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解放軍報
本文刊于3月31日解放軍報05版
集智破解直升機攻擊難關
■邢沛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童祖靜
“位某高地反斜面目標,前出搜索!”初春時節,夜色如墨,陸軍某陸航旅一場實戰化訓練正在進行。
飛行員駕駛直升機在空中完成一套高難度戰術動作后,精準鎖定目標。
這一套新戰術動作的主創者,正是該旅“抓訓智囊團”成員——某營飛行教員滕勇。
“在山地攻防戰斗中,反斜面目標位于背向進攻方向的一側山坡,過去直升機只能采用迂回進攻的方式展開打擊,容易被‘敵’發現,這一直都是直升機作戰的難點。”滕教員告訴記者,去年一次實戰化訓練中,該旅就有多個機組被“敵”在反斜面部署的低空防空武器“重創”。
破解“反斜面之困”,消滅“山那邊”的目標,該旅調集多專業骨干組成的“抓訓智囊團”,再度發揮重要作用。滕教員和其他“抓訓智囊團”成員在反復征求飛行員意見和綜合考慮武器裝備作戰性能后,緊貼實戰需要設計和升級戰術動作,形成新戰法。
“山谷中,面對山體如何隱蔽躍升”“躍升時,如何規避火力打擊”“躍升后,如何第一時間發現目標”……面對多個實戰運用難題,滕教員和其他“抓訓智囊團”成員日夜奮戰,梳理出5類26種典型作戰場景深入展開細致研究,并借助飛行戰術模擬訓練系統反復檢驗。他們將針對性訓練細化為“理論學研、模擬試訓、實裝帶飛、實彈檢驗”4個階段,逐步提升訓練難度,在循序漸進中幫助飛行員掌握作戰技巧。
滕教員告訴記者,他們在研究探索中,還借鑒拉力賽副駕駛提供導航的模式,大幅提升了訓練精確度。
如今,在“抓訓智囊團”的推動下,新的戰術動作已多次在訓練中進行驗證,既有效破解了“反斜面之困”,又聯動推進多個戰法創新,打開了訓練新局面。
飛行訓練場走來“抓訓智囊團”
■張宇馳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童祖靜
陸軍某陸航旅組織直升機海上訓練。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張歡朋 攝
集智更利于攻關,“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說起“抓訓智囊團”的誕生過程,陸軍某陸航旅領導提起了一次難題攻關經歷。
一次實彈射擊考核,某直升機連連長郭恒龍擔任裁判組成員。他發現,在較為復雜的條件下,其他彈種成績尚可,但某型火箭彈射擊精度波動較大,命中率忽高忽低。
復盤總結會上,郭恒龍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在復雜條件下穩定該型火箭彈命中率?
可是問題拋出后,一時并沒有找到很好的對策。
不久,郭恒龍受領任務,代表旅隊參加大項訓練活動。他將帶領機組,完成對“敵”地面目標的火力打擊任務。
在進行作戰籌劃時,郭恒龍發現:戰場環境較為復雜,目標性質類型多樣,僅依靠空地導彈難以摧毀所有目標,費效比也并不科學。此時,該型火箭彈命中率的問題又一次擺在了他們面前。機組成員認真研究偏差值,詳細分析影響因素,全力查找影響命中率的“癥結”。
在實飛訓練的模擬攻擊中,郭恒龍發現瞄準目標時,直升機機體受多種因素影響會產生一定晃動,可能會導致激光測距發生偏移。
“火箭彈命中率低的問題可能是距離測量不準導致的。”經過研究論證,他們發現在特定條件下射擊時,直升機機體哪怕只有輕微的晃動,彈著點都有可能產生不小的誤差。
為解決這一問題,該旅飛行骨干和技術骨干匯聚一堂,通過對武器設備原理進行研究分析,決定改變以往瞄準、測距的一貫做法,創新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射擊方法,使直升機測距擺脫機體晃動影響。
在后來的大項訓練任務中,該旅實彈射擊取得“滿堂彩”,官兵們自主創新的“精準攻擊法”逐漸應用開來。
“集智更利于攻關,‘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此次經歷,讓該旅黨委有了一個共識:加快實現軍事訓練轉型升級,必須有一支理論功底深、專業技術精、創新意識強的骨干團隊。
