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
作者:張麗俊
工作這些年來,我發現,不少公司在快速崛起后,很快就陷入了瓶頸,甚至開始走下坡路。
其中最核心的問題,不是企業不努力了,也不是能力變差了,而是被過去的成功綁架了。
被過去綁架,有一個專門的詞來描述,那就是“路徑依賴”。公司的衰落,往往是從路徑依賴開始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1
路徑依賴: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
什么是路徑依賴?
簡單來說,就是公司過去的一套成功模式,曾經帶領公司走向巔峰,但當環境變化后,這套模式卻成了束縛企業發展的枷鎖,而企業依舊在依賴它不能自拔。
路徑依賴的本質,就是用舊地圖去找新大陸,用舊方法去解決新問題。
很明顯,這是行不通的。
很多企業,起初在某個領域或市場中,憑借獨特的商業模式、技術優勢或管理方法取得成功。
于是他們始終相信,過去的成功模式可以一直適用,所以繼續沿用舊的打法。
然而,外部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市場在變、用戶在變、技術在變,唯獨企業的思維沒變。
結果發現市場不買賬了,競爭對手后來居上,自己逐漸被淘汰。
路徑依賴,就像溫水煮青蛙,它不會讓公司瞬間垮掉,但是會讓公司慢慢喪失競爭力,直到徹底失去市場話語權。
2
企業路徑依賴的4大表現
既然路徑依賴有這么多問題,那么,它有哪些表現,以便及時發現?
1. 過度依賴過去經驗
過去的成功經驗,是企業發展的財富,但也是企業衰落的陷阱。
很多企業,在早期靠某種打法贏得市場,比如靠低價策略打開市場,靠渠道鋪貨迅速搶占份額,或者靠營銷造勢吸引用戶。
但當市場格局發生變化,用戶需求升級,競爭對手推陳出新,這些曾經奏效的經驗,往往就會變成負擔。
最典型的就是,很多傳統家電企業,過去靠大規模廣告投放迅速占領市場,而當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口碑傳播、社交裂變時,他們依然死守廣告投放策略,結果廣告效果越來越差,市場份額逐漸被互聯網品牌侵蝕。
他們沒有意識到,經驗并不是萬能的,過去有效的方法,不代表未來也有效。
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企業如果過度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而不愿意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調整,不愿意探索新方法,就會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境地,等到發現問題時,已經無力回天。
2. 過度依賴舊有制度
制度本是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的,但如果制度本身變成了一種桎梏,企業就會被它拖垮。
比如,很多企業曾經依靠嚴格的考核制度、高淘汰率、狼性文化,在短時間內激發了員工的競爭力,讓企業迅速成長。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他們依舊迷信這些所謂的“鐵律”“傳統”甚至“家法”。
結果就是,企業內部會充斥著焦慮,員工極度內耗,不再愿意投入長期價值,而是短期博弈,導致優秀人才流失,新的人才又難以成長,企業整體的戰斗力下降。
制度是為人服務的,而不是讓人去適應制度。
要知道,當一個制度不再符合企業的發展需求,仍然死守不改,那它一定會成為企業的“毒藥”。最終的結局,就是被自己的管理模式反噬。
3. 過度依賴過時技術
有很多公司,本身是靠自身獨有的技術而發展起來的,這門技術本是公司的優勢。但悲劇的是,它往往又很容易成為企業的枷鎖,讓公司過度依賴。
柯達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柯達曾經是膠卷行業的霸主,壟斷市場多年。
然而,數碼相機的興起,徹底顛覆了傳統膠卷行業。
而事實上,柯達自己就發明了數碼相機,但他們卻拒絕推廣,因為害怕沖擊原有的膠卷業務。
柯達高層始終抱有幻想,認為膠卷市場不會消失,堅守舊有技術,不愿向數碼化轉型,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被市場無情淘汰。
這就是典型的被舊有的技術所綁架。
如今技術的更新迭代極快,今天的領先技術,明天可能就是累贅。但很多企業卻習慣于依賴自己過去的技術優勢,而不去創新,最終被新興企業超越。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諾基亞死守功能機時代的操作系統,錯失智能機市場;黑莓曾憑借實體鍵盤手機稱霸全球,卻在觸屏時代被蘋果徹底擊敗……
技術上的路徑依賴,讓無數企業在市場變革中折戟沉沙。
4. 過度依賴老人親信
很多公司都有這個現象,對“老人”過度依賴,同時對“新人”又不夠信任。
尤其是創始人或高管,喜歡用自己熟悉的老人,排斥外來的新鮮血液,結果組織越來越封閉:
高層排斥新人意見,拒絕引入新的管理理念;
重大決策,始終由一批老員工拍板,缺乏市場敏感度;組織內部形成小團體,影響公司公平競爭機制......
