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7年夏天,劉鄧大軍被命令挺進大別山,毛主席一句“不要后方”,讓12萬人翻山越嶺、硬闖敵后。
結果呢?他們做到了!這不是一場能簡單用勝敗評價的戰斗,這是一次拿命拼出來的戰略突圍,更是解放戰爭從防御轉為進攻的偉大拐點!
主席一句話:“不要后方”,12萬人翻山越嶺打破局
1947年6月30日,毛澤東親自發出“4A絕密”電令,四個字振聾發聵:不要后方。這不是試探口風,這是要劉鄧大軍拿命去堵敵人。12萬人、三個縱隊、沒有補給線,像一把銹刀,硬插進敵人肚子里。
此時的劉鄧的二野,剛剛打完魯西南戰役,連打8仗,傷員過萬,彈藥消耗八成,最吃緊時,一支連隊三挺機槍只剩一個彈夾。很多士兵穿著打仗時搶來的布鞋,補丁上補丁。
7月1日夜,大軍分三路秘密渡過黃河。敵人放水、炸橋、修雷區,想讓解放軍趴窩北岸。但人家不走尋常路,浮橋、筏子、游泳都用上了。幾個小時內,主力成功突入魯西南。
7月28日,劉伯承上書中央,請求休整幾天,理由很現實:部隊疲勞、傷員太多、物資斷供。但第二天,毛主席回電:不能等,立刻南進!理由也很直接——中原戰局吃緊,東線吃緊,劉鄧大軍是“唯一能插刀的手”。
這時候,國民黨蔣介石也不是吃素的。他知道這12萬人一旦深入大別山,就像“虎入雞籠”。于是迅速調集整編師18個,兵力14萬人,空軍、炮兵、機械化單位全上,企圖圍殲劉鄧部。
局勢堪稱兇險。敵人設四重包圍圈,從菏澤到定陶,從嘉祥到袁口,布滿碉堡、雷場、哨卡,一步一崗。敵人太難纏,每走十公里,我軍就得打一仗。最難的時候,第三縱隊一天內打了三仗,平均每個戰士消耗子彈14發,直接逼到用刺刀貼身肉搏。
7月下旬到8月初,僅魯西南一線,我軍傷亡達到4萬人,占全軍總數三分之一以上。最慘的是第9旅,一個晚上從2400人減到1100人。也就是說,一場仗下來,旅長換了仨!
敵人難纏,還因為它掌握了地利。蔣軍配有大量美械裝備,火力覆蓋廣、射程遠。我軍只有步兵,夜戰是優勢,白天根本抬不起頭來。敵人還會玩戰術,邊打邊退,引誘我軍深追,然后集中兵力反包抄。
但即便如此,劉鄧大軍最終還是咬牙沖出了封鎖圈。用的是夜戰、山路、群眾支援、小股穿插這些“土法子”,打出一個戰略大突破。但代價也沉重:主力部隊損失超過50%,特別是第一縱隊,僅剩下建制的三個營完整撤到南岸。
佯動變真招:四縱分進合擊,敵軍亂了陣腳,咱也差點撐不住
8月7日晚,佯動正式開始。第11縱隊在黃河南岸布陣升火,營地、馬圈、旗幟樣樣齊全,搞得就跟主力部隊還沒動一樣。而真正的大部隊,卻悄悄從巨野、定陶方向跳出敵軍包圍。
這叫“假作真時真亦假”。華東野戰軍也來幫忙,5個縱隊在鄆城以東主動出擊,把整編第85師堵在半道,讓他們根本騰不出手追劉鄧。
可即便如此,敵軍依然追得兇。8月9日,第2縱隊在單縣與敵整編第47師遭遇,激戰整整17小時,最終靠夜間包抄才沖出去。但這一下,代價大了——兩個營傷亡過半,第5團直接打殘,兵力從1200人銳減到不到600人。
8月11日,劉鄧部成功越過隴海鐵路,象征性標志就是“從華北突進華中”。敵人一看,喲,這是真的沖大別山來了!蔣介石緊急開會,抽調整編第58、第68師,從武漢方向堵截。從敵方地圖來看,他們是從西南包抄,妄圖將我軍攔腰截斷。
我軍這邊怎么辦?只能分兵突圍。第一縱隊走右路,兼帶中原獨立旅;第三縱隊靠左,側翼突襲;第二、第六縱隊護送軍委機關走中間。可是,人數不足、彈藥不足,最難的是敵軍的追兵24小時不休,輪番上陣。
有個細節能說明敵人有多難纏:蔣軍配有美制C-46運輸機、M3裝甲車、速射榴彈炮。他們行軍速度快,火力強,反應迅速。我軍經常剛扎下營地,還沒燒熱水,敵人炮彈就飛來了。
那一段時間,后勤幾乎全斷。戰士們穿的是半濕軍裝,吃的是煮玉米糊,子彈只能靠繳獲補給。醫療兵臨時采集草藥處理傷員,擔架不足時,干部直接背著重傷員翻山。
至1947年8月底,我軍成功突入大別山區。但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整整兩個月作戰,晉冀魯豫野戰軍損失人數超過6萬人,人員、裝備、輜重幾乎損耗過半。
即便如此,敵人依舊未放棄。整編第74師一路追殺不止,從信陽繞到英山,意圖斬斷我軍退路,封鎖大別山西部山口。這支部隊號稱“鐵軍”,打仗悍不畏死,主攻團配備了兩個榴彈連,密集射擊達每分鐘120發,堪稱人肉絞肉機。
山林扎根法:兵員減一半,但根據地建成了!
到了9月,大別山成了前線最熱的“冷門地帶”。所謂冷門,是國民黨覺得這里“鞭長莫及”,而劉鄧的二野卻打出了“從無到有”的根據地。
部隊扎營第一步,是活命。各縱隊分散駐扎,利用天然山溝修建防御工事。在六安、霍邱、金寨一帶,挖地道、設暗哨、種地雷。戰士們日夜巡山,有的連隊士兵一周只睡3小時,輪流盯梢,防敵夜襲。
第二步,是安家。后勤組召集本地民兵,調集糧食、修繕房屋,動員群眾支前。短短半個月,構建起20多個物資轉運點,建立臨時救護站16處。
然而人員不足是最大難題。傷員占據了戰斗員的近四成,有的部隊連戰斗編制都配不齊。第6縱隊不得不將炊事兵、勤務員全部改編為“應急步兵”,連醫生都端槍上前線。
大別山是山,但蔣介石也沒把它當“山”。他調集第58、第18、第45三個整編師,從西南北三個方向進攻,企圖合圍根據地核心區域。敵軍帶來美國M1步槍、迫擊炮和無線電指揮系統,戰術演練堪稱精密。
但就是在這種絕境之下,我軍用“群眾+山地+游擊”的戰法扛住了攻勢。10月初,敵軍三次進山皆敗,被稱為“不能下咽的硬骨頭”。
據大別山根據地司令部統計,到1947年10月底,雖部隊人數從12萬銳減至5.6萬,但構建出穩定區域涵蓋十余縣,建立指揮所14處,武裝農民團體達8000人。
也正是這一仗,穩住了中原戰局,減輕了陜北和山東的敵壓。國民黨的戰線被迫分裂,戰略態勢開始傾斜。這一仗,雖傷亡慘重,但意義非凡。
參考資料
劉鄧挺進大別山:戰軍損失過半,打下的根據地幾乎喪失,有何意義?-紅星網- 2021-02-18
千里躍進大別山——偉大的壯舉 歷史的轉折-人民網-2021年04月16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