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初三,公歷3月31日,在這春和景明、萬物競發的美好時節,陜西藍田華胥陵廣場上莊嚴肅穆,一場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民族情感的文化盛典——乙巳(2025)年恭祭華胥氏大典,于旭日初升之際盛大啟幕。國家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陜西省政協原副主席田源,陜西國際基金會理事長景鋒英,中國策劃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著名策劃家寧懷遠,國際道教協會會長、青華宮住持黃世真道長,資深傳媒人、陜西文旅推廣大使、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老子故里文化顧問、文化學者張龍,西安金領書畫院院長、著名畫家陳百忍、著名書法家石朝暉,藍田玉商會會長楊博等各界知名人士齊聚于此。這不僅是一場追思人文始祖的莊重儀式,更是全球華人跨越山海、尋根溯源,凝聚一心、傳承華夏文明的精神盛會。山西永濟、山東鄄城兩大分會場借助云端科技,與主會場實時聯動,天涯共此時,三地同祭,共緬始祖,浩蕩之勢,彰顯著中華民族根系相連的深厚情誼。西部新聞網聯合多家媒體重磅聚焦本次活動。
吉時啟禮,古韻昭彰
上午9時30分,激昂澎湃的鑼鼓聲率先劃破長空,歡快而富有節奏的鼓點如萬馬奔騰,瞬間點燃現場氣氛,似在喚醒沉睡千年的記憶,又似在向世人宣告這場盛典的隆重開場。伴隨著這振奮人心的鑼鼓旋律,現場嘉賓滿懷敬畏與虔誠,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有序入場,腳步間滿是對人文始祖的尊崇。鄭欣淼、田源等貴賓的身影尤為矚目,他們的出席為這場大典增添了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莊重氛圍 。
9時50分,祭祀典禮在萬眾矚目中正式開啟。34通雄渾厚重的鼓聲,宛如歷史的回響,聲聲叩擊著人們的心靈,象征著中華大地34個省級行政區對始祖的深切緬懷;緊接著,9響鐘鳴悠悠而起,余音裊裊,這一嚴格承襲周禮最高規制的開場,盡顯莊重與肅穆,寄托著華夏兒女對人文始祖華胥氏跨越時空、無盡綿延的敬仰之情。剎那間,全場一片寂靜,所有人皆靜默肅立,屏氣斂息,以最純粹的姿態向始祖致以最誠摯的敬意,時間仿若在此刻定格,唯有微風輕拂,訴說著對先人的無盡追思。
緊接著,26名代表身著傳統服飾,步伐穩健地走上祭臺,齊聲誦讀氣勢磅礴的《華胥頌》。他們的聲音或激昂高亢,或深沉低回,交織在一起,如同一曲穿越千年的贊歌,響徹云霄,將現場氛圍烘托得愈發莊嚴肅穆,每一個字符都飽含著對始祖功績的贊頌與敬仰,每一句詩行都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沉浸在這濃郁的文化氛圍之中,深切感受到自身與華夏文明深厚的淵源。
古禮傳承,追思先祖
主祭人上香環節,主祭人身著華服,神情凝重而虔誠,手持香火,緩緩向前。他的每一步都踏得沉穩有力,每一個動作都飽含敬意,仿佛在與始祖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現場所有人的目光都緊緊追隨著主祭人的身影,在裊裊升騰的香煙中,寄托著對始祖的無盡思念與崇敬。
隨后,最為隆重的“九獻禮”環節震撼登場,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9組主從祭人員身著古樸典雅的祭祀禮服,儀態端莊,手捧玄酒、玉璧、太牢等珍貴的傳統祭品,依照嚴格的古禮規制,依次緩緩上前敬獻。他們的動作整齊劃一、嚴謹規范,每一個細節都力求還原上古祭祀的真實場景,舉手投足間盡顯對先祖的敬重與追思。這一環節不僅完整呈現了上古祭祀儀軌的神秘與莊重,更讓在場觀眾仿若穿越千年時光,親身領略到古代祭祀大典的恢宏與肅穆,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在祭祀禮樂環節,20名舞者宛如從歷史畫卷中翩然而出,她們身著華麗的古裝,手持雉翟,身姿婀娜,翩翩起舞。靈動的舞步、優美的韻律、飄逸的衣袖,伴隨著悠揚典雅的古樂,生動再現了《周禮》記載的祭祀樂舞場景。舞者們的一顰一笑、一招一式,都精準地詮釋著古代祭祀樂舞的神韻與內涵,將現場觀眾帶入了一個如夢如幻的歷史時空,讓人不禁沉醉其中,感嘆中華民族文化的璀璨與輝煌。
恭讀祭文環節,祭文撰寫者以飽蘸深情的筆觸、莊重典雅的語言,回顧了華胥氏作為中華民族始祖母的豐功偉績和對華夏文明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從華胥氏孕育伏羲、女媧,開啟人類文明的曙光,到她帶領部落繁衍生息,開創早期人類社會的雛形,每一段歷史故事都被生動地再現,每一份感恩與追思都在字里行間流淌。當祭文誦讀聲在廣場上空緩緩回蕩,現場所有人都沉浸在對始祖的緬懷之中,眼中飽含著對先輩的敬仰與感激之情。
最后,全場人員整齊站立,面向華胥陵,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莊重地向華胥氏行三鞠躬禮。每一躬都傾注著深深的敬意,每一禮都表達著對始祖的無限追思,這一刻,全場肅穆,萬籟俱寂,唯有人們心中對始祖的尊崇與敬愛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祈福盛世,共襄愿景
10時30分,陽光愈發燦爛,照耀著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祈福典禮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拉開帷幕。首先進行的是坤德獻禮,寓意著對女性偉大生育和養育之恩的贊頌,象征著大地母親般的慈愛與包容;緊接著的豐稷獻禮,寄托著人們對農業豐收、生活富足的美好祈愿;源脈獻禮則強調了中華民族血脈傳承、根脈相連的深刻內涵,提醒著人們不忘本源、銘記歷史;芳華獻禮展現出青春與活力,寓意著中華民族的蓬勃發展與生生不息。
