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一年一度的315又到了,楊銘宇黃燜雞道歉了,國務院食安辦對于暗訪出來的亂象也下令掛牌督辦了。一切都在按流程走,看起來似乎都已經輕車熟路。
因為食品領域的亂象時時發生,黃燜雞的這件事還未徹底過去,蜜雪冰城類似的亂象也在網上發酵。頗有一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感覺。說到底,整個食品行業似乎都在這么做,制約力顯得空洞。
剩菜回收給其他顧客吃
黃燜雞米飯是加盟連鎖模式,截止到本月10號,全國的門店有2518家,雖然相比去年減少了200家左右,但在連鎖快餐品領域,這一品牌的門店數量排全國第一。
餐飲本身沒有實質性的技術含量,品牌效應的本質無非是質量以及服務態度,而暗訪發現的亂象,就好像把硫酸潑在了招牌上。
現實的情況是,餐飲門店把剩飯要我禁了,消費者的嘴里這種透徹骨髓的惡心感,比硫酸潑門面的侵蝕還要嚴重。
然而事實就是如此。記者在暗訪中發現,一部分加盟的店面會小心翼翼的將上一波碗里吃剩的菜撿起來,經過處理后再放到下一份飯菜里。循環利用,高效低成本。
后廚的情況慘不忍睹,食材不新鮮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很多食材明顯已經變質,但依舊會進行處理,然后賣給消費者。
隔夜的肉類食材不管有沒有變質,也不會進行任何處理,都會再度使用。至于在后廚的工作人員,有些店員在工作期間隨時隨地抽煙,有的會直接用手接觸食材。
至于肉類掉進垃圾桶里,外賣單掉在已經做好的飯菜上,諸如此類都是家常便飯。一些門店的工作人員,不用辦理健康證就可以直接上崗。
看著很亂是吧?可就像文章開頭說的那樣,這都已經是固定的流程,因為往年其他食品領域的亂象基本上和今年的情況一模一樣。
亂象背后,是已經物化的常態
暗訪中的記者問過一些門店的工作人員,他們全都是一副漠然、漠視、漠不在乎的狀態,畢竟制作的飯菜沒有吃進他們的嘴里,所以就無所謂。
甚至還有人覺得,即便被查處,發現后最終倒霉的無非是老板,他們這些底層員工不受什么損失。
從當年牛奶界的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再到現在食品領域的各種亂象,所有直接和間接的參與者,他們的態度從始至終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
也就是說,食品領域的任何亂象早就完全固化,不是食材出了問題,是人心觀念出了真正的問題。
把法律法規當成兒戲已經成為常態,道德觀念變成了笑話,利潤利益都不用刻意去追求,嵌入骨髓變成了潛意識。換句話說,只要從事這一行,不用刻意學習,自動就會這么做。
所以說,亂象的背后就是已經徹底固化了的常態,誰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誰都不會去捅破這層窗戶紙,直到每年的315前后出現一些曝光,再推出一些督辦案件,似乎就萬事大吉。
為什么會變成這種樣子?因為有道德底線的人早就被驅趕走了。
互害邏輯,劣幣驅逐良幣
圍繞食品領域的亂象,社會上提出了一種互害觀點,所謂互害,就是字面意義上的互相傷害。
以前媒體曾經曝光,有的菜農為了殺蟲,使用被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性農藥,種出來的菜農民自己不吃,全都批發或者零售了出去。
還有一些地方,河流和土壤曾經被附近的工廠污染過,種出來的糧食、莊稼重金屬超標,當地人依舊把收獲后的糧米賣了出去,自己則購買糧米吃。
這種現象就是典型的互害邏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利潤和私欲,不考慮任何后果,把有毒有害的食品銷售給他人,以為自己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得到安全的食品。
這些人在做的時候,就沒有想過自己可以這么操作,其他人也可以這么操作,等到所有人都這么操作的時候,整個食品領域還會有安全的東西嗎?
