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盛頓在2023年通過《遠洋供應鏈安全法案》時,新加坡港務集團連夜召開戰略委員會會議。
當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宣布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舉行最后一場公開聽證會時,新加坡前總理、現任資政李顯龍隨即提前調整了他在“新加坡海事周”的演講主題,談論中美關系下的“驚濤駭浪”。
——這不是新加坡對某些商務和技術條款的貿易焦慮,而是對全球地緣經濟和治理體系劇烈震蕩的本能警覺。
近日,李顯龍在新加坡海事周進行主題演講,演講后與陳慶珠教授進行了一場“爐邊對話”,演講和對話的核心內容,皆事關中美關系和全球地緣變局。
3月24日,李顯龍在第19屆新加坡海事周(Singapore Maritime Week 2025)主題演講(圖源網絡,侵刪)
3月24日,李顯龍在第19屆新加坡海事周(Singapore Maritime Week 2025)爐邊對話(圖源網絡,侵刪)
李顯龍是李光耀的長子,2004-2024年擔任新加坡總理,現任新加坡國務資政,是一位久經全球閱歷的資深政治家。
李顯龍這次演講和對話的背景,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最后一場聽證會前夕,這場聽證會基本鎖定了接下來特朗普政府的“總統令”。
根據301調查報告,美國擬采取的措施是:
1.對中國海運運營商收費
無論中國海運運營商擁有的船舶是否由中國船廠制造,只要是中國籍船舶,每次進入美國港口時,征收最高100萬美元的單次港口準入費。
2.對擁有中國船廠制造船舶的非中國海運運營商收費
只要非中國海運運營商的船隊中有中國船廠制造的船舶,每次進入美國港口時,征收50-150萬美元不等的單次港口準入費。
【更多措施詳見筆者之前的文章:美國正試圖在海權時代“去中國化”】
在主題演講中,李顯龍表示:
-世界正進入一個動蕩期。
-國際貿易格局正在因為各國日益強調國家安全與自主能力而發生劇烈變化。
-這不只是經濟上的挑戰,更可能引發廣泛的社會與政治動蕩,世界或將進入自二戰以來從未經歷過的新局面。
在爐邊對話中,主持人陳慶珠提出了一個問題:
-特朗普不是好戰之人,會尋求與人達成協議。例如,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后,很快就為莫斯科提出了一項“大交易”(grand bargain)。那么,請問資政閣下,中美能否達成類似的安排?
李顯龍坦言:
-我認為難度相當大,因為中美之間的問題是非常深層次的戰略分歧。
美國已經不再把中國單純當作合作伙伴,而是一個必須防范的戰略挑戰者,甚至是“假想敵”。美國認為,其與中國在意識形態、全球影響力以及國際地位等方面都有根本的不同,無法接受被中國超越,所以下定決心,想盡辦法對中國進行打壓,不管怎么樣都要保持美國領先。
而中國方面則希望與世界做生意,認為美國在刻意阻擋他們發展。中國認為有權發展經濟、有權使用先進科技、有權追求跟發達國家一樣的生活水平,也有權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美國憑什么限制我?
