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劉婷
在卷到極致的家電賽道,幾乎所有企業都在“修復Bug式”地推新:舊結構小升級、舊品類新造型。極少有企業會從零開始,試圖拆掉一個系統,再重建它的邏輯。
在這一背景下,家電賽道迎來踢館選手。
在2025年AWE展會上,這家以高速馬達和清潔電器起家的公司,首次以“全屋智能家電品牌”的身份全面亮相:推出首款具備機械臂結構的空調X-Wind、搭載20萬轉/分鐘的馬達和AI調節算法的Z50吸塵器,以及搭載了雙重醫用級光療波長以及雙效頭部的X20 Pro智能吹風機。
三款產品背后,是一套不按家電行業品類打法出牌的系統構想。
不過,上述產品不是以更高參數亮相市場,而是作為空間調節中樞、清潔感知節點、人體健康入口等被擺入系統拼圖中。它們不是拼價格、拼渠道、拼廣告投放的新品類補位,而是一次從產品結構、數據路徑到空間交互邏輯的重寫嘗試。
在2025年AWE上,追覓還發布全系智能廚電、洗衣機品類等多款新品。這是追覓第一次以“家電公司”的身份亮相,也是在行業增長趨緩、價格戰頻發、技術邊界固化的當下,一次少見的技術逆流。
挑戰也因此而來:消費者是否愿意接受一套不按常理出牌的全屋智能方案?硬件性能與系統協同能否真的撐起這個愿景?渠道體系、售后服務、品牌心智……這些對一個新晉家電品牌而言,仍是難以繞開的現實考題。
追覓的答案,會是什么?
不是“做一臺空調”,而是換一套系統邏輯
空調行業是公認的家電紅海。據GfK中怡康推總數據顯示,2024冷年(指上一年8月至當年7月),中國家用空調市場零售量為6031萬臺,同比增長0.5%;零售額為1899億元,同比下降3.2%。
在這個高度集中、競爭成熟的賽道里,新品牌切入的難度不止是制造本身,更是渠道、服務和用戶心智的系統挑戰。
追覓選擇從這里切入,幾乎選了一條最難的路。
“我們不是做一臺還不錯的空調,而是試圖從底層去改寫空調的定義。”追覓空調BU負責人、首席產品經理李正良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他口中的“底層”,指的是一整套送風系統、結構控制與空間感知邏輯,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配置迭代。
在AWE 2025上亮相的X-Wind系列,是追覓首次推出的空調產品。它采用雙機械臂結構,通過“廣角馭風”技術配合275°康達翼,重新設計了送風路徑與空間覆蓋方式。但李正良強調:“我們不是把掃地機器人的技術‘橫向挪過來’,而是從零開始重新設計一整套系統。”
“傳統空調太注重制冷,忽視送風。我們反過來先思考‘風’該怎么送,再重新定義結構。”李正良說。
事實上,盡管行業每年仍有新品上市,但多數廠商的創新集中在能效標識迭代、產品尺寸優化和輔助功能拓展,對送風結構本身的革新幾乎停滯多年。
當時代周報記者問及追覓選擇卷進空調紅海賽道的時候,李正良回應稱:“我們進入這個賽道是因為我們對科技非常執著和癡迷,我們非常追求科技。我們在科技上會加大很多投入。比如我研發壓縮機花了很大成本,但是研發完只做戶外空調的話,無法惠及整個行業,所以我們才會選大賽道。”
除了行業變化緩慢的判斷,追覓也從用戶端看到了切口。“有的用戶會把自己的空調裝在柜子里,比如在臥室嵌入衣柜,在客廳藏在書架后面。我們問原因,他們說空調太丑了。”李正良舉例道,“我就借鑒了其他家電,冰箱是平嵌、洗衣機是平嵌、烘干機是平嵌,為什么空調沒人做嵌入式?沒人做這件事,我們就來做。”
“我們主要還是關心兩個核心問題,就是用戶和技術。比如用戶要家居融入,雖然行業專家第一反應是做不出來,我們就去挑戰這樣的不可能。”他說。
面對“如何進入高端市場”的質疑,李正良回答:“所有人都想做高端,但是走的路線不一樣,有搞文藝的、有搞技術的、有搞藝術的。我們想搞的是顛覆的全球首創。”
這也決定了追覓空調從一開始就走了獨立路線:供應鏈、渠道和服務體系完全脫離清潔電器體系,以“空調公司”的標準重新搭建。
從吸塵器到個護,全屋智能在家電中長出來
在清潔電器領域,吸塵器已進入智能加速期。從吸力參數比拼、手感優化、續航能力延長,到可視化顯塵和智能吸力調節,幾乎每一個細節都成為廠商創新的切入口。
追覓選擇繼續把這條路徑走深。其在AWE 2025上發布的Z50 Station,是行業首款搭載20萬轉/分鐘高速數字馬達的自集塵吸塵器。吸力提升至350AW,搭配綠光顯塵系統、AI智能灰塵識別和吸力自動調節等功能。“Z50的每一項升級,目的都是讓它更像一個主動設備,而不是一個需要用戶理解的工具。”追覓吸塵器產研負責人張琪說。
張琪強調,吸塵器未來的演進方向不只是掃得更干凈,而是具備環境感知、自我調節、系統聯動能力。“我們的APP記錄使用習慣和清潔路徑,未來可以與其他家電聯動。我們正在推進和DeepSeek大模型的融合,希望吸塵器能成為智能家庭中的感知和反饋節點。”他說。