在這幾個獻禮環節中,來自海內外的華人代表們懷著無比崇敬與虔誠之心,依次敬獻五色土、五谷等象征物。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卻承載著非凡的意義,它們既傳承了古老的“水土之祭”傳統,又被新時代賦予了“五谷豐登、四海升平”的美好寓意。每一位代表獻上祭品時,眼中都閃爍著希望與憧憬,他們將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國繁榮昌盛的祈愿,都融入到這簡單而又莊重的儀式之中。
終章合祭時,全場氣氛達到了高潮。所有人共同面向華胥陵,雙手合十,閉目祈愿。此時,廣場上彌漫著一種神圣而又莊嚴的氣息,微風輕拂,仿佛是始祖在回應著人們的祈愿。在這一刻,全球華人的心緊密相連,共同祈愿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和諧共生。
祈福典禮結束后,方陣獻花活動溫情上演。人們手捧鮮花,神情莊重,邁著緩慢而堅定的步伐,依次走向華胥陵。他們輕輕將手中的鮮花獻上,花瓣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對始祖的無盡思念與感恩之情。與此同時,“中華母親節”倡議簽名活動也在現場熱烈進行,眾多嘉賓紛紛圍聚在簽名墻前,鄭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表達對設立“中華母親節”的大力支持與殷切期待。這一活動不僅是對中華傳統孝親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中華民族家庭美德的深情呼喚,讓人們在緬懷始祖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家庭與親情的珍貴。
值得一提的是,資深傳媒人、陜西文旅推廣大使、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老子故里文化顧問、文化學者張龍先生,已連續十年風雨無阻地出席華胥氏大典。此次,他懷著對大典的深厚情感與對華夏文化的熱愛,特地為大典題字“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共祭華胥啟新程”“情系華胥”“尋根華胥”。其筆鋒蒼勁有力,氣勢磅礴,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無盡的力量,既為大典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又表達了他對恭祭華胥氏大典的堅定支持與美好祝愿。
論道華胥,傳承致遠
大典圓滿禮成后,首屆華胥文化發展大會在西安盛大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圍繞華胥文化的歷史定位、文明價值、發展利用和規劃設計等核心議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他們從歷史學、考古學、文化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角度,深入解讀華胥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深遠意義,為華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建言獻策。
在熱烈的研討氛圍中,專家們旁征博引、深入淺出,或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提出獨到的見解與思路。有的學者通過對古代文獻的深入挖掘,還原了華胥氏時代的社會風貌與文化特征;有的學者結合現代考古發現,為華胥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證據;還有的學者從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探討了如何將華胥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推動華胥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場思想的盛宴,不僅加深了人們對華胥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更為華胥文化在未來的傳承與發展指明了方向,讓古老的華胥文化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鄭欣淼、田源等出席嘉賓也在會議中分享了自己對于華胥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見解,為大會注入了新的思考維度 。
此次乙巳(2025)年恭祭華胥氏大典的成功舉辦,如同一座熠熠生輝的燈塔,照亮了中華民族溯源尋根的歷史征程,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身與華夏文明的緊密聯系。它不僅是一次對人文始祖的深情緬懷,更是一次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進一步增強了全球華人的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相信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華胥文化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將如同一面旗幟,引領著中華兒女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拼搏,續寫華夏文明的輝煌篇章。(張栢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