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星體,由于距離較近,因此成為了人類探尋的主要目標之一,其探索的本質,還是想要看看火星是否存在過生命。
而根據最近祝融號的調查結果來看,曾經的火星是有海洋存在的,并且海洋的規模不小,這意味著曾經的火星極有可能是有文明的,而這次發現,或許將極大推動人類星際移民計劃的進度。
祝融號帶回的好消息
隨著科技進步,全世界多個國家都在不斷的研究宇宙,其中距離我們較近的火星就成為了我們探尋的主要星球。
2020年7月,長征五號火箭正式發射,這次火箭的發射目標并不是為了載人航天,而是向火星發射一輛任務火星車,或許是這顆星球被命名為“火”星的緣故,因此這輛任務車被命名為祝融號,也就是我國上古時期火神的名字。
那么火神在到達火星后是否可以給我們帶來好消息呢?為了確保降落的穩定性,讓祝融號可以完好無損的著陸,在正式降落前,祝融號所搭載的天問一號環繞器,在火星軌道環繞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最終才讓祝融號平穩著陸。
在著陸后,祝融號就開始了探查,由于搭載了最先進的探測器,祝融號成功取得了距離地表足足35米深度的土壤數據,而通過研究這些土壤數據,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那就是土壤深處的沉淀物,與地球海岸線中的細砂十分吻合。
這是什么意思,如果祝融號所采集的數據沒有誤差,足以證明火星曾經存在過海洋,雖然土壤年份顯示是在36億年前,但依然可以看出這是體量十分龐大的海洋,這所謂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海洋存在,則證明火星曾經也是一個適合生物居住的星球,甚至有可能誕生過文明。
那么火星為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呢?根據科學家推測,火星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因為火星內部的磁場消失,導致火星的運轉出現了問題,隨后火星大氣層被撕裂,宇宙冰冷的溫度和各種宇宙射線直接降臨在火星地表,隨后一切生物和自然環境全部被毀壞,這才變成了現在“光禿禿”的樣子。
那么這次探測對人類來說有什么好消息呢?可以說這次探測的結果,將直接推動人類移民火星的計劃。
宇宙移民計劃
其實早在人類正式探索宇宙之前,宇宙移民計劃就已經被提出來了,并且在各類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都曾出現過,只不過這些計劃始終只是“計劃”,沒有辦法實現。
就拿火星來說,如果想要進行移民,火星上必須存在能夠支持人類生存的資源,如果沒有資源,人類在移民后就必須依靠從地球運送生活物資,用這樣的成本來移民簡直是費錢費力,沒有任何意義。
可這次祝融號帶回的數據,卻讓所有人再次看到了火星移民計劃的曙光,為什么會這么說呢?
人類生存最需要的物質自然是水資源了,如果火星上確實存在過海洋,那么就有極大的可能存在地下河,或者更深處的水分,哪怕是地表已經一片荒涼,這些地下存在的水分也有很大的可能保留下來,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現,但卻有足夠的可能性。
即使短時間內沒有辦法找到地下水,火星地區也有一些地方存在冰層,這些冰層可以直接轉發為水分,足夠第一批星際移民使用很長的時間。
根據探索,在火星的中低緯度區域存在地下冰層,這些冰層一旦全部轉化為水資源,足夠一個千人規模的移民基地運轉10年以上,這還是目前已經發現的冰層,如果發現更多的冰層,那么移民火星最重要的水資源將不再是問題,甚至可以利用這些水資源去培育蔬菜。
那么這時會有人問了,為何我們一定要進行火星移民,難道地球這么大都不夠我們住嗎?僅僅以居住來說,地球是絕對夠我們居住的,尤其是隨著科技發展,很多原本不適合居住的地方都可以得到改造,這意味著即使我們的人口翻一倍,居住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火星移民依舊是不可更改的計劃,這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為人類沖出太陽系而努力,無論是載人航行還是發射探器,目前遭遇的最大阻力其實是動力問題,為了達到更遠的航行距離,我們必須增加足夠的燃料,可更多的燃料就意味著更大的體積和重量,最后還是無法飛行到更遠的距離。