為此,該旅結合自身訓練特點,采取“個人申請、營連推薦、資質審查、綜合考評、資質認證”的步驟,遴選飛行、機務、通信、氣象等專業骨干組成“抓訓智囊團”,作為旅黨委領戰抓訓的“參謀”“助手”。
在旅領導直接調動下,團隊成員一線參訓跟訓,強化訓練指導和過程監督,有效提升了部隊戰備訓練水平。記者了解到,“抓訓智囊團”運行一年后,全旅有20余名官兵在上級比武活動中摘金奪銀,該旅先后被陸軍表彰為“戰備工作先進單位”“裝備工作先進單位”。
哪里有訓練難題,“外腦”就鏈接到哪里
走下戰機,飛行骨干王晉博已完成當日飛行計劃,然而他并沒有休息。跑道旁,他時而拿起秒表計時,時而帶上相機跑向降落點,認真觀察每架戰機起飛和降落。
“飛機降落時,機身姿態保持不夠平穩,輪胎接地過于粗猛。”當日飛行訓練講評會上,王晉博投影出一張降落點圖片,對輪胎摩擦痕跡進行分析。講臺下,被講評的機組成員認真記錄問題,研究整改措施。
作為首批改裝某型直升機的飛行員,王晉博不僅自身飛行技術過硬,還是優秀的飛行教員,曾帶教出不少飛行骨干。像王晉博這樣的骨干在該旅不乏其人,他們被吸納進“抓訓智囊團”,在抓好自身訓練的同時當好“參謀”“助手”,輔助旅黨委抓好部隊練兵備戰工作。
該旅領導告訴記者,“抓訓智囊團”成員大部分是營連骨干人才,通過在全旅層面加強資源統籌,發揮他們身處訓練一線的優勢,讓旅黨委領戰抓訓的觸角向末端延伸。
為此,他們調整飛行訓練指揮組人員編成,采取輪流值班的方式,安排“抓訓智囊團”對應的專業小組進場跟訓,全程指導督導訓練開展,并對當日飛行訓練各要素履職情況進行講評,助力部隊解決訓練難題。
在該旅組織的每周訓練分析會上,需要對本周飛行訓練進行集中講評,并對下周飛行訓練進行研究籌劃和要點提示。“抓訓智囊團”成員的發言常常是“重頭戲”。
“五六分鐘的發言看似簡單,卻需要大量的數據和事例支撐,才能提出管用的建議。”王晉博告訴記者,一周緊張忙碌的飛行訓練結束后,不少戰友都已就寢入睡,而自己經常在飛參判讀室挑燈夜戰。
在一次實彈射擊訓練中,多枚空地導彈未命中目標。精確制導武器為何沒有命中?這個結果讓官兵出乎意料,大家紛紛把目光轉向“抓訓智囊團”,期待他們在周講評會上撥開“迷霧”。
深夜,飛參判讀室燈火通明。飛行骨干史軍滔一幀一幀回放畫面,一組一組判讀飛行參數,氣象預報師仔細分析當日天氣情況對導彈的影響,彈藥負責人積極對接廠家,進一步查找原因……
“通過觀察分析,可能是由于目標位置特殊,攻擊距離較近,加上風向、地形等因素影響,第一發導彈命中后產生火焰、粉塵等干擾物質,對后續導彈造成干擾,導致命中率降低。”在當周的訓練分析會上,史軍滔的分析發言,為解決問題打開了“突破口”。
哪里有訓練難題,“外腦”就鏈接到哪里。前不久一次旅黨委議戰議訓會上,如何提升火力打擊效率被列為重點課題,列席的“抓訓智囊團”成員圍繞課題積極發言,提出解決措施。
在隨后的攻關研究中,史軍滔帶領攻關小組根據目標性質,采取不同高度、不同距離和不同攻擊方式進行檢驗性射擊,廣泛收集整理多組數據,結合射擊結果進行深入研究分析,一套火力打擊效率更高的組合攻擊新方法應運而生。
為進一步激發“抓訓智囊團”的創新活力和訓練熱情,該旅黨委嘗試用主創人員姓名來命名各類戰法打法。
“是誰創新的戰法,就用誰的名字命名。”“抓訓智囊團”成員們深入練兵場摸實情、謀實策,扭住影響備戰打仗的瓶頸問題集智攻關,“嚴科教學法”“張景導氣法”等一批成果也隨之“誕生”,部隊戰斗力基礎不斷夯實。
“抓訓智囊團”運行以來,骨干成員常態參加教學研討、考核督導和難點攻關等活動,梳理總結的多項抓訓經驗在旅黨委議戰議訓會上被采納。
輔助領戰抓訓,要有“本領恐慌”,必須主動突破自我
在飛行模擬訓練中心,飛行員張灝在模擬艙內時而“駕機穿越山谷”,時而“與‘敵’展開空中格斗”……“抓訓智囊團”成員雒星身在指揮中心,通過大屏觀看飛行訓練全程。
“飛行狀態沒保持好,原因是壓桿蹬舵力度稍大了些。”張灝的訓練一結束,雒星就拿到了飛行參數評估報告表,對照圖表上的數據曲線進行飛行人員能力分析。而這些新鮮出爐的數據,經過梳理總結后,都會第一時間呈到旅黨委議戰議訓會上,成為旅黨委研究訓練形勢的重要依據。
“以往飛行教學主要依靠手把手帶教,效益并不高。”雒星告訴記者,為此,“抓訓智囊團”主動聯系廠家院所,與“外腦”組網,攜手開發戰術模擬訓練系統,預設不同地域空域、不同對抗條件和不同電磁環境的模擬戰場,組織開展多個新課目訓練。
