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之間的“翻譯者”
從“坐隱”到“破圈”
從“復讀機”到“創作者”
3月29日是我在弈客平臺完成的解說生涯的第十場大賽解說,也算是一個小小的里程碑。
值此之際,我想記錄這段時間的一些感悟和感想,更盼與諸位棋友共話圍棋解說工作的思考與感悟:我們如何在黑白經緯間架起理解的橋梁?又如何讓千年棋道在新時代的聲浪中激蕩回響?
一切從逛懂球帝時不經意看到球友們的評論開始談起,這里涉及一些個人隱私,所以筆者把網友的名字碼掉了。
筆者認為盡管圖中兩位可能是圈外人,但對于圍棋大賽的觀感評價可以說是非常中肯,確實,因為受限于這項運動的特殊性,圍棋本身就很難成為一種觀賞性強的運動。大家會在吃晚飯時去看一場足球,會在早上上班時摸魚看看NBA,但如果換成圍棋——面對一塊靜止的棋盤、兩盒單調的黑白子,以及動輒數小時的沉默對局——絕大多數觀眾恐怕連點開直播的欲望都難以燃起。此時要是正在直播的解說也僅僅只是照本宣科、晦澀艱深,那么這場本已艱難維系的文化傳播戰役,便徹底潰敗——普通觀眾甚至不必點擊關閉按鈕,因為興趣的火苗早在點開直播前就已熄滅。這無關解說員本身對圍棋的理解深與淺,筆者在這里不舉實例,大家通過自己的個人體驗便可以感知一二。
職業棋手轉型解說雖能保障專業性,但頂尖棋手往往更專注競技而非傳播,導致棋力與表達力錯位。AI的介入雖能補足棋局分析,卻無法替代對棋手心理、戰術意圖的深度解讀——這正是高水平人類解說員的核心價值。
圍棋術語晦澀、棋局抽象性強,解說需將“尖沖”“劫爭”等概念轉化為具象敘事。這不僅需要語言功底,更考驗文化轉譯能力——將361個交叉點上的棋子編織成觀眾可感知的故事。但實際上非常可惜,當前多數解說仍停留在技術復述層面,缺乏“棋局編劇”的創造力。這并非是一種批評,因為能做到這樣,又談何容易?
再就是面臨的現實問題,哪怕是在擁有圍棋TV文化的韓國,圍棋電視TV解說員年收入也僅僅20萬元,而中國非頂流解說員收入更低。講棋是理想,可是生活仍需碎銀維系。低回報率與高要求形成反差,導致本就稀缺的人才更加流失。
(2025韓國KB聯賽直播的一張現場照)
說到這,筆者又想起前幾天看的一篇同鄉棋協轉載的一篇文章。雖然整體上這篇文章想表達是正確的,但是筆者感覺其中有一些話欠妥了。
掌控流量是理想,但是只有真正讓觀眾,讓棋迷感到觀棋的快樂,一種發自肺腑的快樂,或許,不說流量吧,至少圍棋的人氣才能重新回歸,大家能重新關注大賽了。
圍棋與觀眾之間,永遠隔著一道專業的鴻溝。當解說不再是對棋譜的單向翻譯,而是成為連接計算與審美、歷史與當下、個體與群體的多重奏鳴時,那些沉睡在棋盤上的361個交叉點,或將真正蘇醒為星辰——指引每一個在快餐文化中迷失的現代人,重新發現慢思考的價值。
期待今后在弈客能有解說的第100盤,第1000盤,或許未來的一天,當大家能在吃飯的時候選擇觀看圍棋的大賽,那圍棋可能算是真正“破壁”了。
我是解說深藍,希望未來能在弈客給大朋友們、小朋友們帶來真正的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