可如果我們在火星建立了基地就不同了,我們可以直接從火星發射,同樣的燃料卻可以行駛更遠的距離,這會讓我們更好的了解這個宇宙,因此在科技足夠發達后,火星完全可以作為發射基地和中轉站,讓我們獲得更多的數據。
并且一些不適合在地球進行的試驗,比如污染環境的試驗,會破壞地表的試驗等,等可以在火星上去做,甚至一些因為重度污染選擇停工的產業,也可以直接搬遷到火星上,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發展的同時更好的保護地球的自然環境,
第二個方面則是為了研究,如果說火星上曾經存在文明,就一定可以找到文明存在的痕跡,甚至可能找到超越人類的科技產品,幫助人類提升科技水平。
但這一切的,都是建立在長期挖掘的情況下,因為火星沒有人類基地,只能發出探測器去尋找,每次也只能帶回一些土壤標本,可一旦在火星建立了基地,開始火星移民,那么人類就可以像是在地球上一樣進行挖掘,找到火星文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那么找不到火星文明怎么辦,或者說火星曾經只是適合居住,但卻從來沒有產生文明呢?這依然不是阻礙挖掘的理由,因為在我們挖掘的過程中,很有可能發現大量的稀有金屬和礦物質,甚至可能挖掘到地球上不存在的物質。
科技想要進步,一方面是技術上的進步,另一方面則是材料上的進步,如果火星上挖掘到的金屬可以對我們有所幫助,那么人類科技完全可以向前跨出一大步,甚至很多無法進步的科技產物,都可以快速生產出來。
當然,為了做到這一步,我們已經開始了一些嘗試,比如在地球建立完全獨立自主的生態系統,一旦建立成功,我們完全可以直接在火星建立移民基地,基地內部的環境和地球一樣可以直接居住。
甚至可以直接在地表之下建立基地,這樣就可以完全隔絕外部危險的環境,將整個火星地表當做一個外殼,以此來保證移民的生存。
可以看出,火星移民的計劃可以說是勢在必行,只不過受限于技術,在短時間內還無法做到這一步,不過這次祝融號的發現,也讓我們受到了警示。
地球的未來
根據祝融號的發現,在36億年前,火星或許是一個十分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但現在卻變成了這樣一個景象,這顯然是由非自然因素所導致的,如果此前火星已經出現了文明,那么極有可能是火星文明的一些行為,導致火星徹底成為無法居住的星球。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也做了錯誤的事情,地球很有可能會變成現在的火星,并且這種說法也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地球上已經有很多的環境被破壞,其中就包括臭氧層空洞。
在地表之上有大氣層,而臭氧層正是大氣層的一部分,臭氧層的作用正是將地球和宇宙隔絕開,防止各種宇宙射線和宇宙中寒冷的溫度進入到地表,但因為人類的種種行為,臭氧層已經出現了空洞。
如果這種情況不進行制止,當臭氧層消失的那一刻,地表相當于直接暴露在宇宙當中,到了那個時候,地球也會在短時間內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現在全世界都在為環保做出努力,包括關停各種工廠,改變科技發展方向等。
可以說如果人類不做出改變,火星的現在就是地球的未來,那么這和火星移民有什么關系呢?
當人類具備了移民火星的能力后,人類就可以進行產業分割,全力去改造地球的生態環境,除了少部分地區以科技為主外,大部分地區都以自然環境為主,人類除了照顧動植物不會去強行干預,只有這樣,地球才會變得“健康”。
結語:目前火星移民的計劃還處于研究階段,所有的探索都是為了達到移民的最終目標,如果能夠幸運地找到足夠的水源,相信火星移民很快就可以實施。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普通人也可以乘坐交通工具到達火星,領略地球外的風景,到了那個時候,宇宙移民已經變得非常容易,我們甚至有可能在火星之外實現移民,成為真正的宇宙級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