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人是“家傳”的評彈愛好者。受她的影響,我也“旁聽”了不少評彈曲目。聽來聽去,總覺得一代代響檔盡管多,但與蔣月泉相比,至今無出其右者。
吳宗錫先生曾送我他的大作《走進評彈》。書中有兩句話,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有時,蔣月泉在表演中似會露出某種羞怯”,“他常稱此為‘噫勢’(吳語,出丑難受之意)”。吳先生是當年上海評彈團的團長,和蔣月泉很熟悉,對他當然很了解。像蔣月泉這樣一位大師,說噱彈唱無一不是他的強項,為什么還會有這種仿佛羞澀、怯場,被他自嘲為“噫勢”的表現呢?吳先生分析說,在蔣月泉先生的心目中,任何可能有損藝術美的說唱表演,都是無法容忍的,“正是這種忌避、羞怯的有所不為,使他的演出始終葆有聽眾視覺、聽覺上的美感,由此產生演出的藝術魅力、親和力和凝聚力,并贏得越來越多的愛好者,使大多數評彈迷都成了蔣(月泉)迷”。
在傅聰身上,也有類似的情況。這位灑脫、幽默,很有紳士風度的鋼琴大師,上臺前經常會非常緊張!他的經紀人說,傅聰先生是個“敬畏音樂有如敬畏上帝一樣”的人,正是這種敬畏心,使他在上場前永遠是緊張的——“由于擔心自己不能把作曲家最好的東西帶給聽眾而緊張”。按這位經紀人的說法,傅先生是真性情,是“老小孩”,“有時甚至會緊張到鬧脾氣。不止一次,臨上臺了他還跟我說:‘不行了,不行了,我沒法彈了。’”
不僅演出前緊張,平時練琴時也緊張。他總說自己手指太硬,所以要花很多時間練琴,而練琴時是不能有旁人在場的。到一個地方演出,“從早到晚,他就在音樂廳小廳待著,所有的人都不用管他,他得練八到十個小時琴。”
在傅聰先生去世多年后的今天,熱愛他的聽眾仍沒忘記他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我是鋼琴的奴隸。”
大師們的這種羞怯和緊張,讓我覺得既可敬又可愛。
原標題:《夜讀 | 周克希:大師的羞怯》
欄目編輯:史佳林 文字編輯:蔡瑾
來源:作者:周克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