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稀土卡脖子后,老美有點歇斯底里了,便估摸著要用“銅”卡中國的脖子。
這個想法的確不錯,畢竟中國是真的很缺“銅”,而且中國對“銅”的需求也非常大。但可惜中國早就看穿了老美的“陰謀”,不但提前做好了布局,甚至還等著他們往套里鉆。
這場大戲的劇本,可能和華盛頓政客想象的有點不一樣。
一、美國“銅胖子”的虛張聲勢,即使把銅的價格給炒到天上去也沒什么用了。
2025年3月,全球銅市甚是魔幻:紐約期銅價格飆到每磅5.37美元(約合11847美元/噸),而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卻穩坐10100美元/噸。1700美元的價差,讓貿易商們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把50萬噸原定發往中國的銅緊急改道美國。
這出戲的導演正是特朗普政府,他們的目的也很簡單——通過多維手段建立資源霸權,迫使中國在銅供應鏈上陷入被動并支付更高成本。
3月13日宣布擬對進口銅加征25%關稅后,美國單月銅進口量暴增7倍,智利對華精銅出口應聲下降12%。表面看像是“美國優先”的勝利,實則是華爾街精心設計的金融圍獵——通過操控COMEX和LME兩大交易所的定價權(占全球銅期貨交易量85%),硬生生把工業金屬玩成了金融衍生品。
美國這是要人為制造區域性供應缺口啊,不過可惜,我們不打無準備的仗。
二、中國提前十年埋下的“銅墻鐵壁”
當美國還在用關稅恐嚇貿易商時,中國工程師早已在青藏高原打下第一根勘探樁。
根據媒體報道,西藏多龍銅礦帶的探明儲量已經超過2000萬噸(預測潛力1.5億噸),其中主礦區已探明儲量1440萬噸(銅平均品位0.48%),紫金礦業開發的巨龍銅礦年產銅精礦35萬噸(二期擴建后的設計產能,預計2025年6月投產),足夠支撐全國5%的需求。
更絕的是“城市礦山”戰略——全國已經實現70%的廢銅回收率(高于全球平均50%),每年就能從舊電纜、報廢家電里“挖”出300萬噸再生銅,這個量相當于剛果(金)礦產銅全年產量的90%左右!
發電量與銅息息相關
而且在非洲,中國企業玩的是“基建換資源”的高端局。
洛陽鉬業手握剛果(金)TFM和KFM兩大銅鈷礦約80%的權益,五礦集團控制著金塞維爾礦山。這些布局讓中國掌控了非洲60%的鈷礦和80%的銅礦開采權,即便美國暗中支持盧旺達M23武裝騷擾礦區(如2024年剛果鈷出口暫停4個月),也難撼根基。
三、此外,中國的“以鋁代銅”技術也坐上了高速列車。
中國對銅的需求很大,單靠廢銅回收和開采國內資源或許還是不夠用,那怎么辦?
“以鋁代銅”計劃應運而生。這項技術也確實逆天,不但能降成本,甚至還能提高效率。
美的研發的鋁代銅技術,讓空調換熱器成本直降三分之二。雖然鋁的導電性只有銅的60%,但美的通過增大鋁管直徑10%-15%并優化內部流道設計,使換熱效率接近銅管水平,這項“體積換金錢”的策略已在中低端市場大殺四方。
但該技術尚未完全突破可靠性瓶頸,仍屬于“過渡性解決方案”。
來源:家電圈 2024年07月13日
更顛覆性的變革來自實驗室。
中國科大團隊開發的二氧化碳電還原技術,用新型銅催化劑將乙醇制備效率提升到50%,直接砍掉40%的傳統銅基催化劑用量。這相當于在化工領域發動了一場“銅資源節流革命”。
美國上一任商務部長雷蒙多恐怕沒想到
自己引以為傲的《關鍵礦產安全伙伴關系》(MSP),反被中國用“人民幣+期貨”組合拳破解。
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銅交易量已超越倫敦金屬交易所,云南銅業等企業開始用人民幣結算非洲銅礦采購,硬生生在美元霸權體系上撕開一道口子。
總結
從稀土到銅的攻防轉換,像極了武俠小說里的“乾坤大挪移”。美國以為抓住了中國的“七寸”,殊不知對方早已練就“金剛不壞之身”。當特斯拉因銅價上漲每輛車成本增加300美元時,中國車企正用技術替代方案悄然超車——這或許就是新時代“資源戰爭”最諷刺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