下肢肌群控制準確率達92.7%,術后24小時患者就能恢復腿部運動。
成果3:雙環路協同演進腦機接口系統
單位:天津大學
點評:首次提出了腦機協同演進概念,并基于憶阻器神經形態芯片完成了技術驗證,通過長時程大腦與憶阻器芯片之間的信息交互,初步實現了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的互適應、互學習,為未來實用型腦機接口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撐,并為腦機融合智能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
成果4:腦電大模型LaBraM
單位:上海零唯一思科技有限公司
點評:通過將腦電信號劃分為通道補丁,設計神經頻譜預測器和向量量化編碼器,LaBraM能夠處理不同時長和通道數的腦電數據。在情緒識別等多個下游任務上,LaBraM的性能遠遠優于傳統的深度學習模型。LaBraM是全球首個腦電大模型,相關成果入選ICLR 24熱點論文。
成果5:基于混合現實的腦機接口系統
單位:華東理工大學
點評:提出了一種基于虛實融合控制框架的思維增強腦機接口系統,該系統通過混合現實技術與腦機接口的深度集成,實現了對四足機器人的高效穩定控制,并能夠適應多種復雜場景,實現了在強光干擾下的高性能表觀,輕量化的便攜設計以及廣泛的應用場景適應性。
成果6:可充電方向性藍牙可感知腦起搏器
單位:北京品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點評:產品為三類有源植入醫療器械,可用于治療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等神經功能性疾病。重點突破方向性刺激、腦電采集、方向刺激同步記錄和藍牙無線通信、體外無線充電、異地遠程控制等創新技術,是國產首個自主研制的可充電方向性藍牙可感知腦起搏器。
成果7:用于藥物成癮治療的雙靶點植入式腦深部電刺激系統
單位:景昱醫療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
點評:自主研發的雙靶點DBS系統,是首個通過雙靶點電刺激技術治療藥物成癮的創新醫療設備,填補了藥物成癮治療領域的技術空白,并已獲得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證及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在成癮治療方面技術領先。
成果8:腦電采集康復訓練設備
單位:上海韶腦傳感技術有限公司
點評:產品于2024年12月獲上海市首張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醫療注冊證,已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上海岳陽醫院、溫州人民醫院等10余家三甲醫院開展臨床試用,累計服務患者超500例,醫生認可度達92%,患者滿意度85%。
成果9:無創閉環時域干涉深部電刺激系統
單位:深圳中科華意科技有限公司
點評:該產品通過融合多模態神經影像數據采集、數字孿生建模、AI算法驅動精準定位導航和可編程多模態電刺激四大核心技術,實現了深部腦區的無創精準調控。亮點包括首創多模態神經影像數據融合的閉環調控體系,通過個體化頭模建模和基于深度學習算法的定位導航系統,有效提高TI刺激聚焦度60%以上。
成果10:腦機接口標準化路線圖(2025年)
單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點評:路線圖從系統性、全局性視角出發,構建了一個覆蓋技術、產業和標準化的完整行動框架,為腦機接口標準化提供全面、系統且具前瞻性的規劃,為后續開展腦機接口標準化協同工作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推動腦機接口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規范化應用和創新發展。
記者/趙利新
編輯/張牽
校對/李立軍
運營編輯/劉茜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