中美之間的問題已經超越具體事務,演變為深層次的戰略競爭,兩國在牽涉主權、安全、貿易和科技等一連串難以妥協的問題,無法簡單打包解決,因此難以達成“大交易”。【終極和解】
李顯龍的表達簡言之:中美矛盾的根源在于對“發展權”和“國際秩序”的根本性分歧,美國是“霸權焦慮”,中國是“發展訴求”。
李顯龍進一步指出:
當前最具決定性的國際雙邊關系,莫過于中美關系,將對區域乃至全球秩序帶來重大影響。
除非中美能達成某種共存的工作安排,否則不僅兩國本身會陷入麻煩,整個世界都會遭殃。
對此,李顯龍以1930年代的大蕭條作為警示:
美國目前發動的貿易戰和關稅戰,實際上和上世紀30年代有類似之處,當時美國陷入經濟蕭條之中,對外征收高關稅,引發各國之間的貿易壁壘,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你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真的“走到路的盡頭”,但愿在到達那個“節點”之前能夠找到一個“出口”,一個讓大家都能“下車”的機會,避免對彼此造成最大傷害。但這需要時間,也需要改變思維模式。在那之前,我們只能“系好安全帶”。【這個“節點”意味著什么,大家都知道。】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吃的是“全球飯”,以貿易、航運和港口立國的新加坡無疑是最敏感的。
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東亞、東南亞與南亞、中東、非洲和歐洲的貿易中樞。2024年,有8.76萬艘船舶通過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約占全球海運份額的28%(按商品價值)。
2024年,我國對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的外貿依賴度仍高達68%。其中,我國原油進口的67%、液化天然氣進口的41%需經由該海峽。
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圖源網絡,侵刪)
長期以來,新加坡努力在中美之間進行著“鋼絲繩外交”。
在安全領域方面,1990年,新加坡與美國簽訂《諒解備忘錄修正議定書》,確立了軍事防務關系。2019年,雙方進一步延續該協議,美國可以“根據安全自主需要,使用新加坡的軍事基地,并獲得后勤支持。”近年來,新加坡積極響應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
在經貿領域方面,新加坡高度依賴中國龐大的對外貿易,是第一個同我國簽署全面自由貿易區協定的東盟國家(2008年),也力推RCEP深化對華合作。目前,中新有4個副總理級雙邊合作機制(中新雙邊合作聯委會/蘇州工業園協調理事會/天津生態城協調理事會/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協調理事會),2023年中新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前瞻性伙伴關系”。
過去幾十年,新加坡一直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既賺中國的錢,又蓋美國的保護傘。如今,隨著中美博弈升級,新加坡對當前局勢變化的感知要深切得多,一旦中美貿易爭端硝煙彌漫在馬六甲海峽,新加坡將會失去安身立命之本。
幾個顯著的事件擺在面前,新加坡不得不有所考慮:
1.巴拿馬運河案
特朗普二次上任以來,一再聲稱“巴拿馬運河是美國的國家資產”,并明確表示不排除通過軍事手段“完全收回巴拿馬運河”。在美國的威脅下,巴拿馬方面于2月6日宣布,將不再與我國續簽"一帶一路"協議。
2.李嘉誠港口出售案
對時事洞若觀火的李嘉誠,在未請示大陸和香港官方的情況下,在3月4日“突然”把包括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在內的全球43個港口出售給貝萊德財團[注:該出售案現已被干預],這些港口也包括了李氏在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港口,成為全球史上最大規模的港口資產出售案。
3.菲律賓總統逮捕案
3月11日,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從香港飛抵馬尼拉后,在阿基諾機場被警方依據國際刑事法院逮捕令拘捕,杜特爾特與馬科斯兩大家族徹底鬧翻。菲律賓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引發東南亞國家反思,奉行“鋼絲繩外交”的新加坡、“竹子外交”的越南、“平衡木外交”的泰國等,昭示著小國生存邏輯在大國博弈下的窘境。
4.航運航道審查案
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MC)在3月17日發布《關于對國際海上交通關鍵要道過境限制進行專項審查》文件,宣布對全球七大國際海運咽喉要道啟動系統性全面審查,其中就包括了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如果外籍船舶船東或經營者被FMC認定其船舶調配或航線規劃導致港口擁堵,將采取限制、禁止或扣留等措施,乃至拒絕不合規的船舶船東或經營者進入港口。
全球海運航線與關鍵海峽/運河
2024年,新加坡經濟增速幾乎腰斬,從3.2%降至1.8%,被新加坡稱為“貿易立國模式面臨30年最大危機”。
有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新加坡作為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的“風向標”,有著豐富閱歷時年73歲的李顯龍形容當下這場危機是“80年未見的驚濤駭浪”。
李顯龍幾乎是在明示,新加坡需要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
但是,新加坡又能準備什么呢?
李顯龍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他也給不了。
不像我們,加入游戲并改變游戲。
一向引以為傲的擁有27個自貿協定編織的貿易網絡、16個國際仲裁中心構建的法治信用以及全球第一的港口效率,可能就是新加坡其力所能及的最大準備了。
在美國極具破壞性的單邊政策、貿易保護主義、長臂管轄之下的混沌時代,暴露出殘酷真相:
——小國的生存空間和極致的裝修粉飾,只不過是大國博弈的剩余價值罷了。
圖源Seaway海事新聞
李顯龍只能向全球做出一種事實的表達,并提醒:
“系好安全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