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連夜雨,連續多年遭遇內戰荼毒的緬甸,又迎來了一場不期而至的天災。當地時間3月28日下午2點左右,中國鄰國緬甸發生7.9級大地震,這是今年以來全球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地震之一。
根據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3月 29 日通報顯示,截至當天下午,地震已造成全國數千人傷亡和失蹤,大量基礎設施嚴重損毀。處于內戰中的緬甸政府在災后救援方面面臨巨大的困難,而在關鍵時刻,中國第一時間雪中送炭,迅速啟動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機制,中國救援隊更是快速前往緬甸展開救援。然而,考慮到大災后必有大亂,在這個危急時刻,由于地震災區恰逢內戰熱點區域,緬甸叛軍很有可能趁亂起兵,這也為后續搶險救災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不得不說,患難之中見真情,當7.9級強震撕裂緬甸中部大地時,緬甸這個國家脆弱的政治平衡也同步被撕裂,地震徹底暴露了緬甸軍政府的系統性潰爛。從相關媒體鏡頭可以發現,當中國救援隊已通過北斗系統鎖定37個被困社區坐標時,緬甸軍政府官員仍在用紙質地圖標注受災村落。
更為悲哀的是,在這種技術代差背后,是緬甸內部的混亂。當中國無人機向克欽邦山區空投藥品時,當地民眾舉著民族抵抗陣線旗幟列隊接收物資的畫面,可以說,緬甸軍政府苦心經營的“反恐敘事”在災難面前土崩瓦解。這些年來,緬甸軍政府將大量資源用于打擊民地武裝,真正到緬甸民眾需要救援幫助的這一刻,緬甸軍政府卻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危急時刻,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地震發生37小時后率先抵達曼德勒災區,這場天災也成為檢驗大國博弈與地方割據力量的試金石。有網友或許會問,近年來很多國家發生特大災難,為什么總是中國的救援力量最先到達?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得益于我們強大而專業的救援體系建設。要知道,中國救援隊是聯合國認證的國際重型搜救隊,此次前往緬甸救災的隨隊地震專家張銳曾參與汶川、土耳其救援,他發明的“余震預警算法”讓搜救效率提升40%。
與此同時,我們有強大的機制作為保障。從接到請求到專機起飛僅用8小時,多部門聯動打破行政壁壘;“中央-地方-民間”三級響應機制,這才是救援力量快速到位的原因所在。從更深層次來說,和西方國家“畫大餅”不同,中國對于鄰國的付出永遠是真誠,一方有難,八方來援,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信念。截至3月30日,中國救援隊已從廢墟中救出27名幸存者,協助轉移災民超2000人。在這次救災行動中,中國再次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大國的責任擔當。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參與救災物資投送、搶險救援的過程中,也充分考慮到了緬甸復雜多變的地緣政治,尤其是緬甸內戰這個繞不過的話題。比如,搭載救援物資的中國運輸機群穿越緬北叢林向佤邦聯合軍控制區運送凈水設備時,就刻意繞過了軍政府把持的曼德勒空域。有意思的是,美國政府或許也想在這場天災中渾水摸魚。
打著人道主義救援的旗號,美軍派出C-17運輸機向克倫民族聯盟控制區空投的醫療包中,就混入了可改裝為通訊中繼器的太陽能充電設備。毫無疑問,這是美國為后續介入緬甸內戰在提前布局。
由于此次發生地震的中心點位于曼德勒省,曼德勒不僅是緬甸第二城市,也是緬甸政府軍和“民地武”的交火線。在曼德勒西北方向,人民防衛軍與政府軍之間的游擊戰爭已經持續數年,而曼德勒東北方向則由果敢同盟軍把控,在2024年的作戰行動當中,果敢軍已經控制了緬甸全國經濟命脈“仰光—曼德勒”公路。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3月30日報道,緬甸反政府武裝已經宣布,為了配合緬甸軍方開展地震救援工作,將實施為期兩周的部分停火。我們也期待著緬甸各方能夠以大局為重,集中精力參與搶險救災,避免這個苦難深重的國家遭遇更多的磨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