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徹底談崩了?70家中企已經遭殃,不過趕在中方大規模反制前,特朗普變卦了,或者說,他是“變乖了”。
日前,美國聯邦參議員戴安斯訪華,表面上看,是和中方探討關稅問題和雙邊關系的發展,但戴安斯一句話,就暴露了他的目的,他拿著“芬太尼問題”為前提,談關稅問題,這不是對中方施壓還是什么?
(美國聯邦參議員戴安斯訪華)
我們做了什么?顯然沒有答應其要求,在他離開后,我們僅僅只是強調,美方各界人士應該多來中國看一看。
這句話的學問可大了。特朗普曾多次表態,中美應該進行高層會晤,所以戴安斯這次來,任務之一自然探一探中國的口風。而我們呢?根本就不搭茬。這從另一個角度看,中美這次看似正常的外交對話,很可能實質上已經談崩了!
美方之后的舉動,更是驗證了這一猜想。美國打著“技術安全”的旗號,將7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限制企業名單”,并且在本月底,美國還打算對中國船只征收所謂“進港服務費”。這一系列操作,透露出美國在面對中國穩扎穩打的姿態時,已經黔驢技窮了。
(美商務部揚言“進一步限制中國人工智能和先進計算能力”)
中方會反擊嗎?雖然沒有做出針對性舉措,但是先看一看前段時間的對美反制措施:
當時商務部明確表示,對于美國單方面增加關稅的行為,中國已經在世貿組織框架內提起訴訟,并將依據相關程序推進。
并且《反外國制裁法》也是我們高高舉起的“利劍”,矛頭直指美國的大量實體和個人。
這時候就有人分析了,這些舉措應該是中方開啟大規模反制的序幕,目的就是先給美方提個醒,如果美方拒不悔改,那么不好意思,接下來的反制組合拳將一波接著一波。
(中方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視頻通話)
在此情況下,中方應約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進行了視頻通話,雖然表面上顯示雙方在溝通,但從結果來看,實質性進展有限。芬太尼問題、“301調查”和“對等關稅”成為對話的重要議題。
從結果來看,似乎都未能達成一致。這三大問題其實是美國的政治操弄:芬太尼問題是美國國內監管不力導致的,卻希望中國背鍋;“301調查”早已被視為美國打壓競爭對手的常規武器;“對等關稅”則是冠冕堂皇之下的不平等交易。
但是換個角度看,既然特朗普政府近期已經連續對華加征關稅,并采取強硬貿易政策,但又為何表現出對話意愿?
(特朗普對華態度反復無常)
這一矛盾行為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關稅政策對美國自身的反噬效應,美國零售商、科技公司等因關稅導致供應鏈成本增加,部分企業被迫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10%以轉嫁成本,但仍面臨市場競爭力下降的問題。
農業和制造業受損:中國對美反制措施已影響美國農民和食品加工企業,部分企業面臨30億美元出口損失。
第二,這是典型的特朗普“交易型談判”策略,特朗普在2025年3月的國會演講中強調,希望中國增加對美國能源和農產品的采購,以換取關稅減免。特朗普就是希望復制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模式,他曾在第一任期通過關稅施壓,最終促成中國承諾增加對美國商品的采購。此次他希望再次通過談判達成類似協議。
(3月4日,特朗普在美國國會眾議院大廳演講)
第三,美國國內政治壓力,美國科技公司、農業團體及部分共和黨議員已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表示不滿,要求更穩定的貿易政策。這個時候,特朗普就要想一想了,若關稅導致美國經濟衰退或通脹飆升,可能影響特朗普2028年連任前景,因此他需要適時調整策略,避免經濟硬著陸。
最后,中美經濟深度捆綁,難以徹底脫鉤,還記得特朗普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嗎?美國車企根本就不買賬,依舊依賴中國供應鏈,難以短期內進行調整。在此情況下,特朗普也不得不變卦稱,可以給進口汽車零部件30天寬限期,但最終目的還是讓國外企業赴美進行生產。
(美國車企依賴中國零部件)
如此看來,看似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威風凜凜,但問題卻是一籮筐,這也就是為何他會對華強硬的同時,又不愿放棄和中國的對話,因為現實真的不允許他這樣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