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近日高調宣布“成功攔截”東風-26導彈,聲稱使用了“突破性技術”,但細究之下,這場攔截試驗卻暴露了美軍的真實困境。
據公開信息,美軍此次測試的“主角”是尚未服役的SM-6 Block1AU導彈和AN/TPY-6雷達系統,前者最快2026年才能交付,后者因依賴中國限制出口的鎵元素而生產受阻。
換句話說,美軍所謂的“成功”只是計算機模擬的“數字攔截”,與實彈攔截相差甚遠。這種“畫餅充饑”的操作,像極了此前被曝光的“F-47六代機數字試飛”鬧劇。
事實上,東風-26的實戰性能遠超美軍現有攔截能力。
其末端突防速度達18馬赫,遠超標準-3導彈9馬赫的攔截速度,且具備雙錐體滑翔彈頭機動變軌能力。
美軍內部推演顯示,若實戰中遭遇東風-26飽和攻擊,僅有兩次攔截機會,失敗率超過80%。
就連美軍最新部署的AN/TPY-6雷達,也因技術限制無法有效識別東風-26釋放的多彈頭誘餌。
值得關注的是,美軍此次測試選擇在關島進行,暴露出對第二島鏈防御的焦慮。
中國火箭軍早已將關島納入東風-26的射程范圍,而美軍現有防御體系僅能應對單枚導彈的理想化攻擊。
一旦爆發沖突,解放軍可發動多維度打擊,包括空射彈道導彈、高超音速武器和電子戰壓制,美軍的“攔截神話”將瞬間破滅。
這場“數字攔截”鬧劇背后,是美軍試圖通過輿論造勢掩蓋技術短板的心理戰。
正如美軍曾吹噓激光武器和電磁炮能攔截東風-26,卻在實戰中連胡塞武裝的老式導彈都防不住。
軍事博弈終究要靠硬實力,而非實驗室里的PPT演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