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
最近和哈佛商學院、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很多老師、同學都談及這個問題,發現他們很多人對“中國紅利”的理解還是和幾十年前一樣。這樣的陳舊看法自然無法全面準確完整理解今天的中國。
那么,如今我們要說的“中國紅利”到底意味著什么呢?這是一個值得掰開細說的問題,至少有四個方面。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展現的是流水線“普通工人紅利”,很短時間內就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業,背靠幾乎無限供給的農業勞動力轉移,通過“兩頭在外”模式,單槍匹馬把全球用工成本維持在低位十幾年。
很遺憾,大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紅利認知還停留在這個位面,認為中國只能開發“人礦”,搞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西方資本和技術一撤走,中國就玩完。
早年中國紡織業
后來,中國展現了“技術工人紅利”,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一般制造業。從機電產品到重化工產品,無數產業集群構成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彼此又形成密切的協作,對市場需求的反應速度和綜合性價比的控制能力全球無出其右。這就是中國經濟目前最明顯的護城河——在要素成本攀升的背景下,中國還能夠維持電腦、手機、汽車等產品的制造優勢,這就是最大的原因。
認識中國在這個位面的優勢的西方人已經不多。這些人要么變成了鐵桿“中吹”,驚嘆中國產業深度和優勢穩固,要么就變成了死硬“中黑”,領教了中國的恐怖,驚呼再不搞“中國+1”,西方產業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現在,中國正在涌現的是“工程師紅利”,逐步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新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集群,幾乎已把所有符合新質生產力定義的產業賽道都占滿:可再生能源、電動車、無人機、動力電池、機器人等硬件幾無懸念,就算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游戲、動畫這樣的“偏軟產業”也會馬上迎來爆發。此外,一些長期被卡脖子的產業,包括芯片和大飛機,中國獲得突破也只是時間問題。
背后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創新產業的本質屬性都是“工程密集型”——光有資本不夠,光有人力也不夠,有資本有人力還是不夠,最后還需要大量的應用場景反復進行試錯和迭代,才能通過海量工程環節推動產業進步、產品升級。這樣的條件目前只有中國具備。
西方有資本,也可以吸引到全球人才,但是生產應用場景遠少于中國,這就注定了他們未來難以媲美中國的產業科技優勢,而且越到后期越難追趕。認識到這一點的西方人基本都已經peace & love了,因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對中國產業科技的主題只有一個:合作。
未來,中國必然會出現史無前例的“科學家紅利”,催生全球獨一無二的未來產業,比如可控核聚變。如圖所示,最新公布的自然指數排名就可見一斑:前10的機構中來自中國的機構占了9席!這歸根到底是中國科技人口的規模和中國科研投入的強度發生了共振:千萬級別的科研人口匯集十萬億美元級別的研發經費,自然產生海量的科研成果,這非常符合投入產出規律。
最新《自然指數》 網絡
中國自然科學、基礎科研能力快速提高,未來人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科學領域的突破更有可能出現在中國。這將不會局限于單純的工程優勢,而很可能是0到1的原創突破,很多方向和內容現在甚至無法準確描述。
最厲害的是,普工紅利、技工紅利、工程師紅利、科學家紅利雖然出現時間有先有后,但絕不是競爭關系,更不是互斥關系,而是協作關系。科技突破可以通過工程優勢轉化為產品,再通過產業優勢完成大眾化市場化,構成了從前沿科技到日常生活的完美鏈路。
十多億人+社會主義+工業化智能化,注定爆發出史所未見的天量生產力,代表了地球文明的最高水平。這時候中國必然可以為人類繁榮進步做更大的貢獻,這可能才是“中國紅利”的真正含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