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一生跌宕起伏,許多人記得他鞭尸報仇、直諫而死,卻少有人知道,在他窮途末路、命懸一線的時候,有一位不曾留下姓名的漁夫,曾救他一命。
那天,江邊風大浪急,漁夫劃著一葉小舟,默默把他送過江。伍子胥感激涕零,解下隨身佩劍相贈。誰知漁夫接過后,轉(zhuǎn)身便自刎。他說:“我救你不是為了這把劍,你不信我,我也無顏活。”這一幕,讓伍子胥終生難忘。
夜渡江水
春秋末年,楚國京城郢都剛剛下了一場雨,天空依舊陰沉著,昭關以北的江水泛著渾黃的波浪。
一個中年男子沿著江岸踉踉蹌蹌奔逃,他衣衫破爛、滿臉風塵,身后傳來犬吠與人聲。他不時回頭,確認追兵尚遠,這才氣喘吁吁地撲到江邊,一屁股坐在亂石之上,緊緊握著懷里的佩劍。
這人正是伍子胥,楚國貴族之子。短短幾月,他從朝堂貴胄變?yōu)橥ň冎怼?strong>父親伍奢、兄長伍尚因諫言得罪楚王,雙雙被殺。
伍子胥避過楚兵數(shù)次追捕,一路從郢都逃至昭關。此時,身無分文,舟車全失,徒步千里,腳底起泡,腿傷未愈,已然油盡燈枯。
更要命的是,這江太寬了,彼岸遙不可及,目之所及并無渡船。
就在這時,一葉小舟緩緩靠岸,舟上一位花白頭發(fā)的漁夫正垂釣。他斜眼看了看伍子胥,皺了皺眉,沒有言語。
伍子胥定了定神,朝漁夫躬身一拜:“在下遭人迫害,愿用佩劍相謝,只求一渡。”
漁夫放下魚竿,仔細打量了他一眼,眼神中透著一絲猶豫。他不問姓名,也不問緣由,只慢慢撐起船篙,說道:“上來吧,船小,經(jīng)不得急。”
伍子胥當即跪謝,顫抖著雙手將佩劍取下,奉于漁夫手中。
那把劍并不華麗,卻是家族傳承之物,寒光凌冽,握在手里沉甸甸的。
“此劍,乃祖上所傳,百金之價不止。恩公相救,唯有此物為謝。”伍子胥語氣誠懇,幾欲落淚。
誰知,漁夫接過寶劍后,反倒苦笑了一下,輕聲說了句:“這把劍,我還是收下吧。”
說罷,他看了伍子胥一眼,眼中多了份沉重,又像是下了某種決心。他將劍擱在船尾,回身從衣袍中掏出一方手帕,擦了擦臉上的汗,動作慢條斯理。
伍子胥正疑惑他為何不繼續(xù)撐船,誰知漁夫突然轉(zhuǎn)身,拔劍向自己腹部刺去!
伍子胥一驚,忙撲上去阻攔,可已晚一步。
漁夫倒在船尾,口中還在喘息,艱難地說:“楚王懸賞五萬石粟、封官晉爵捉你……我若貪財,當初就不該救你……如今你懷疑我,贈劍避嫌,我只能一死,以證清白。”
說完,眼睛緩緩閉上,再無聲息。
那一刻,江風撲面,寒意刺骨。伍子胥跪在船中,看著這位救命恩人橫尸腳下,眼中溢出淚水。
伍子胥沒想到,自己一念多疑,竟成了殺人之因。這個連名字都未曾留下的老人,寧可自刎,也不肯承受被猜忌的羞辱。他不是為了求賞,不是為了結(jié)緣,只是憑著一腔良心,送他過河。
如今,卻因這一劍,命喪江中。
伍子胥將漁夫輕輕抬到岸邊,找來幾塊石頭,為其筑起一座簡單的墳冢。他跪在墳前,磕頭三次,默默念道:“此生若能復仇雪恥,定為你立碑建祠。”
風起,江水翻涌,那船上的寶劍,早已隨波而逝。
漁夫之子
數(shù)年之后,伍子胥已貴為吳國上卿,輔佐吳王闔閭攻破楚國,成就赫赫戰(zhàn)功。他曾親率大軍五戰(zhàn)楚軍,一路打到楚都郢城,鞭尸楚平王以祭父兄之冤。
后來又多次進諫吳王,輔政有功,百姓稱頌。
而那段在江邊的往事,他始終沒有忘。
有一年,吳國準備討伐鄭國,伍子胥奉命領兵出征。
大軍抵達鄭邊,一路順利,幾乎兵臨城下。
然而,就在攻城前夜,一個手持木槳的青年走進營帳,敲擊著船板,唱起一首古調(diào):“蘆中人,蘆中人,君可記江邊故人身?”
伍子胥一聽,心頭一震,命人將他帶入營帳。
青年未等他發(fā)問,便跪地叩首:“家父,正是當年在昭關渡您過江之人。臨終前曾囑咐,若有朝一日見到‘蘆中人’,請他念舊情,手下留情。”
伍子胥沉默許久,扶他起身,輕聲問:“你父親,可有留名?”
“未留名。他說救人不為名,只愿來日得平安。”
伍子胥回身,望向鄭城方向,良久未語。
翌日,他親自下令,撤軍退兵,并命人在大軍前豎起一塊木牌,上書六字:不忘渡江之恩。
將士不解,百姓不解,唯有他心中明白。一個亡命之徒被一位素不相識的老人救了一命,而今有了權(quán)柄,卻不能忘了那一劍一命的情分。
這一幕很快傳遍諸國,連遠在魯國的孔子都感慨道:“知恩圖報,如此者稀矣。”
人雖已逝,義卻長存
伍子胥的一生,充滿傳奇。他以一己之力,從亡國流亡者變?yōu)閰菄o佐吳王數(shù)十年,卻因直言勸諫被夫差所忌,最終飲劍自盡。
可比起戰(zhàn)場的殺伐與政壇的風云,那位無名漁夫的一段救命之恩,才是這位將軍最無法釋懷的一樁心事。
據(jù)傳,伍子胥臨終前曾向左右交代:“若吳國有一日衰亡,江邊那片蘆葦處,若還有他子孫,請厚待三代。”
他沒能為漁夫建祠,但后人記得那句“蘆中人”,記得那把未曾用過的劍,也記得那位寧死也不受誤解的老人。
有些人,不在史書中留名,卻在一個人的一生里,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
江邊的一場相遇,改變了一個國家的走向,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冷血與殺戮。
千百年過去,吳越早已沉入史冊。但在江南的一些老村口,仍有老人指著舊碑輕聲說起:“那碑是為一位漁翁立的,傳說當年救了伍子胥。”
他們講這故事時,眼里帶著敬意。因為他們知道,那個不問名姓、不要報酬的漁夫,用自己的命,守住了一份人間的清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