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均發布了《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預案》,合計募集資金規模不超過5000億元(定增對象為財政部以及四家國企),而2024年度擬分紅計劃卻高達2262億。
這種看似左手發錢、右手要錢的矛盾操作,違反了經典的財務理論,卻也符合現實邏輯。
一、分紅與增發并存
四大行的資本運作呈現典型的“雙向消耗”特征!
2023年,中行、建行、交行、郵儲合計分紅2181億元;2024年,這四家銀行分紅額增至2262億元,同比微增3.7%。
但就在同一時期,其通過定向增發募集5000億元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相當于將兩年分紅的84%以股權融資形式重新注入銀行體系。
從財務成本角度看,這種操作似乎違背常理!
若四大行暫停兩年分紅,即可自然留存4443億元利潤,接近5000億的定增募資規模。
但現實選擇卻是:寧愿支付增發中介費以及未來的潛在股息,也要維持分紅與融資并行的模式。
這種選擇的背后,存在三重約束!
二、三重約束
1、股價破凈
國企增發股權價格不得低于每股凈資產,而銀行股長期陷于破凈泥潭,早已喪失了公開市場再融資的能力。
只有國有資本愿意接盤,而且是高溢價接盤(高于市價),對發行人(銀行)來說是有利的。
2、股東結構的路徑依賴
由于銀行股長期高現金分紅,不少股東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
?(1)社保基金?需要分紅支付養老金;
?(2)保險機構?依賴銀行分紅覆蓋保單紅利支出;
(3)紅利基金配置了大量的銀行股,如果不分紅可能要按規則換股,對證券市場形成沖擊。
因此,這種利益結構導致分紅具有剛性,不能輕易改變。
3、資本補充的監管倒逼
隨著資產規模的擴張以及凈息差的減小,風險加權資產增速與凈利潤增速的剪刀差持續擴大,從而導致資本金缺口。
在這種情況下,僅依靠內生資本積累無法彌補,必須依賴外部融資輸血。
三、現實邏輯
1、戰略投資
國有資本投資銀行業并非純粹的財務投資,而是戰略投資,通過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六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鞏固各行穩健經營發展的能力。
2、財務投資也不吃虧
若按市場價(PB 0.65倍)增發,四大行需增發8000億元才能達到同樣資本補充效果;而借助“不低于凈資產”的規則,實際募資額減少35%。
這種制度性溢價本質上是用規則紅利對沖融資成本,國有股東承擔的名義損失(溢價部分)可通過未來分紅收回。
3、股東利益的動態平衡
在中小股東層面,雖然定增稀釋股權,但較高的分紅率使得股息仍然遠高于國債收益率。
對于持倉超5年的保險資金而言,即便考慮稀釋效應,實際年化回報仍可維持在4.5%以上,滿足負債端成本要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