未來戰場瞬息萬變,戰斗進程明顯加快,裝備搶救搶修效率必須跟上作戰節奏。記者在該旅機務訓練中心看到,旅保障部領導正在督導一場直升機線路故障排除訓練。
一名航電師拿著平板電腦,采用“抓訓智囊團”成員、機務骨干鄭瑋自主研究的“智能化通斷測試系統”,接上插頭插針,屏幕上很快就出現指示,電纜通斷的具體位置一目了然。
以往排查線路故障位置需要更換機載設備,嚴重影響搶修效率。鄭瑋帶領戰友將分離式布線圖進行系統整合,搭建新系統,通過數千次測試論證,通斷測試準確度達90%以上。
“創新連著部隊戰斗力,哪怕一點點的錯漏都不能有。”就在大家準備申報成果時,鄭瑋卻叫了“暫停”:10%的失敗概率不排除,貽誤戰機的后果不堪設想。隨后的300多個日夜里,鄭瑋帶領戰友潛心研究,認真分析影響精準度的諸多因素,并逐一消除或降低。
“輔助領戰抓訓,要有‘本領恐慌’,必須主動突破自我。”這是“抓訓智囊團”成員們的共識。
前段時間,部隊改裝某型直升機。“關鍵時刻必須挺出來!”新裝備集成化程度高,綜合航電系統復雜,座艙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化,“抓訓智囊團”成員率先踏上改裝之旅。
改裝隊伍中,特級飛行員盧陶是年齡最大的飛行員,機械師韓北君是年齡最大的“老空勤”。作為“抓訓智囊團”成員,他們雖然經驗豐富,但體力、精力和記憶力都不比年輕時候,面對系統復雜、操控陌生、風險未知的新機型,他們選擇下“苦功夫”“笨功夫”。
經過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盧陶和韓北君成為全旅第一個完成首飛的機組,改裝團隊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第一批戰機的試飛交接,連廠家都感到“了不起”。在“抓訓智囊團”成員帶教下,大批飛行人員順利完成改裝,新課目訓練成效取得突破。
骨干團隊勇于攻關,黨委領戰堅強有力。該旅領導告訴記者,他們將持續深化前期做法,進一步建強壯大“抓訓智囊團”,助推部隊建設轉型,加速提升實戰能力。
(本版人名均為化名,采訪中得到孫宏平、袁誠、代建華大力協助,特此致謝)
銳視點
暢通智慧轉化鏈路
■劉兵
古人云:“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歷史一再證明,最富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往往孕育于基層實踐的沃土之中。而在決策學中的“群體智慧”理論,說的也是在眾人參與論證下,個體智慧得以聚合,抵消偏見、修正錯誤。
立足訓練執勤一線、身處備戰打仗前沿,基層官兵作為武器裝備的操作者、戰法訓法的實踐者,其想法往往最符合部隊實際,也最貼近戰位需要。但是個人智慧總有一定局限性,再有經驗的維修骨干,也不可能精通所有排除故障的方法,運用基層智慧集智攻關戰訓難題,有助于推動部隊戰斗力建設提質增效。正如一位學者感嘆的那樣:“用好群眾智慧,整個世界就是你的智囊團!”
建立開放包容的參與機制,群體智慧才能發揮真正威力。搭建對話平臺,形成常態化意見收集網絡,營造“人人皆可建言”的氛圍;打破專業壁壘,讓不同專業之間產生思想碰撞,吸收借鑒經驗方法;善于梳理分析,從大量的群體智慧中,尋找關鍵有用信息,服務戰訓難題解決。
群體智慧的作用發揮,最終還是要看戰訓效能轉化比,否則也只是紙上談兵。形成智慧轉化的暢通鏈路,需要打造“創新共享平臺”,讓分散的基層智慧得以匯聚、碰撞、進化;需要建立價值轉化機制,通過“實踐—理論—效能”的良性循環,將群體智慧轉化為戰斗力提升動能;需要樹立動態更新理念,及時吸收新觀念、新想法,定期完善更新“成果庫”,做到與時俱進地轉化運用。
未來戰場具有鮮明的“智戰”特點,群體智慧是科學決策的重要支撐。基層官兵位于軍事斗爭準備最前沿,善于傾聽一線的想法,想方設法“借智”“集智”,努力實現眾籌與眾創并舉,才能在關鍵時刻精準施策、決戰決勝。
來源│光榮e家 (ID:plaefamily)
編審│洪玉生
責編│童祖靜
編輯│方仲平
郵箱│grejwx@163.com
刊期│2789 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