如果說吸塵器是空間的清潔中樞,那么追覓正試圖在另一端——個護電器上,打通“人體感知”的入口。在本次展會上,其推出的X20 Pro吹風機被定義為“頭皮頭發健康中心”,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電吹風產品。
X20 Pro搭載了智能溫控芯片、精華霧化技術和雙波段紅光理療功能。“你可以理解成一個分布式的個護IOT設備。”追覓個護BU產品與市場負責人尹盛表示。他解釋道:“我們已經在研發頭皮檢測模組,結合算法推薦護發方式,并通過APP記錄使用習慣和護理變化趨勢。”
“我們不是做一堆SKU,而是希望圍繞用戶頭皮頭發健康建立系統能力。”尹盛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
“頭發護理已經不是洗完就吹干的問題了。”尹盛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我們觀察用戶的護理路徑,從洗護、速干、造型到養護,發現其實存在很多無意識、低效率、反效果的使用方式。”
當被時代周報記者問及與傳統日化企業吹風機的差異時,尹盛強調,追覓強調熱的主動管理能力。“傳統日化護發行業,沒有熱的參與,會直接影響毛鱗片的打開、閉合與精華吸收。”尹盛說,“這是傳統日化企業難以切入的能力,而我們恰好能管理熱源、能量密度、風道通量與閉環調控。”
此外,個護生態的構想也不僅止于設備硬件。尹盛表示,追覓正在構建以APP為中樞的護理系統,結合紅外熱成像、實時溫度反饋等感知技術,未來可能實現“用梳子梳頭的同時完成頭皮健康檢測,并推薦合適的吹風模式與護理產品。”
在提升設備智能化的同時,追覓也在探索如何用數據驅動個護體驗的服務閉環。
盡管個護領域仍處在強品牌、低頻使用、高復購門檻的現實階段,但追覓在嘗試將“數據記錄—主動服務—跨設備聯動”的邏輯嵌入傳統家電。
挑戰舊秩序,追覓試圖重寫家電行業的操作系統
面對用戶愈發鈍化的需求反饋,家電行業似乎緩慢滑入一種“更新即重復”的循環里。這一現象導致的最明顯后果是:價格戰在常態化,創新在微幅演進。此外,掃地機器人、洗地機、個護小家電等新興品類也在趨于成熟,紅利期逐步見頂。
這是一個技術周期更替變慢、消費認知路徑變重的行業。大多數品牌在“做得更好”與“賣得更便宜”之間來回博弈,很少有人再試圖重寫產品定義。面對價格戰,多名追覓業務條線負責人均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不打價格戰、堅持做高端市場。
追覓的做法,顯得不合時宜。
它不是試圖在某個品類中做得更強,而是正式殺入大家電賽道,挑戰“家電等于孤立設備”的邏輯。從搭載機械臂控風系統的空調,到識別污染并自動調節的吸塵器,再到具備健康記錄與推薦功能的吹風機,追覓試圖構建的是系統思維下的家電節點網絡。
這套邏輯更像智能汽車廠商的路線圖:用戶不是在使用某個設備,而是在與一套感知—反饋—聯動系統交互。追覓不只是做家電,它想像特斯拉那樣,重構系統與場景,即跳出“家電即設備”的思維框架,用感知、計算與聯動邏輯,搭建出一個圍繞家庭空間運行的操作系統。
只不過,汽車行業完成了這場切換,家電行業卻剛開始進入“特斯拉時刻”。當下,追覓不是只是打出全屋智能的概念,而是在各業務線中做了明確的系統卡位。
“空調不是追覓生態的附屬品,或者說追覓任何BU的任何產品,都不是附屬品。”李正良表示。空調的作用,不止是調溫,更在于重構“風”與空間的關系。
在清潔端,吸塵器成為感知和反饋的入口。“我們希望吸塵器成為智能家庭中的感知和反饋節點。”張琪指出,其APP記錄路徑、識別污染點,并計劃與其他家電形成主動聯動。
而在“人”的維度,個護設備成為健康數據的源頭。“我們要做智能生活家,個護是生態的重要一部分。”尹盛說。當前的吹風機已內置溫控芯片、水霧霧化系統與頭皮檢測模組,結合APP形成閉環。
從風的控制、空間的清潔,到個體的健康感知,追覓正在用節點設備構建一個硬件層面真實可行的智能系統。
當然,這條路并不容易。家電的更替周期長,用戶心智更新慢,生態協同門檻高,且各大廠商的閉環系統早已筑高。
追覓并不回避這些問題。“我們不看誰的份額漲了、誰的掉了,我們關心的是用戶被什么打動。”李正良說,“要么不做,要做就要用技術創造價值。”
站在2025年,追覓或許還在生態搭建的早期階段,但它率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家電不只是電器,而是空間中的智能節點,那用戶是否也可以換一套行業的操作系統?
這個問題,值得被提出,也值得被回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