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總結推廣各地城市更新好經驗好做法。浙江省5個更新案例獲全國推廣。
近年來,浙江省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進程中,不斷探索城市更新發展新路徑,創新“城市總規劃師”模式(以下簡稱“總師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本期,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總工程師、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浙江大學城鄉發展與規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WGDO(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世界綠色設計之都委員會主席沈磊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專訪,探討走好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推進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相關話題。
中國城市報:當前,城市更新已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平衡保護與發展、統籌空間與功能、協調公共利益與多元訴求。作為城市更新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總師模式”在全國城市更新實踐中有哪些普遍性意義?
沈磊:“總師模式”是由具備豐富經驗和前瞻性視野的總規劃師領銜,將多學科、多專業的知識和力量整合在一起的一個綜合性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通過高層次的統籌協調,實現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全過程一體化,為地方行政決策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撐和專業把關。“總師模式”強調的是“伴隨式”服務與支持,從項目初期的規劃設計階段直到建設完成后的管理和運營階段,總師團隊都會全程參與,確保項目能夠符合預定目標和標準,有效解決各種更新問題。
該模式具有“54321”的特點,即5大功能、4個特征、3個體系、2個方法、1個制度:5大功能即規劃構架、技術把關、多元平衡、技術協調以及社會宣教,4個特征即持續的規劃研究平臺、動態的管理實施平臺、開放的資源整合平臺、整體的城市發展平臺,3個體系即整體性編制體系、整體性管理體系、整體性實施體系,2大運作方法即“兩端著力、中間管控”的規劃管理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實施管控,1個制度即采用融合行政管理與技術管理的“1+1”制度。
這一模式在浙江省的城市更新實踐中得到充分驗證。例如,嘉興市古城更新通過“總師模式”,從規劃策劃到建設實施,在短短488天內高效完成了109個相關項目;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嘉善片區,“總師模式”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祥符蕩創新中心和竹小匯雙碳聚落作為該模式的杰出代表,正在逐步樹立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新標桿。類似經驗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古鎮更新中同樣得到應用,通過總師團隊主導,將運河文化保護與現代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活態遺產”保護范式。此外,金華、臺州、紹興等城市也緊跟步伐,紛紛啟動“總師模式”下的城市更新項目,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與城市面貌的煥然一新。
這些城市更新實踐表明,“總師模式”不僅適用于歷史文化名城,也可為工業遺產更新、新城建設等提供方法論支撐,以系統性思維破解城市更新的復雜性問題,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普遍性指導意義。
中國城市報: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實現歷史文脈保護與當代功能提升的有機統一?浙江省的城市更新有哪些先進經驗可以借鑒?
沈磊:城市文脈是城市的靈魂,更新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通過“微介入”實現“再生長”。“浙江經驗”強調“三個融合”:一是空間融合,通過重構城市骨架,串聯歷史節點與現代功能區。嘉興市“一環四路”城市規劃以交通優化和風貌重塑,將子城遺址、天主教堂等歷史地標與商業街區、社區服務設施連接,形成“古今共生”的活力網絡;湖州市衣裳街歷史街區則通過“新舊共生”的設計手法,保留傳統街巷肌理,植入創意業態,實現文化基因的再生。
二是功能融合,推動文化遺產從靜態保護轉向活態利用。嘉興市“慢享古城中央文化軸”城市設計以風貌改造、業態升級為抓手,打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公共空間;湖州市小西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項目,通過引入非遺工坊、文化市集,使歷史街區成為市民生活的“文化客廳”。
三是技術融合,運用數字化手段賦能文脈傳承。嘉興市月河歷史街區改造采用“原真性保護+可識別性修復”技術,通過三維掃描和材料溯源,精準復原傳統建筑風貌;湖州市多個城市更新項目,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建立歷史街區動態監測系統,實現保護與利用的精準平衡。
通過多個典型更新案例證實,文脈傳承需以系統性思維統籌空間、功能與技術,既要避免“保護性破壞”,也要防止“博物館式凍結”,讓歷史真正融入當代生活。
中國城市報:城市更新如何成為產業轉型與城市功能優化的重要引擎?“總師模式”在產業更新發展過程中發揮哪些作用?
沈磊: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推動“空間更新”與“產業煥新”的同頻共振,城市更新通過物理空間再造、產業要素重組、治理體系重構的三維變革,實現城市功能迭代與產業價值鏈攀升的螺旋式發展,最終構建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的新型城市經濟生態。如嘉興市南湖天地通過對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將絹紡廠、老碼頭改造為集商業、休閑、文化于一體的城市客廳,日均吸引超10萬游客,成為“江南韻、國際范”的典范。湖州市則依托太湖溇港文化,將廢棄糧倉改造為生態藝術園區,推動農業遺產向文旅經濟轉化。
在城市更新實踐中,城市決策者做出的方向性、戰略性決定,因其重要程度極高、沉沒成本極大,需要專業技術方面的決策建議。城市總規劃師作為空間規劃領域“戰略決策”的參謀和“戰術決策”的總管,與城市決策者形成一種“權智結合”的關系,通過與政府、專家、社會各方溝通交流,打通“決策流”和“決策鏈”的中間環節,彌補主管部門在專業技術和經驗方面的不足,為科學決策提供技術把關和保障。
中國城市報: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是對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科學總結和創新。“總師模式”是如何通過引導公眾參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沈磊:“總師模式”通過對地方專業從業者的技術培訓,為地方培養規劃編制和管理的后備人才梯隊。通過組織面向公眾、學生的科普宣講,對資源價值、規劃思想和原則進行持續宣傳,加強社會各界對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視。
“總師模式”強調“全生命周期參與”理念,全生命周期理念以滿足公眾利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呼吁社會組織和群眾個體參與社會治理,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評判者和最終受益者,從而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城市總規劃師像樂隊的總指揮,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技術引領、統籌、協調、把控的重要力量。“總師模式”是走好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推進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探索實現城市戰略協同、資源統籌的良策。
“總師模式”立足“浙江經驗”,未來將致力于對城市總規劃師制度進行更大范圍推廣,形成城市、片區、社區、鄉村全體系的總師體系,推動多專業共同參與的規劃治理轉型,促進規劃行業職業發展方向從編制到管理升級,提升政府規劃治理能力,促進人居環境的高質量建設,實現城鄉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努力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
■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永超
原標題:以“總師模式”探索城市更新發展新路徑
——訪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總工程師、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