為什么喜歡用老人?
因為他們認為,老人聽話、忠誠、可靠,熟悉企業文化,知道公司的運作方式;而新人需要培養,不確定性高,難以信任、不好管控。
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企業變得毫無創新和活力。
你看那些真正長壽的企業,它們都善于引進新鮮血液,吸納不同背景的人才,打破組織壁壘。
微軟的轉型,就是因為納德拉打破了公司內部的舊派文化,引入了新的管理思維,讓微軟重新煥發生機。
企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如果企業固步自封,最終只會變成一個“養老院”,直至被市場淘汰。
3
如何擺脫路徑依賴?
以下三點,供你參考。
1. 保持開放
很多公司之所以陷入路徑依賴,本質上是因為思維固化、視野狹隘,長期局限于自己的經驗和認知體系,缺乏對外部世界的敏感度。
開放,才有新的可能;封閉,只會走向衰亡。
保持開放,就是要持續引入新的思想、技術、方法和模式。
思想上,企業需要不斷學習新知,打破認知邊界。例如,傳統制造業企業需要深入理解數字化轉型,而不是固守舊有的生產管理模式。
技術上,企業要敢于摒棄過時的技術體系,主動擁抱新技術。
管理上,企業要建立開放的組織文化,鼓勵多元化思維,容納不同背景、不同觀點的人才。
否則,企業會逐漸形成一個“同溫層”,內部聲音高度一致,缺乏真正的創新和變革能力。
只有讓新思想、新技術、新文化不斷流入,企業才不會被路徑依賴所束縛。
2. 引入對手
企業陷入路徑依賴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對現有體系過于倚重,不愿意走出舒適區。
真正的危機,從來不是外部對手太強,而是自己在舒適區待太久。當企業陷入“自我滿足”的狀態時,往往離衰落就不遠了。
最有效的破局方式,就是主動引入競爭,把組織置于“戰時”狀態。
1)采用“藍軍戰略”,在內部培養一支“假想敵”。
許多優秀的企業,如華為,都在內部設立了藍軍團隊,專門模擬市場上的競爭對手,挑戰公司現有的商業模式和產品體系,讓企業始終保持危機感。
2)鼓勵內部競爭,形成多元化的競爭環境。
企業可以通過事業部競爭、產品團隊PK等方式,打破組織的惰性,讓不同團隊在內部就形成對抗,避免路徑依賴的固化思維。
只有在競爭壓力下,企業才會真正感受到變革的緊迫性,才能逼迫自己突破路徑依賴,走向新的軌道。
3. 激發活力
最后,想要擺脫路徑依賴,必須激發企業活力。
1)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人才機制。
在很多企業里,有些人的位置一旦坐穩,就很難被撼動,而基層員工再努力,也很難上升。
這種固化的人才結構,會讓企業逐漸失去活力。
真正優秀的企業,應該建立一個動態的人才管理體系,讓有能力的人快速上升,讓不適應的人及時調整,而不是讓企業成為一個“養老院”。
2)打造勇于挑戰和創新的企業文化。
如果企業文化過于強調穩定和安全感,員工就會變得安于現狀,缺乏挑戰精神。
企業應該鼓勵創新、試錯,讓員工有機會嘗試新的想法,而不是一味追求“穩妥”。
最后總結一下,一家公司的崩塌,是從路徑依賴開始的。當企業開始依賴過去的成功模式,不愿意做出改變時,唯一的結局就是走向衰亡。
企業的成長,本質上就是一場不斷打破自我的過程。只有敢于顛覆自己,擺脫路徑依賴,才能真正適應時代的變化,走得更遠。
說明:發布并不意味著我們贊同其觀點,只為多一個視角看待問題,部分信息和圖片無法核準,如涉權益,煩請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有融資需求請加微信(FA_rzj),為方便備注,申請好友時請發送(姓名·城市·公司·職務)
- The End -
我們已經與阿里巴巴創新投資、達晨創投、高瓴資本、高榕資本、高特佳投資、戈壁創投、國新風投、國中創投、紅杉資本、華映資本、火山石投資、IDG、經緯中國、今日資本、紀源資本、君聯資本、聯想之星、藍馳創投、梅花天使基金、平安創投、啟賦資本、軟銀中國、賽伯樂投資、賽富基金、深創投、天圖資本、騰訊投資、五源資本、毅達資本、英諾天使基金、優勢資本、真格基金、浙商創投、中國風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等近千家知名投資機構2000余名專業投資人建立廣泛聯系和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