就像網上曝光的蜜雪冰城后廚的亂象,那位工作人員說自己不喝蜜雪冰城的飲品,可他有沒有想過,自己有可能會去吃黃燜雞米飯?反過來說,黃燜雞米飯門店的工作人員也可能會去喝蜜雪冰城的飲品。
在互害模式下,相互傷害早就形成了一個閉環鏈條。有的人懷著僥幸心理,總以為自己可以躲過去,可實際上,當鏈條里的其他環節也這么操作的時候,總有一個環節會讓你中招。
因為人心早就變得畸形,互害現象徹底蔓延開來,侵蝕了幾千年文明歷史和禮儀之邦的根基。所有人都在這么做,如果你不這么做,就沒辦法在這個群體中生存下去。
由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劣幣驅逐良幣,留在行業內的也都是歪瓜裂棗,誰的下限越低,反倒越是能夠在競爭中獲取利益上的優勢。
社會環境正在失范
為什么要這樣?因為整體上的社會約束力正在變得空洞而無效。任何一個行業都在追求成功,所有人加盟開餐飲門店,都希望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回報和利潤。
唯利是圖、極度拜金都已經變成為一種潛意識。再者,競爭激烈,生活成本持續變高,客觀上也迫使人們不得不這么去做。說到底,是整個社會環境失范。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群人在路口等紅燈,當看到沒有車輛經過,有的人開始蠢蠢欲動,試圖闖過去。一旦第一個人這么做,緊接著就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
都在追求性價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整個社會的運行總體規則就會被人不斷去觸碰,甚至突破。
有人突破了這個底線,緊接著就會有跟風者,由此帶來的就是對法律規則的無視,還有就是根本意義上的道德滑坡。
真的就不存在監管嗎?并不是,就像此次被曝光的黃燜雞米飯亂象,國家層面接下來肯定會調查處理。
但問題在于,突破底線的行為呈現出燎原之勢的時候,所有的監管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會失靈,甚至是失效。
所有的法律法規以及詳細的政策規定都是死的,人們是否遵守那是另外一回事。尤為關鍵的是,真正落實需要監管到位,每個環節都要參與并加強監控,否則的話就會變成一紙空文。
在這種情況下,難道真的就沒有辦法處理了嗎?事實上并非如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舊中國某些現象的鮮明對比。
曾經的舊中國,鴉片遍地。新中國成立后,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鴉片在中國大地上就徹底絕跡。哪怕到了今天,在高壓禁毒之下,我國的毒品問題和世界其他國家比起來是最低的。
所以說,很多事情不是說不能處理好,關鍵是看會不會下大力氣去整治。有人可能會反駁,食品安全問題和毒品問題不是一回事。
但問題是,同樣的法律法規,為什么國外對于食品安全的處理力度就很嚴苛呢?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做的也嚴苛一些呢?
國外是怎么做的?
以美國為例,他們的食品領域在20世紀初期也十分混亂。美國作家辛克萊曾經在記事文章中這樣描寫,變質了的豬肉搓上蘇打粉就可以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鏟進香腸攪拌機……
100多年后,美國制定了詳盡復雜的食品安全法規,而且這些法律法規都是在經歷了很多次的食品安全事故后,才陸續制定的。
最讓不法商販心驚肉跳的,還不是法律層面的監管,而是一旦出現事故后要面臨的天價懲罰乃至賠償。
一個企業被直接罰到破產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每年至少會扔掉價值910億美元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都過了保質期。
商家也可以選擇不扔掉,可以選擇偷偷的摻雜起來賣掉,可一旦被發現、舉報就得不償失了,由此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企業基本上不太敢為了蠅頭小利鋌而走險。
德國在食品安全領域同樣也有重判和重罰措施。比如在2010年的時候,食品安全機構在檢查中發現了雞蛋中存在超標的致癌物質。
雞蛋被召回,涉事的企業乃至波及的養殖場都進行了處理,其中的責任人還被提起了刑事訴訟,面臨的高額罰款會讓肇事者破產。
韓國采取的措施除了高額罰款外,還會讓肇事者禁止進入食品行業,一旦責任人被判刑或者認定有罪,按照規定,10年內不能從事食品行業的任何經營活動。
除此之外,法國、巴西、英國等國家,圍繞食品領域的監管也都十分嚴苛。在英國的一家餐館,曾經一個孕婦吃了一點兒帶羊肉的菜出現過敏,然后半年時間沒有工作。這家餐館隨后就被罰款45萬英鎊,由于支付不起高額的罰款,只能宣布倒閉。
國外圍繞食品安全能夠重罰重判,為什么國內就不能采取類似的措施?最近20年的時間,除了當年三鹿奶粉事件,涉事企業以及企業的負責人遭到懲處外,其他食品領域的安全事故又有哪些被重處了呢?
結語
食品安全領域的亂象,人心和道德需要一點點去改變和提高,但是法律和監管措施一定要立體化并且到位。
否則,年年都有315,年年都有媒體的暗訪和曝光,年年都有建議和各種觀點,但年年還是有各種各樣的食品亂象。
如果形成了這樣的趨勢,監管成了隔靴搔癢,也就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和效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