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官方的消息稱,2025年4月2日高通即將召開“驍龍旗艦新品媒體沙龍”,主題“新生代,實力派”的標語已引發行業熱議。
盡管官方尚未明確新品名稱,但綜合多方爆料,這款代號SM8735的芯片幾乎可以確定為驍龍8s Gen4。
作為高通次旗艦陣營的核心成員,憑借全大核架構、臺積電4nm工藝及200萬+的安兔兔跑分,劍指中高端市場,試圖以“降維打擊”的姿態重塑性能與價格的平衡點。
那么筆者帶大家一起來看看此芯片的架構和細節,一起來看看芯片本身的實力,到底能夠帶來多少的驚喜吧。
據悉,驍龍8s Gen4采用臺積電4nm制程工藝,延續了高通在能效比上的優勢,其最大亮點在于CPU架構的革新——X4+A720全大核設計,徹底摒棄了傳統小核(A520)。
具體的配置規格為1顆3.21GHz Cortex-X4超大核(單線程性能核心)、3顆3.01GHz Cortex-A720大核(高負載任務)、2顆2.80GHz Cortex-A720大核(中負載任務)、2顆2.02GHz Cortex-A720大核(后臺任務)。
這種“1+3+2+2”的八核組合,通過差異化頻率調度,既能應對瞬時高性能需求(如游戲、影像處理),又能優化多任務場景下的能效表現。
重點是全大核設計顯著提升了高負載場景的響應速度,同時避免了小核切換帶來的延遲問題,自然會讓性能表現更好。
而GPU方面,驍龍8s Gen4搭載與驍龍8 Elite同代的Adreno 825,但核心規模較Adreno 830有所縮減。
盡管如此,其圖形性能仍可對標前代旗艦驍龍8 Gen3,足以流暢運行主流高幀率手游,對游戲黨來說極具吸引力。
同時芯片配備6MB SLC緩存+8MB L3緩存,大容量緩存有效提升了數據吞吐效率,進一步強化了多任務處理能力。
關鍵根據爆料,驍龍8s Gen4的安兔兔綜合跑分突破200萬,介于驍龍8 Gen2(約160萬)與驍龍8 Gen3(約220萬)之間。
這一成績印證了其“次旗艦守門員”的定位——以接近旗艦的性能,下探中端市場,對比聯發科天璣8400(安兔兔170萬-180萬),其在性能上占據明顯優勢。
更為關鍵的是,有了這種數據之后,驍龍8s Gen4處理器也就成為中端機型沖擊“性能越級”的核心籌碼。
再加上高通此次將驍龍8s Gen4的目標市場鎖定在1500-2000元區間,旨在以“旗艦級架構+次旗艦價格”的策略搶占份額。
相較于驍龍7+ Gen3等中端芯片,驍龍8s Gen4憑借全大核設計實現了性能躍升;而與驍龍8 Gen3相比,其通過削減GPU規模、沿用公版架構(非自研Oryon)降低成本,最終在價格上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說到這里,搭載此款芯片的機型也很清晰,首批搭載驍龍8s Gen4的機型已浮出水面,包括:Redmi Turbo4 Pro,應該是首發機型,配備7500mAh±超大電池、超窄邊框直屏。
iQOO Z10 Turbo Pro會是首批機型,內置7000mAh電池+120W快充;小米Civi5 Pro主打影像與大底主攝,或搭載長焦鏡頭,兼顧性能與輕薄設計。
OPPO K13 Pro內置主動散熱風扇+RGB燈效,定位電競細分市場,可以說這些機型憑借超大電池與極致性價比,或成為該芯片的銷量擔當。
對于追求性價比的用戶來說,這些機型的選擇上,可以耐心進行考慮了,或許其中就有一款十分優秀的產品。
另外,驍龍8s Gen4的登場,或許會直接威脅聯發科天璣8400/8300系列的市場地位,盡管天璣8400的跑分已接近驍龍8 Gen2。
但驍龍8s Gen4憑借更高的性能上限與高通生態優勢(如影像算法、游戲優化),可能迫使聯發科進一步調整定價或加速下一代芯片研發。
而且也可以看出來,近年來中端機型已從“夠用就好”轉向“性能過剩”,因此新的芯片登場或促使廠商在散熱、屏幕、快充等領域堆料。
甚至下放旗艦級功能(如無線充電、IP68防水),從而抬升消費者對中端機的體驗預期,這對未來發展也是一件好事。
總而言之,驍龍8s Gen4的性能逼近驍龍8 Gen3,可能加速驍龍8 Gen2等前代旗艦芯片的降價清倉,進一步擠壓中低端芯片的生存空間,引發全價位段的產品鏈調整。
那么問題來了,大家對新款芯片有什么期待嗎?一起來說說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